APP下载

“实践是唯一出路”
——通俗唱法教学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2020-12-07解肖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1期
关键词:通俗唱法歌唱

解肖 (江西艺术职业学院)

引 言

通俗唱法是当今环境下较为受到人们欢迎的一种唱法。随着学习通俗唱法人群的增多,通俗唱法的教学也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与其他唱法的教学相比,通俗唱法的教学既与之有着诸多相同之处,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区别。如美声、民族唱法的教学,扎实的歌唱技巧是教学的主要方向,而通俗唱法并没有强大的气息予以支撑,舞台上往往需要运用丰富的表演来展现艺术特征。而表演的学习最重要的在于实践,身体的每一个动作都有可能影响到状态的稳定,无法熟能生巧的使用技能就会显得过于僵硬。教学中,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教师除了传授技能以外,更重要的在于“受业”。传道、授业、解惑,三个并列而行才是教育综合过程的体现。

一、我国通俗唱法教学发展的现状

通俗唱法是伴随欧洲古典声乐艺术而产生的一种相对年轻的歌唱艺术。它的起源以20世纪初多媒体设备在歌唱中的广泛运用为标志。换句话说,在多媒体设备运用与歌唱之前,通俗唱法与欧洲古典主义的美声唱法其实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在音量以及歌唱技巧上有着些许差别。电声的广泛使用使得通俗唱法在技巧以及欣赏群体上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我国最早接触通俗唱法的地区是港台地区,虽然时间上与世界各国差距不大都是在20世纪初期,但通俗唱法真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则是以80年代邓丽君的歌声为标志。所以,对于通俗唱法的教学我国已与发展较早的地区落后了将近半个世纪。目前来说,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以及教育制度的进步,我国通俗唱法的教学已经呈现出迎头赶上的趋势。不可否认的是,通俗唱法教学虽然在我国发展迅速,但在教学质量上我国各地区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以高校为例,专业的音乐学院是开设通俗唱法课程的第一批院校,在教学方法与教学设备上均优于其他普通类院校,而对于普通高校来说,很多高校并没有普及通俗唱法课程,而开设的院校也是仍然在使用基于传统声乐教学基础之上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能使学生在演唱技巧上获得较大的提升,但通俗唱法是一门要求全面的学科,除了演唱技巧以外,表演、对声音设备的控制都是非常重要的技巧。所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提升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则是唯一出路。笔者也将在下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介绍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二、通俗唱法教学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在通俗唱法的教学中,“时间紧,任务重”是很多教师经常抱怨的问题。而课堂时间不够充足的根源则在于上文所提到的现阶段很多高校所采用的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往往需要在课堂中进行练声训练,而实际演唱作品的次数最多不会超过两遍。短暂的歌唱作品显然无法满足通俗唱法所要求的全面性。教师仅为学生讲解歌唱技巧,然后进行技能巩固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表演、舞台技巧等实践教学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若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先从合理的课堂实践分配开始。教学内容统一化是笔者采用的教学模式。在具体教学中,每节课需要完成怎样的任务。这是教师在课前需要明确的进行规划。当然,最重要的在于课堂中所讲授的内容一定要统一,不能再像此前一样将练声与作品的演唱融合在一节课内,先练声再歌唱的教学模式虽然看似科学,但因为课堂时间的不足,学生往往无法获得系统的训练。所以,笔者往往会在一节课内只进行一项任务,只进行练声或演唱作品,这样教学便能够得以深化,学生也能够唱得更加过瘾,而多进行作品的演唱便是实践的开始。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设备

多媒体设备是通俗唱法经常会用到的工具。尤其是对于混声伴奏的驾驭方面,经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学生虽然声音与技巧都较为出众,但却无法从容地驾驭混声伴奏。在混声伴奏中,音高与节奏的不明朗使得很多音高不好的学生在跟唱时很容易出现节奏与音准的问题,这便需要反复练习形成机械记忆之后再谋求突破。与此同时,通俗唱法教学的培养方向基本以表演为主,当学生走上舞台,除了混声伴奏以外,话筒、调音设备等设备都需要进行适应。所以,多媒体设备的适应与使用也应该是学生重点实践的对象。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演唱作品环节让学生尽量使用话筒和混音伴奏进行演唱,如果学生出现音准问题则可以使用钢琴辅以主音或和弦来帮助学生慢慢建立起演唱习惯。长此以往,学生的音准与节奏便会获得较大的提升,可谓是一举两得。当然,“科技是把双刃剑”,多媒体设备的使用也容易掩盖学生在演唱技巧方面的错误。在使用设备时,教师可以在初期适当地控制话筒的音量与混音的效果,而伴奏的音量也可以适当调高,让学生尽量用声音盖过伴奏,这样便能够更容易听清学生演唱中的问题,同时也可以锻炼学生气息的控制力。

(三)组织多样的教学活动

活动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方法。但不可否认的是,组织诸如比赛、汇报演出等活动确实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一些经济实用的教学活动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中,笔者总会让学生自由结合成二人或多人小组,为每个小组布置对唱或合唱曲目,正所谓“有对比才有提升”,作为教师并不能够使用强行对比的方法,如“谁比谁出色”或“他比你强”等消极的对比,而分组、搭档的形式可以在无形中产生对比的效果,两人或多人在良性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从而能够有效地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认真程度。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按期组织所带学生的会课,让学生准备一首或多首曲目当着所有学生的演唱,从而起到提升心理素质,相互学习的效果,而会课的形式一定要实现常态化,偶尔的一次、两次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当然,我们也可以参考当下较为流行的人声乐团形式为鼓励学生组建自己的乐团并进行相关的指导。这样学生便可以在对比与合作中快速成长。

三、实践在通俗唱法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实践完善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完整的教学过程,在课堂的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音乐知识与歌唱技巧,而学到的知识需要运用于学生将来的工作之中。如果只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便没有充分的经验应对毕业后高强度的工作与残酷的竞争,反之亦然。教学与实践的关系也更应该是相互统一与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尤其是在技能性较强的歌唱专业中,学生往往无法通过短暂的课堂迅速掌握歌唱技巧,即使能够掌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此前歌唱的状态,只有督促学生不断、反复地使用技能才能起到巩固的效果。众所周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学生每天坐在琴房之中练习并不现实,如何能够通过一次或几次的练习达到天天练习的效果,实践便是最好的方法。作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歌唱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所以,有实践的教学才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二)实践检验教学成果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中,实践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最好办法。在通俗唱法的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同样的问题,那便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与状态较好,而考试或表演中的状态较差,这便是缺乏实践经验而导致的。通俗唱法不仅是歌唱艺术,更是舞台艺术。学生也必须经过舞台的历练才能够真正获得成长。与此同时,课堂是一个相对安逸的环境,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单纯的,而实践则有所不同,除了要考虑综合性的问题之外,还存在着残酷的竞争与优胜劣汰。所以,只有将课堂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在实践中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有所用”。教师更应该考虑的是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舞台,走向实践,以实践巩固课堂中的教学成果,在实践中检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予以调节。

(三)实践提升教学质量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为学生的歌唱技巧打基础,那么实践便是获得提升的唯一途径。通俗唱法对于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很多教师更青睐于转换理论教学的方法,当一种方法无法起到较好的效果时,变换另一种方法让学生更快地领悟歌唱技巧。但问题在于,歌唱技巧涉及的方面无非是我们常说的“三大方面”,即气息、咬字与情感,而讲解这些技巧往往不需要过多的课时,以高校通俗唱法教学为例,即使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并领悟气息与咬字相关技巧也仅需要一至两个学期,而情感方面只需点到即可,情感如何在歌唱中使用需要的是通过丰富的经历自行领悟。换句话说,在很多的课时中学生仅仅是在巩固技巧,而不是在获得提升。即使技巧使用的再为熟练,无法灵活运用便无法胜任舞台的表演。所以,若想要教学质量获得提升,最终的办法仍是实践。通过实践学生不仅能灵活的使用技巧,更重要的在于能够领悟到日常教学中无法领悟的情感,这也是所谓全面发展的最好体现。

结 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我国通俗唱法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介绍了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从分析中可以看出,通俗唱法并不能一味地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歌唱艺术中,通俗唱法相比于传统的民、美唱法则更具有时代性,如果形成固定的教学模式便会违背通俗唱法与时代结合紧密的特点。学生没有实践的机会便无法获得丰富的专业经验,带动整体通俗歌唱艺术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所以,通俗唱法的教学也应该随着通俗歌唱艺术一起“走出去”,让舞台成为教师,以实践丰富学生的能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歌唱人才。

猜你喜欢

通俗唱法歌唱
Sumo Wrestling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青春飞扬(女通俗合唱)
歌唱十月
谈声乐教学中的轻声唱法
跨界唱法的春天——对谭晶参加《蒙面唱将》的思考
用通俗的例子打比方
浅析摇滚唱法中的“撕裂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