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本土题材 讲好红色故事广播剧《守护者》创作背景及其时代价值

2020-12-07叶赵明

传媒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书报广播剧守护者

文_叶赵明

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党的精神密码。展厅陈列柜中,一本1920年9月印刷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引起了总书记的关注,这本书得以留存至今,其背后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这成为广播剧《守护者》创作的缘起,该剧最终获得了宁波市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十九届中国广播剧专家评析一等奖。

一、22件国家一级文物的感人故事

张人亚,1898年5月18日出生于浙江宁波镇海霞浦(今属宁波市北仑区霞浦街道),192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上海金银业工人大罢工的领导者,曾担任中共中央秘书处内埠交通科科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同时兼代中央印刷局局长。1932年12月,张人亚从瑞金赴福建长汀检查工作途中因病逝世。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工人和共产党员。抱着对党的事业的坚定信念,在凄风苦雨笼罩之下的上海,张人亚首先想到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手中300余份党的机密文件和书报,他决定冒险将这些资料从上海带回老家宁波镇海霞浦。1927年底(或1928年初),张人亚携带文件辗转回到宁波,并将手中这一包文件托付给了父亲张爵谦。

经过深思熟虑,张父对外宣称“儿子亡故不知所踪”,随即为儿子和他早逝的妻子修筑了一座合葬墓穴,并将儿子托付的文件用油纸包裹一并埋进了空冢。这个秘密,自此埋藏在老人心里20余年。山海相隔,直到张爵谦去世,他也没能得到儿子病逝的消息。

“共产党托我藏的东西,一定要还给共产党!”1951年,空等20余年的老人自知时日无多,便把三儿子张静茂从上海叫回老家,说出了埋藏在心中的秘密。随后,在族人乡邻的帮助下,张人亚的坟墓被打开,300余份文件资料从空棺中被取出。

这其中,有收藏于中央档案馆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大会决议案》,有收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大会决议案和宣言》《共产党》月刊第一至第六号,有收藏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共产党宣言》(1920年9月版)《马格斯资本论入门》《劳农会之建设》等22件国家一级文物及其它一系列文件书报。

为纪念二哥张人亚和父亲张爵谦的英勇壮举,张静茂专门刻制了两枚纪念章,其中正方形纪念章刻着“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长条形印章则刻着“张静泉(人亚)同志秘藏山穴二十余年的书报”18字。正是这两枚印章,为其家人时隔70年揭密张人亚身世提供了线索。

二、广播剧《守护者》的创作历程

2017年3月,宁波广电集团党建栏目《锋领港城》《宁波正能量》联合采访组先后奔赴宁波北仑、上海、嘉兴、瑞金、北京等地,寻访张人亚生前足迹,采访党史专家、张家后代,并先后推出电视专题《初心印记》、广播访谈《党章守护人——张人亚》、广播专题《守望初心》等系列报道。在此基础上,同年9月,广播剧《张人亚》正式立项并开始创作。该剧于2019年5月18日,张人亚诞辰120周年之际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

梳理创作历程,该剧有以下三点体会可供分享。

1、选题立意,以史为鉴,烛照当下。

作为文艺作品的一种表现形式,广播剧在对特定事件、人物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最终的落脚点是题材的时代意义,从而凸显其思想性。一部广播剧表达什么,弘扬什么,反对什么,是其主旨与核心。以《守护者》为例,题名为守护,守护的对象与守护的价值是该剧创作的缘起。

面对死亡的威胁,张人亚毅然背起一堆书报回到家乡,在这种冒险行为的背后,是什么在支撑着他的勇气?二十年后,这些书报重见天光,有些甚至成为党史资料的孤本,是怎样的信仰让他充满希望?活人修坟倚门守望,又是什么样的情感,让质朴老人用民间最忌讳的方式,保全了儿子视为生命的珍贵资料?

广播剧《守护者》是对共产党人“忠诚与信仰”的深刻注解,是对共产党人“初心”的生动诠释。正如本剧历史顾问王均伟所评价的那样:我们党在长期坚苦卓绝的奋斗中,之所以能够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能够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对党的事业的忠诚,不变的初心和使命。“信念、忠诚、初心,使命”,这些都可以在张人亚的身上找到印证。

2、剧情编排,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从1932年底张人亚牺牲,直至2005年他的后人最终查找到他的下落,70多年的时间,张人亚湮没在历史当中。期间,仅有少量文史资料留存。张人亚的生平留下诸多空白。

这些空白,为本剧创作增加了巨大的难度。作为党史人物,在核心人物设置与剧情编排的伸缩度上有比较大的限制。因此,广播剧《守护者》以张人亚短暂的革命生涯为主线,串接起他领导上海金银业工人罢工到担任中央出版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这十年的历程。

大事不虚的原则体现在剧中,具体可以理解为,时间、地点、人物的设置要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即主人公张人亚作为上海早期工人领袖、内埠交通科科长、中央苏区出版印刷的负责人这些要素必须是真实的,相关的人物和事件须以他为圆心进行构建不能穿越。

小事不拘则体现为通过一定程度的想象和虚构对人物事件进行填补和充实。

以本剧第一集张人亚领导金银业工人罢工为例,剧情的设置即以他从银楼学徒成长为工人领袖的事实作为主线,虚构了离家闯荡上海滩、受到启发向革命、舍身取义为大众等三段故事,着力通过剧情的发展讲述他革命思想的启蒙和投身革命的过程。

又如,在重头戏——文件转移部分,剧情以抓捕现场作为开端,围绕张人亚回到家乡后,与父亲久别重逢又匆忙道别的场景展开。实的部分是他历经艰险从沪返甬,虚的部分则是父子之间的情感对话。

3、立足地方,精耕细作,以“小”见大。

《守护者》这个广播剧从人物生平到活动轨迹,具有深刻的宁波本土印记。在演播录制过程中,主创团队从演员的口音到音响、音乐的运用,也力求展现地方特色。

在媒体变革的当下,“地域性”是套在地方广电头上的“紧箍咒”,但也是寻找突破的窗口,广播文艺创作是为一个例证。

以宁波广电主创的几部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为例,有讲述特殊教育的“宁波样本”达敏学校的广播剧《你的飞翔我的梦》;有讲述背着同学上学的江北好少年的广播剧《和你一起走》;有讲述支教女孩通过网络众筹带领新疆孩子到宁波圆梦的广播剧《看海去》;也包括正在创编的,以宁波籍人民科学家顾方舟为原型的广播剧《糖丸爷爷》。究其根本,地域性赋予了地方广电在文艺创作领域相对的垄断优势和文化符号,可以着力挖掘和深耕。

猜你喜欢

书报广播剧守护者
岛上的守护者
守护者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读《汉书·司马迁传》
百姓身边的守护者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KOE.Kids/酷逸 守护者(BA306)
我的小手
原来,你可以让我如此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