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斯特《夜莺》演奏的音乐他律性

2020-12-07王琦何茜太原师范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1期
关键词:夜莺李斯特钢琴

王琦/何茜 (太原师范学院)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思潮推动

在19世纪上半叶浪漫主义时期,各艺术类别在艺术创作观念上,表现出与古典主义时期截然不同的创作观念。文学界最先出现了表达自我情感的美学主张,与古典主义主张的讴歌人权截然相反。并且在当时法国大革命和各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推动下,形成了一种强调自我表现的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思潮熏陶下,诞生了一位钢琴演奏与作曲天才——李斯特,他是一位热爱本民族音乐的匈牙利人,由于对音乐拥有极其敏感的“嗅觉”,所以凭借着对钢琴音乐的痴狂和其求新求异的思想,将不同的音乐体裁改编成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钢琴作品,将钢琴丰富的交响音色发挥至极致,使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至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钢琴曲《夜莺》也由此诞生。

阿里亚比耶夫的声乐曲《夜莺》在音乐历史上地位显著,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取得了非常大的社会反响。并且它不仅仅因其本身独特优美的曲调著名,更重要的是被改编成不同体裁的音乐形式而广泛流传。他跟据声乐曲《夜莺》改编而成的钢琴作品《夜莺》,保留了原作中独特悠扬的曲调,加入了他华丽炫技的演奏特点,通过自己的个性演奏将原作的情感内涵演绎的淋漓尽致。

二、音乐他律性在李斯特《夜莺》中的体现

音乐的他律性可以从音乐的社会属性中探究,音乐对于欣赏主体而言,除获得的直接情感外,还会得到间接的精神满足,也就是主体通过欣赏音乐获得情感后,会将这种情感将个人的人生、宗教、历史、爱情等方面联系起来,最终得到的精神内容内涵。欣赏主体通过音乐获得情感愉悦后,本能的将它情感化或神秘化。在李斯特对《夜莺》的再度创作中,他将在欣赏原作之后得到的情感满足,在脑海中二次加工进一步产生关于社会历史、战争英雄、爱情等等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联想、思考和回味。

(一)标题音乐作品的形象塑造

李斯特首创了标题音乐,并且大力的发展了这种音乐体裁,标题音乐与以往单纯的音乐不同,是为器乐演奏的音乐加一个题目,目的是将听众引入作者的意象中更深层的理解乐曲,而不是曲解作品的内容,作品的内容或叙述一个故事,或代表某个人物,或描写某一景色、现象等。标题音乐所表达的是从主题动机中衍生音乐的运动或逻辑,并非凡所有标题的音乐均可称作“标题音乐”,也不是所有的标题音乐都有标题。这是由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文化环境共同推动下产生的新型音乐体裁,映射出浪漫主义音乐家对情感充沛的、富有想象力的,甚至是叙述性的器乐音乐的一种音乐体裁,并强调对音乐与其他事物的联想力。

李斯特在当时为了将钢琴音乐作品推向更高的水平,将其他作曲家的不同音乐体裁进行改编再度创作,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名钢琴艺术家在弹奏技巧上的出神入化,更能体现出当时浪漫主义时期的风格特点,即作曲家对原作的情感保留及新颖的再度创作。李斯特《夜莺》与阿里亚比耶夫《夜莺》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为钢琴独奏的需要,将这首曲子加入了引子的部分,而不是像后者在开篇直接进入主题。开头用琶音和六连音重复的形式对夜莺进行拟声模仿,使乐曲中独特浪漫的情调得到有效烘托。

把“夜莺”作为一种音乐形象写入,将大自然的生物赋予情感及精神内涵,也就是马克思所强调的“自然的人化”。李斯特将自身要表达的情感通过“夜莺”嘹亮动人的歌喉来借物抒情,更多的是一种寓意深长的情感体验,突出的是原作那显现或隐含的诗意及作曲家内在情绪的表现。这不仅体现出他擅长的标题音乐中寻找事与物情感联系的功利本能特点,更强调了音乐他律性对音乐文化的积极意义。

(二)交响性思维的钢琴音乐

在经过开头的气氛烘托之后,李斯特采用多声部织体加厚声部,他对丰满浓厚的音响效果有着特殊的偏爱,在他的大多数改编作品中都利用这种手法使音乐更庞大交响化,这也是他交响性思维的着重体现,通过这种创作手法使钢琴音响塑造出更多形象,表达出更复杂丰富的情感。提高了演奏技巧难度的同时也带来了更辉煌的音响效果。将音响效果拟人化、情感化,使欣赏主体通过音响表达与演奏者感同身受,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种间接性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音乐他律性。乐曲的B部分采用三个声部加厚织体,高声部右手的45指在#g、a两个音符的持续颤音,使原作中的花腔女高音的部分更加活灵活现;中声部用右手剩余的123指演奏主旋律,将原作中略带忧郁的浪漫情感很好的保留下来;低声部用左手的半分解式的和弦伴奏,为飘在高音区的单一旋律塑造了对比性的浑厚音响。

在这里的低声部与中声部、高声部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男女主人公形象,纤弱娇俏的女主角和健壮英俊的男主角之间爱恨纠葛的发展通过钢琴音效表达出来。李斯特在这里的创作手法将原作者的创作初衷很好的抒发出来,更是体现了伽达默尔的“物我同一”的理论主张,当李斯特沉醉在阿里亚比耶夫的创作思想、情感中,自身心灵为它所深深打动的时候,他所获得的不仅仅式原作者的创作灵魂,同样也在重新认识自己,寻找着与原作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李斯特在早期经历的与贵族小姐的恋爱失败、与伯爵夫人的畸形恋爱、与妻子卡特琳的被迫分居都对他的创作、改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阿里亚比耶夫相同的爱情经历使他在这部音乐作品中找到了知音。这段旋律在移高八度的重复演奏,更加使拥有相同经历的欣赏主体深受感动。听者自身蕴藏着的这一切都被音乐所唤醒,在体验音乐的过程中认识着自己,肯定着自己。

在B段的主旋律部分使用隐伏旋律,通过这样的改编手法使旋律线条更加丰富;不在高声部的主旋律可以使作者所要表达的忧郁情感更好的强调;这里不仅是高难技巧的炫耀或训练,而且显示出他所具有的丰富想象力及表达情感意境时的能力。

(三)节奏速度的他律性

19世纪20至40年代的巴黎是欧洲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地,那里是各种政治、宗教派别及艺术流派争相竞妍的舞台,而浪漫主义思潮在巴黎占据主位。李斯特就是在巴黎这个既奢华浮躁、又滋养艺术家的自由环境中度过了他的前半生。而在浪漫主义时代的音乐家们更多的从民间音乐中吸取丰富的节奏手法,试图打破那些较为死板的节奏规律。李斯特则将节奏速度的变化发挥到极致,所以在乐曲的C段快速而又活泼的节奏和速度将整曲的情绪推向了另一个高潮点;通过将重复乐句的提速和渐强是音响尽可能达到交响性的效果。李斯特作为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他将浓郁的匈牙利民族音乐特色带入《夜莺》的改编中,由最初的自由、不规范变为逐步规范,再者发展到具有变化的“弹性”和“随机性”,是一个不断丰富、螺旋向上发展的过程。

整曲的节奏走向更是与李斯特设定的速度运行关系重大,这无疑体现为他律性。在开头“Lentoa”的速度中,描绘出一幅静谧森林中夜莺鸣叫的景象;在“Adagio”的演奏中,加之左手模仿曼陀林的琶音与右手主题动机的交织,营造一种忧郁舒缓的气氛;在“Allegro vivace”的表达中描摹出百鸟互相鸣叫应和的森林景致;在“Vivacissimo”的速度中充分抒发了原作者无限思恋的情感内涵。全曲的结束速度与开头呼应,用夜莺的歌喉给人以无限遐想。而这种不同节奏速度的运用跟人们日益发展的生产力、精神需求是有紧密联系的,不同时期的社会生活带给人们的生活压力、节奏的不同,音乐作为一种抒发人类情感的载体,节奏无疑是发挥着最大的作用,适合的节奏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很好的调节作用;同样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也会孕育出新的节奏形式。《夜莺》中节奏速度的运用使听众紧跟故事情节发展,尽可能与作品产生更多情感共鸣。

(四)华彩乐段的情感寄托

音乐的他律性体现在音乐作品出现的时代、地域、民族、作曲家个性等各种流派风格特征方面。而在《夜莺》的创作中,最能突出李斯特的高超演奏技巧的就是在结尾的华彩部分,他在原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华彩部分,用手指快速跑动产生的音响模仿花腔女高音的炫技音色。

结尾运用左右手和弦的快速交替弹奏营造出一种各种鸟类归巢的壮丽景象,最后由高音区琶音走向低音区缓慢结束,与开头的夜莺鸣叫相互呼应,以琶音结尾回味无穷,结束这美妙的夜晚。李斯特将其自身的创作特征、浪漫主义时期的流派风格、原作的精神内涵三者很好的有机结合起来改编成具有时代性的《夜莺》。

三、李斯特钢琴作品的演奏启示

在19世纪这个各种音乐思想、传作理念碰撞迸发的辉煌时期,李斯特深受他律论的思想熏陶,积极寻找新颖的音乐语言表达主体的自身情感,趋于极端的强调思想感情使他的作品在当时的音乐作品中脱颖而出;无论是其创作或改编的钢琴作品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表达情感,这跟他本身外向的、渴望自由、洒脱的性格特征是紧密相关的。再者由于当时的各国民族解放情绪高涨,这也直接激发了李斯特对本民族音乐的创作及改编热情,积极接触更多不同的民族音乐,为他的钢琴音乐作品诞生孕育出更多的可能性。

高超的演奏技巧、炫技般的演奏形态、丰富的情感表达、鲜明的音乐形象塑造是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或是其他音乐体裁中尤为重要的四个方面;在弹奏他的钢琴作品中,更是要将这四个方面作为主体去把握。通过反复练习达到曲目中所要求的演奏技巧,体验李斯特所处的时代环境,了解影响其创作理念的音乐美学思想,模仿作品中所塑造的音乐形象都对完美演奏李斯特的钢琴作品有很大帮助。笔者希望通过对李斯特《夜莺》的创作技法结合他所受的美学理念的分析,使演奏者对这首作品有更深的感悟,吸引更多学者深入了解李斯特的创作理念。

猜你喜欢

夜莺李斯特钢琴
夜莺
夜莺
我请鸽子来吃饭
纸钢琴
夜莺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一万种夜莺
保持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