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道与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
——关于音乐本质的相同思想

2020-12-07王小龙吉林艺术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21期
关键词:雷默埃里奥特

王小龙 (吉林艺术学院)

引 言

儒道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之中,本是互融互鉴的发展轨迹,本文将它们作为整体来看待,而北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两个代表,即以雷默为代表的审美派,与以戴维·埃里奥特为代表的实践派也是同理。对于两者音乐本质相同思想的诉求,其研究方法不仅以儒道思想与北美思想的共性为主,而且在它们各自的思想之间,也是以共性为主。

一、“道”的音乐本质

我们追溯道家思想的本源,即是《老子》。它的根深意义在于提出“道”的理念与思想,成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源头之一。但是《老子》对“道”于音乐有着何种意义与作用,其阐述过于抽象,需结合它形似而实异的继承者《庄子》并同审视,便能从道家思想中汲取有关音乐本质的理念。《老子·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虽然音声相和的论述,给予后世研究音声之道一个永恒的哲学辩证范畴,认为音乐与声音是对立统一、相互转化的。但结合《老子》“道”的核心思想,仅从此观点来看,音乐并不是绝对的存在,它会根据现实条件转化成声音。《老子·四十一章》:“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里的‘大音’与刚刚提到的‘音’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其根本性质是不同的,因为大音希声就是大音无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希声’与‘无形’相对为文,可见‘希’也就是‘无’。”①《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无”即是自然,崇尚认识自然,但不与自然对立,而是符合自然,符合“道”的理念。所以,“大音”才是绝对的存在的音乐,是符合“道”的音乐。

但什么才是“道”的音乐,《庄子》给予了更详细的解释,《庄子》主张“道法自然”,《庄子·齐物论》中记载:“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此处,地籁、人籁、天籁分别指出了不同类型的音乐性质,而“天籁”就是“道”的音乐,是遵循自然规律,遵循本性的音乐。在这一点上,它相比《老子》的思想有所进步,《老子》只是说明“道”是符合自然,遵循无为的思想,出发点是为了当时便于统治,不希望百姓对事物有过多的认识。而《庄子》不同,它认为只要符合自然规律的音乐,都是“道”的音乐,是从人的本性出发的观念。《庄子·天地》:“夫子曰:‘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金石不得,无以鸣。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从中可得出,《庄子》认为任何乐器发出多么美妙的声音,如果没有“道”为本源,它也终成不了音乐。反过来说,只要以“道”为本源,符合自然的声音就是音乐。

二、在北美审美派中的体现

从人与世界的关系角度出发,审美派与实践派的音乐本质理念,是否符合“道”的音乐,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先把视角指向审美派。

首先,雷默强调,“音乐和其他艺术是人类了解自己和他们的世界的基本途径;它们是认知的基本模式。”②雷默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以回归于审美为核心,而审美是以人为主体,通过意识、思维、观念等去认知自身与世界的能力。音乐作为这种认知的特殊方式,它通过音乐本体的各种要素,例如旋律、节奏、音色、音高等,去发觉人的内心情感,以及感知世界的过去与现在。并且,雷默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人作为情感最丰富的高级物种,其本性的体现多以情感为出发点。情感是人类世界最为珍贵的精神财富,它是维系人类世界各种关系的纽带。在雷默的哲学观里,音乐是人类启发情感、诉述情感、传递情感、接收情感、完成情感的一种过程,或者说是路径。而人的本性即是以这种过程或路径予以表现。

其次,在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这本书中,并没有对音乐本质进行单独的解释,但是对音乐本质的思考渗透在他不同的审美维度的章节中,从雷默对于音乐的边界问题的论述中,能深刻解读到他对于音乐本质的观点。雷默举例了两种不同的极端声音,其一,认为音乐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态,它不与除它以外的任何形态、事物、意识相关联。其二,认为音乐作为艺术形态,它与其他艺术并无本质区别,并且音乐深受任何形态、事物、意识影响。雷默把第一种归为音乐的硬边界,把第二种归为音乐的无边界。并又举例了音乐的软边界说法加以认可。雷默的认可,表明他所采取的中庸的态度,以及融合的学术理念。这一点在他对自己的学生埃里奥特反对他的态度上予以体现,并且融合的方法论也是本文的比较核心。第一种观点,是从音乐的个性角度发出的声音,音乐是众多艺术形式里唯一的声音艺术,人与世界之间的某些连接只有通过音乐才能够完成。第二种观点,是从音乐的共性角度发出的声音,音乐作为艺术,与所有艺术有着相同的特性,所以音乐能够表达的,其他艺术一样能够表达。但共性与个性不应该分开来说,音乐的本质是通过声音的形式表现人与世界的行为状态,但这种行为状态不是只有音乐能够表达。

所以,从以上两层面分别解读,雷默的音乐本质理念,体现人发展的自然规律与本质,映射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其符合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符合“道”的音乐。这种符合与体现,把“道”的音乐本质描述的更加详细,如上文所论的第一层面,雷默强调的情感核心,是道家所遵循人性自然的表达,情感源于人性,以此使人们对“道法自然”思想形成更加具体的认知,而第二层面是从音乐的形式与内容来解读“道”的音乐本质,分别阐述了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共性与其自身的个性,论证了音乐能够连接人与世界的自然属性。

三、在北美实践派中的体现

我们再把视角转向实践派,埃里奥特在他的《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序言开篇即指出,本书致力于对音乐与音乐教育本质的剖析。

首先,要对他以“实践”为音乐的核心理念加以说明,第一,文化的融合需要过程,而实践也是过程,但他所强调的音乐实践并不是这个过程,而是音乐作为人与世界的沟通方式,沟通的过程。“从根本上说,音乐是人做的事情。”③所以,埃里奥特认为音乐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第二,音乐实践不是音乐教育,教育是一种传承,传承需要过程,需要实践。但埃里奥特所强调的是,音乐的产生、发展、完成的过程。“他声称实践哲学的目的是为了强调音乐作为行动的一种形式的重要性。”④这也印证音乐是人与世界连接方式,是人的自然流露,是出于本能与世界交流的一种行动。道家思想中“道”的音乐,强调音乐所表现的无论是人的本性,还是世界的规律,都要遵循“道法自然”,是一种真实的表现方式。这种通过音乐予以表现的形式,也是埃里奥特所强调的“行动”的形式。

其次,埃里奥特把音乐归为三种不同的概念,分别为“音乐”即“MUSIC”、“乐”即“Music”、“音”即“music”。直观上,用原文英语来理解,更具形象性,且易懂。“MUSIC”指的是音乐的总和,人与世界之间以音乐为连接的所有方式。“Music”指的是音乐的其中一种连接方式,例如:当下的中国人音乐兴趣是多元并存的,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爵士音乐、古典音乐等等。每一种类型,都是一种连接方式。“music”指的是每一种连接方式的纽带,每一种音乐类型的作品,人与世界连接时所需的具体事物。埃里奥特这种对音乐的划分方式,同时具有一定的混沌思维,由大到小,由粗到细,逐渐包含的概念组成。

道家思想对于音乐的概念划分虽然也分了三种,“天籁”、“人籁”、“地籁”,但概念的性质与上述有所不同,唯独“天籁”与“MUSIC”之间贯穿着中西文化对于音乐本质的高度总结。从埃里奥特在对音乐界定的思考中,可以确定,他并没有把一首钢琴曲,或者一部交响乐,抑或任何具有完整音乐要素的作品定义为音乐的全部。即有些缺少音乐要素的“声音”也必然归类为音乐之中。例如:“加纳的阿桑特人的科特鼓乐就没有西方人所谓的旋律,但是它当然应该被视为音乐。”⑤所以,在埃里奥特音乐哲学观里,任何风格、类型、民族、地域的音乐都是“MUSIC”,无论它有什么样的特点,想要表达什么。这是符合“天籁”特征的。“天籁”不同于“人籁”和“地籁”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规律的里外之别,符合自然规律的音乐即“天籁”之音,而夹杂着特意的炫弄,以及人为的过度点缀,不是真情的纯真流露,就不是“天籁”之音,不符合“道”的音乐。

结 语

综上所述,相对于“道”在北美审美派中的体现是从音乐的整体形态出发,予以解读,那“道”在实践派中体现,已经具体到音乐的作品与类型之中,埃里奥特所述的“MUSIC”之内的“Music”与“music”都存在于“天籁”之音中,可以说,具有某种归属的音乐个体,都属于“道”的音乐。此结论对于研究音乐本质的思维和视角都产生进一步突破。

注释:

① 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145.

② 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11.

③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37.

④ 韩忠岭.音乐教育哲学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63.

⑤ 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19.

猜你喜欢

雷默埃里奥特
太原市奥特莱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奥特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奥特润滑油的节能效果
太原市奥特莱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被大自然“回收”的豪宅
简论雷默音乐教育的体验四维说
日历
雷默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述评——纪念贝内特·雷默
雷默著述目录(一)
雷默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