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政报道的全新表达方式实践

2020-12-07王荧瑶

传媒评论 2020年5期
关键词:湾区台州时政

文_王荧瑶

从业14年,算得上新闻战线的一名老兵。从进入这个行业起,我就没有和时政新闻分过手,负责主要领导活动报道也已经有8年的时间。

党报的时政报道,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程式化的,是“千篇一律”甚至是“八股”的代名词。枯燥且无“干货”的报道形式,无法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特别是领导活动报道、会议报道等,创新难度很大,创新余地很小。

事实上,时政报道也承载了大量的政策信息或与政策相关的信息。对处于新媒体环境下的党报而言,时政新闻报道也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主要突破口。

新媒体时代,如何让“硬”新闻有新的传播力量?对于一名老记者来说,这也是一个新挑战。

“倚马可待”写报道

自打有了新媒体,领导活动报道就成了“不过夜”的新闻。领导活动报道的要求,也从规范准确升级成为了更快、更规范、更准确。

2019年5月27日至30日,时任台州市委书记陈奕君率党政代表团,赴重庆市涪陵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等对口地区,就对口支援工作开展调研对接。4天时间,代表团从东海之滨到嘉陵江畔再到天山脚下,一路辗转一路风尘,进村居、进学校,看项目、问贫苦。

按以往报道要求,这样的考察在纸媒上只需要刊发一条消息稿,篇幅有限,考察过程中许多细节都无法体现。当时,我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运用新媒体平台来弥补这一缺憾?很庆幸,这个想法得到了市委领导和报社领导的支持。于是,我开始了一场艰苦的战斗。因为领导活动不同于自主采访,无法自由支配时间,每天的行程都是既定的,为了更快地出稿,我只能抓住一切休息时间用手机写稿,一般是在前往下一个考察点的途中。于是,下午4点半结束的考察,我6点就能出稿;中午12点结束的考察,我下午1点出稿。

越深入,感受越真切。没有了报纸稿件严格的字数限制,我竭尽所能地再现台州的“爱心成绩单”和当地的风土人情。《沿着习总书记足迹,深化台州·涪陵对口支援》《我们是亲密无间的一家人!》两篇专稿在台州新闻APP上发表时,都成为当日领导活动报道的亮点。

这趟出差的强度之大,在我有限的工作生涯中排得上前五。我每天一睁开眼就拉着行李跑,每天有超过7个小时在交通工具上,每天睡在不同的城市里,每天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写稿,颇有种不知今夕何夕的感觉。

新媒体时代,记者不光要会写,还得会拍、会编,必须全方位发展。2019年11月25日,“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调查推选活动结果在广州发布,台州入选“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这是台州第四次获此殊荣。这次活动中,我第一次尝试拍摄现场短视频。

一边做笔记敲键盘现场写稿,一边关注现场动态随时准备冲出去拍视频,一边与后台小编保持在线联络,打破了我平时只需要听、看、记、写的常规操作。当时任副省长、市委书记陈奕君准备发表主旨演讲时,我立即打开录音笔,并马上跟着电视台摄像记者前排占位,拿好手机开始录视频。根据小编要求,我几次变换机位,分别拍摄了几段视频,传回后台编辑。等发布一结束,我又第一时间编辑快讯发回,让全市人民共同见证这“幸福”的时刻。

仔细研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的新媒体时政报道,主要还是在传统媒体的领导活动报道基础上做文章,只不过换了一种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而已。传统媒体尤其是党报的时政记者,有着新媒体无法比拟的独特优势——在现场。因此,只要操作得当,传统媒体的独家时政报道,依然会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熠熠生辉。

用文字还原现场细节

怎样既挖掘新闻价值,又成功引导受众,推出“可读、易读、悦读”的时政报道?新闻学教授梅尔文·曼切尔在论述新闻的表现手法时曾说:要表现,不要陈述。

2019年8月10日,9号台风“利奇马”在台州温岭登陆,给全市带来了巨大的损失。8月11日,黄岩区宁溪镇上桧村依然断水断电断通信。这一天,时任市委书记陈奕君来到了村子里。

因为道路被毁,我们一路经历大巴车、越野车、步行才进入村子。一路上,都是“利奇马”肆虐的痕迹:山体滑坡还来不及完全清理,水毁道路还来不及修复,路边全是倒伏的树木和损毁的庄稼……陈书记脸色十分凝重。当我们进入村子时,几名老妇人就围了过来,说不上几句话就开始哭,哭着说自己的家被洪水冲垮了,哭着说柜子里藏的3000块钱也被冲走了。

在村干部口中我们得知,“利奇马”带来的强降雨引发山体滑坡,导致溪流改道直冲村庄,村里26间民房被冲毁,13间民房被夷为平地。所幸的是,被冲毁区域的36位村民全部提前安全转移,实现了零伤亡。陈书记眼圈通红,紧紧握着她们的手,不停地重复一句话:“人在,一切都在。”

我的感官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意识到,要摒弃以往报道领导调研的死板方式,改用新闻特写,生动、鲜活、有感情的那种。一路上,我的大脑没有停止思考,我的眼睛和耳朵抓住视线范围内的所有新闻点,我的手不断地记笔记。因为不能掉队,我只能抓住一切空档向村干部了解情况。

当天返回已经将近晚上9点。有了大量的现场素材采集,稿件一气呵成,标题定为《人在,一切都在!》。新媒体编发时,穿插了图片、视频。立体的报道,赋予受众直观全面的新闻感受,也让公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领导干部。

毋庸置疑,新媒体的发展赋予了时政新闻崭新的机遇,不仅加快了时政新闻的传播速度,而且传播内容和形式等也更加灵活多样。

2018年7月起,台州市委市政府开展“攻坚三季度、冲刺四季度”活动。9月18日,时任市委书记陈奕君带领相关县(市、区)及部门负责人,赴重点项目现场,督查项目进展情况。

督查中,陈书记一反平常温和的态度,不放过任何一个造成项目停滞的问题,严厉质问相关负责人,督之严,查之实,问之切,句句切中要害。我当即决定,突破以往时政报道“四平八稳”“只唱赞歌”的模式,多抓细节,不改话风,用文字还原督查工作的空前力度。当晚,我三易其稿,最终完成《陈奕君现场督查记》,生动再现了这“辣味十足”的督查现场。

审定后的稿件通过台州新闻APP率先推送,迅速被各大主流媒体和公众号转发,引起了各级各部门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翌日,台州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该报道,并配评论《化督查力度为工作深度》,给人以振聋发聩之感。后来,这篇报道成为当年浙江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领导活动报道。

确实,放开手脚,转换视角,时政新闻也是一座“金矿”。

时政新闻要有新的表达方式

对时政新闻来说,除了领导活动报道和会议报道,还有一个重要的类别,就是主题报道。在新媒体语境下,“讲故事”才是最受欢迎的。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拥有真正的大众视角。

2019年1月召开的台州市五届三次党代会提出,以现代化湾区建设统领再创民营经济新辉煌、建设新时代美丽台州这两大时代发展主题,推动台州高质量发展。新春上班第一天,时任市委书记陈奕君在全市“两抓”年动员大会上提出“开年五问”。

上情下达,是党报的重要职责。如何顺应时代发展,突破自我,在报道方式上寻求新的变化,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

在与各地相关部门积极沟通和内部充分讨论后,时政新闻部拿出了策划方案,首次提出了重大主题报道的报网端互动。

采访活动以“台州未来看湾区”的历史站位,放眼粤港澳大湾区、环杭州湾大湾区,沿着刚刚开通的沿海高速,从南到北行走,将湾区放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发展格局中进行审视、比较,从新闻的视角寻找“五问”答案。作为记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眼睛、带着耳朵,投身热火朝天的湾区建设主战场。

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读者的阅读需求,采访活动还采用市县联动的方式,首次推出视频、音频、二维码、360全景展示、H5、航拍、手绘地图、湾区知识竞赛等传播与互动手段。习惯了单枪匹马采访的我们,这次是团队出行,组成人员除了文字记者、新媒体小编,可能还有“飞手”,也许还有主持人,为的就是采制高质量的全媒体新闻作品,让读者既能在网络上第一时间看到首发报道,又能在纸媒上读到深度报道。

3月18日,首篇报道《一桥飞架,开启一个新时代——寻访台州湾区最高大上的桥》一经刊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和好评。用微信扫一扫稿件下方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台州新闻APP上与这篇稿件相呼应的新媒体产品。这种一次采集、多元发布的方式,融入了各种新媒体传播手段,用技术手段让发布的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最大化满足了各类用户的阅读口味,也达到了最佳的宣传效果。

随后,《“城市矿产”能否持续——探访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转型之路》《城市里的“桃花源”——探访湾区城市生态保护的最佳模式》《一江春水两岸潮——看未来台州市区的点睛之笔在哪里》等23组稿件陆续见报,社会反响强烈。而在台州新闻APP客户端上,这一系列稿件多次出现爆款,点击率高达30万+。要问这些作品有何秘诀,只因为我们做了一回有心人。

时代在变,记者这个职业群体也在不断“变身”。在新媒体环境中,时政新闻不能再是“高高在上”,时政记者要更适应并学会时政报道的全新表达方式。

这些技能你get了吗?

■ 转换视角挖“金矿”。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视角会得到拓展,报道领域也就宽泛了,时政新闻才不会被“浅尝辄止”。

■ 关注细节讲故事。学会新媒体语境下的时政新闻表达,只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才能拥有真正的大众视角。

■ 多种形式更吸睛。文字、视频、照片各有所长,依托可视化表现,实现报道形式的多元化,时政新闻也就不再生硬刻板。

猜你喜欢

湾区台州时政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时政要闻
Старинный приморский город
时政资讯
时政
今人优秀时政诗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