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辽代四时捺钵制度的再认识
2020-12-07张美鲜
◎张美鲜
辽代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的政治制度。它源于契丹人的传统狩猎生活,自契丹族诞生之日起就存在,其是以辽代皇帝为中心的狩猎活动成为主要形式。当时政治与南北官制并存,是契丹民族文化的承载者和辽代社会的缩影。辽代捺钵的四季活动可分为唐太宗前后的两个时期,四季之初,捺钵的活动以游牧为主,渔猎为辅,四季之末,捺钵活动以捕鱼为主,其原因是契丹统治阶级身份的变化和农业的发展,对捺钵制度产生了不可忽略的重要影响。
捺钵在契丹族也被称为捺钵,捺钵和捺宝。在汉代,它指的是行宫和行在。这些地方和政治中心是辽王全年访问的地方和政治中心。《辽史营卫志》中写道:辽阔的辽漠被长城环绕,秋冬避寒终,春夏水草中有鱼。这一浪潮表明,契丹传统狩猎探险是辽代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政治制度。
契丹辽国成立前,契丹生活在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伦河、老哈河那片区域,山、平原、森林、草原错综复杂。因此寻找能延续生命的猎物是经济和民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狩猎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形式,捺钵必然是这一制度的基础。狩猎是契丹人生活的重要补充。根据意识形态和宗教信息,狩猎在维持生存和建立国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契丹的春捺钵主要由四部分组成:鸭河为红东河、塔卢河和长春河;岳麓,长春江畔,河北省张北县袁永洛,正月初十,契丹皇帝从临皇府迁到了上井。在合理的冰块还未解冻的时候,第一条鱼和鹅被捕获后,契丹族人们就开始庆祝鱼和鹅的盛宴。这不仅与契丹人的生产生活有关,也与辽代统治者的娱乐活动有关,在这项活动的春天,诸侯国和各部的领导人在千里之内范围内都要赶过来面见辽国皇帝,因此,“春捺钵”还包括和解、控制和调查低级国家和省级部门的政治内容,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契丹皇帝的夏天,夏捺钵是避暑过渡的地方,特别是在吐鲁番。道宗每年都会先来黑山祭拜神宗和行宗陵,到黑山以北300里的星子川避暑胜地金莲游玩,黑山在青州以北13里,上面有赤金莲,西溪的吐尔山向北300里,淮州西山有一个亭子,五月底六月初,布吉提在五月中旬与南北官员讨论国事,中午打猎,七月中旬打猎,因此夏捺钵也是重要的政治会议组织形式。
秋捺钵在辽代也叫秋山,意思是皇帝秋天到山上打猎,秋捺钵的位置通常是伏虎林。有个故事这样讲:“七月中旬,辽皇族在一个寒冷的地方搭起帐篷,在山上射杀鹿和老虎,林在永州西北五十里,森林里的老虎伤害了居民,老虎在林里看见皇帝带领数十名骑射手,就会战栗发抖不敢露头。皇帝怜悯它,因此把这个地方叫做伏虎林。皇室每年都要去罗水。看见鹿在半夜喝盐水,就命令猎人吹角,鹿听到后就会随声附和,鹿被吸引注意后猎人就射杀之,因此也被称为呼鹿。”作为“国会”下半部分的一次政治的表现机会,吴其迈、念涵等权贵人物以及其他的重要人物就会出现在呼鹿、伏虎、熊斗等活动中。
冬捺钵其实是契丹皇帝长期居住的地方,详细的地点大概位于广平淀。永州以东30里叫白马店,东西20里多,南北10里多,地面平坦,到处都是森林,冬天的时候,天气很冷,因此行军的牙帐大多都在此地设置。此时,辽皇帝和南北大臣讨论国事,交流武术等经验,接受南宋及其他国家的贡品。
契丹皇帝的四时捺钵制度设置并不全是为了享乐,在汉人眼里,有“四季不定,荒废于野外”等说法,这其实是不对的。“夏”是结合游牧民族的水、草和繁殖动物的生活习性。在此时,除了“国会”和外交活动外,还有“斗士和军事会谈”,契丹王的狩猎 活动是有其他目的的。也就是说,其本质目的是要通过教育部族人民,不要忘记铁马的本色,要保持骑兵的威武和雄壮。后来以“骑射”建立起来的金元王朝也有这个制度,清朝则是以秋猎制度取而代之。
捺钵不仅是政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在捺钵体系中,游牧狩猎文化的高贵元素为中国文化的多元文化结构带来了新的元素和新的活力。
辽代皇帝的捺钵活动,不仅反映了契丹人的经济生产和日常生活,也是辽代领导集团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辽皇帝在此时可以同时处理国家事务和游玩放松,因此也是辽国的政治中心娱乐中心。因此,辽代捺钵制度融入了游牧王族的政治特征。在捺钵迁徙这一过程中,契丹人对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有效地保护了自然资源,在传播和传承契丹民族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汉族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有机融合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有效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