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2020-12-06郭嘉荣

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有效性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郭嘉荣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不同,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落实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如: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突出以“人的发展为本”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己去获取知识;大胆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乐于合作交流,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学得更加扎实和有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性;课堂教学;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倡导要把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长期培养与训练,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把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到实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场景引人课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觉得仿佛进入了故事情境中,于是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例如,教学“用8的乘法口诀求商”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假设旅游团32个人来到了长隆动物园游玩,游玩完毕来到欢乐饭店,饭店主人告诉导游:“我们饭店还有5张空桌,请随便坐。”导游一听急了:“才5张空桌,我们这么多人坐得下吗”饭店主人一听也没有了主意,就向其他同伴求救:“聪明的小伙伴,我这里每张桌子坐8个人,32个人能不能坐得下呢?你们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大家开始讨论,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解题思路,最后指出:可以先算一算32人要坐几张桌子,算式是:328。创设这个情景,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

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在情景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一个商场的购物情境: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硬币和小额纸币模具,随机发给学生,有的学生拿到5个一元硬币,有的学生拿到10个5角硬币,有的学生拿到2张5元纸币,有的学生拿到1个10元纸币...教师让学生互换手中的人民币模具,如一张5张纸币5个一元硬币……学生硬币数量不够时,教师可鼓励学生以其他物品替代。然后利用“小小百货店”,教学中我放手4人一组,进行买卖物品的模拟活动,学生不仅熟悉了元、角、分,也培养了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手是脑的老师”,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有效的途径。新课程的特点是重视直观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动手操作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例如,教学“数的组成”一课时,我让学生先摆弄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哪个小组夺走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快,边摆边说边记,乐此不疲。通过自己的努力,学生掌握了知识也很高兴。

再如,计算“9+2”时:先让学生用教材中的实物或小棒,图形去摆,根据数的组成,完成先拆2,再凑10后相加的过程。要求学生按照操作的过程的表象用语言来表述出“2分成1和1,9和1组成10,10加上1等于11”,这样学生进通过实际操作有条理地概括出“9+2”的思维过程,并运用于以后“20以内进位加法”的各个算式的分析推理过程中,逐步提高分析、综合等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鼓励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贵有疑”,质疑是一个好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有效策略。但过往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主要是以教师的提问为主,经常可以看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场景,或者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解决方案等一问一答的情景。曾听过“笔算万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课,一位学生提出:“老师,为什么一定要从低位减起,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教师却置之不理,反问:“一年级时你们就学过了,笔算加减法都是从什么算起的?”就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前,对“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感到无法理解,而今“不会教”这三个字时常在我脑海中出现。学生真的是很聪明,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作为教师要留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例如,教学“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一课时,教材上只介绍了一种口算方法,实际教学是可以让学生分组探索36+27的口算方法,学生大胆质疑,想出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合情合理的,有的方法超出老师的预料。

还有学生提出:36是4个9,27是3个9,7个9是63。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但也可以继续追问:计算36+23可行吗?当学生发现不行时,就会体会到这个方法只适用于个别的题目,没有通用性。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这个加法算式只是个特例,一般是:先算几十几加几十,再算加几;或者用“凑十法”,学生自然认为这两种方法才是常用的。

四、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课堂教学中学生不仅仅是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是在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怎样与小伙伴合作、交流,用集体智慧去解决难题,同时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也获得了发展。

小组合作,其核心是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竞争的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营造和谐、团结协作氛围,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做到“学而不厌、思而不倦”。

例如,讲授“分米、毫米的认识”一课时,整个新知识的学习过程都是利用“小组合作交流”来完成的。首先,全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看书、讨论:①1毫米、1分米有多长?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体,有哪些物体的高或厚大约1毫米、1分米?学生积极思考,讨论热烈,当教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时,学生都踊跃举手,争取发言。因为经过小组讨论,每名同学都有回答正确的信心,而且第二个问题答案也不是唯一,能够充分显示出各小组的特色。当老师说第二个问题进行“小组赛”时,以抢答形式进行竞赛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你一言我一语,纷纷说出测量这些物体的结果。小组汇报時,有的说曲别针的长约是28毫米,有的说是2厘米8毫米;有的说钉子的长约是40毫米,有的说是4厘米;16开纸长约是29厘米5毫米,有的说是2分米9厘米5毫米。各小组汇报后,再让学生对其他小组的做法进行评价,通过对比,总结出:这些答案都是正确的。测量某物体的长可以用一个长度单位作单位,也可以几个单位同时用,最好选择最直接的适合于这一物体长度的单位作单位。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受到启发,学会方法,并养成探究精神。

在数学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学习成功的积极因素,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艳艳:《小学数学“律动课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2】施银燕:《行走在数学与儿童之间》,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3】顾建芳:《随学而导》,苏州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猜你喜欢

有效性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