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科学课堂导入微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2020-12-06张云云

教育界·A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价值微课

张云云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微课开始走入中小学课堂,并以其潜在的优势在各科的教学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文章结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导入微课的实践经验,论述了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开展微课教学的价值,并总结、归纳了科学课中适用微课教学的课程内容,以期更好地指导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微课;小学科学;价值;应用

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微课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国内最早提出微课教学的是佛山市教育信息中心的胡铁生先生。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有效地综合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同时又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导入微课教学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为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笔者结合在科学课堂导入微课的教学经验,就科学课堂中导入微课做以下思考。

一、科学课堂中导入微课教学的价值

1.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学习体验

微课是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制作的小视频。这些视频不仅短小精炼而且生动有趣,更为重要的是它集视觉、听觉信息于一体,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课程具有知识点多而杂的特点。虽然大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观察、实验等方式习得科学知识,但限于时间、地域条件的限制,学生仍难以获得直观的现实体验。

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看月亮”为例,教材旨在让学生通过连续观察一个月的月相变化,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但该活动持续时间较长,学生可能难以坚持。即使坚持观察,也可能会因为时间、天气、环境等因素,无法观察到为时一个月的月相完整变化。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制作的《月相变化》微课来辅助学生课后的观察活动。微课中呈现了一个月中不同时期月亮的形状变化及不同时期月亮方向和位置的变化。该视频将不起眼的月相进行放大,将一个月的月相变化进行微缩呈现,使学生获得一个更加完整的观察月相变化的体验。微课教学能够将科学知识通过一种更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为学生再现了真实的过程,却浓缩了漫长的探究时间,将学生课堂外的无限生活纳入微观的课堂。这种化远为近、化繁为简的高效教学手段,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更加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并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2.利于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与感性经验直接联系的,较有具体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欠缺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尤其是三四年级的学生缺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对于教材中的重难点不容易掌握,对科学的认识还较为模糊,因此小学科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力和耐力。将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制作成微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运用微课进行教学,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重点,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加容易和高效。

例如在“地球内部”一课中,地球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人类是如何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并对之分类的?这些知识仅仅通过阅读教材中的几行文字和几张图片是无法理解的。因此,课前笔者结合书中的文字编辑了一段人类通过地质钻探,利用地震波推测地下几个圈层,进而人为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有了图像和声音的讲解,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了本课的重难点——地球的内部结构。在微课的辅助下,学生自然能够对课堂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理解与感知,从而为在课堂上的高效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科学课中适用微课教学的课程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2]。同理,在科学课程中,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用微课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结合对教材的理解,笔者将适合做微课的内容总结如下。

1.不可见、易混淆的科学概念

科学课中时常会让学生在直观地感受物体的相关特性之后,给出相应的科学概念,如溶解、混合、热胀冷缩、磁性等。有些科学概念对应的科学现象不明显,又或易与其他概念混淆,教师可以将这些概念性知识设计成微课。

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神奇的水”中要求学生掌握溶解概念。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白糖和食盐在水中“消失”了,但他们看不见物质均匀分散于水中的现象。并且学生极易将沙子、面粉等物质混合于水中的现象与溶解混淆。因此,为了让学生显性地了解溶解的过程,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微课:借助高锰酸钾溶解于水的小动画,并配上语音和图文,介绍什么是溶解及溶解和混合的区别。小学生在观看这个微课的过程中,能够形象地感受到物质溶解的过程,并将其与混合区分开来。

2.碎片化、偏记忆类型的知识

科学课程中有部分内容偏重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客观存在但却不适合通过探究活动获得。如生命科学部分中的人体的骨骼和肌肉,地球与宇宙部分中的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球表面的圈层等内容。这些知识琐碎繁杂,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最后的學习效果也并不理想。如能将这部分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集趣味性、不可见的过程于一体,则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四年级下册“消化系统”为例。在该章节的内容中,学生往往记不全所有的消化器官,且搞不清楚这些消化器官工作的先后顺序。笔者以“白米饭的旅游日记”为题,设计制作了这样的微课:用卡通形象的白米饭,以孩童的天真口吻讲述了它在人体消化系统的旅行过程。在该微课中,各个消化器官有序登场,且通过白米饭介绍了各个消化器官的功能。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吸引人的微课,学生更好地掌握了人体的消化器官的工作顺序及功能。

3.操作、技能类的知识

3~6年级的科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观察、测量工具和简单的实验工具的使用,如掌握天平、酒精灯、秒表、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这些技能性的知识,既是学生进行探究实验的前提,又是学生进行高年级科学学习的基石。该类知识要求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步骤和要求准确无误地熟练操作,所以教师的讲解和演示很关键。小学生以具体形象记忆为主,且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教师如能将各种工具的使用方法拍摄下来,且配上操作步驟的文字说明,更有益于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使用。在演示微课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操作难点可以暂停讲解,对较复杂的操作过程还可以反复播放。将技能类的知识做成微课,不仅能避免低效的重复演示说明,而且能让学生有效习得这类知识。

4.探究实验的实验及记录方法

科学探究是科学课上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在每一次的探究活动前,学生对探究的过程和记录的方法比较陌生。教师一般会在探究活动前细致讲解实验、记录方法及实验注意事项。有些实验材料比较复杂,或者对实验步骤有很严格的要求,小学生往往不能记住所有的要求。即便教师讲解得很细致,学生仍有可能无法将指导落实到操作上。教师如能将实验、记录的方法制作成微课,把这些要求以视频配上文字的方式讲给学生听,学生将更易掌握探究实验的方法,从而更高效地完成探究实验。

以四年级上册“摩擦力的秘密”为例,在该实验中,学生用一套材料进行多个因素的探究。实验过程中既涉及材料的转换使用,又涉及如何用测力计准确地测量出摩擦力,这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在未使用微课前,笔者发现即使自己讲解细致,学生的实验仍存在很多失误。在导入微课之后,教师讲授的时间短了,学生的实验效果却更好了。

5.运用生活资源指导学生家庭实验

由于科学课程多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相关,非常注重实验,因此指导学生自行动手做实验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微课教学中教师又不能手把手教授学生做实验,所以需要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生活资源做家庭实验。小学科学微课教学中,在主要的课上内容教学之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家庭实验任务,指导学生根据课题与教学目标,运用生活资源完成家庭实验,将实验成果拍照,写出实验报告发送给教师,在微课教学时由教师展示和讲解。

例如“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一课主要是让学生设计实验研究水中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相关,让学生认知到物体在水中会受到浮力的作用,认知到物体在水中沉浮与物体体积、重量相关,如果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会上浮,重的会下沉等。因此,教师可以布置一项家庭实验任务,让学生利用生活资源,比如脸盆、橡皮、橡皮泥、气球、乒乓球、瓶子、沙土、石子、鸡蛋、泡沫块、弹簧测力计等,自行设计实验和完成实验,验证以上相关的原理,并用笔和纸记录下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完善。

微课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产物,微课在科学课堂中的应用,引发了新形势下科学教学的全新思考。以微课视频作为教学工具,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立更加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不仅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运用微课教学对科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陆黎峰.初探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微课”教学[J].新课程(小学),2014(09):3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价值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微课”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