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力亲为、重视基础开发比亚迪动力总成开发的DNA“心”智造中国行访谈
2020-12-06吕彩霞
“早在2008年,比亚迪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总成系统,并荣获中国专利金奖;2011年,国内首款1.5TI增压缸内直喷发动机实现量产上市;2013年比亚迪推出国内首款湿式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可以说,比亚迪虽然是一家年轻的车企,但在多项动力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上,都走到了行业前面。”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弗迪动力董事长罗红斌自豪地说。
近日,汽车与运动杂志社副总编辑吕彩霞与“中国心”年度十佳发动机评选专家评审委员会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一行来到“心”智造中国行采访的第六站:深圳坪山区的比亚迪六角大楼总部,探秘比亚迪动力开发的DNA。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比亚迪第三代的6款完全自主开发的高效节能发动机已经处在不同开发节点。罗红斌董事长为我们介绍了比亚迪传统发动机的开发历程和未来规划,他的介绍,再次刷新了我们对比亚迪动力总成研发的认知。
比亚迪是目前国内车企中为数不多在ECU、TCU等控制系统方面采用了完全自主开发方式的企业。企业全新开发的第三代发动机,也已能够实现从最初的性能开发、燃烧系统开发、标定仿真以及后期的各种实验验证等一整套研发流程都自主完成。作为汽车行业的后起之秀,比亚迪动力总成的研发团队如何在短短十几年间实现了这些技术的突破?
“因为比亚迪是一家喜欢亲力亲为的企业。”罗红斌董事长用业内津津乐道的“比亚迪生产口罩”的事例为我们解惑。他的介绍,刷新了记者之前对比亚迪研发能力的认知。比如比亚迪拥有一支非常强大的材料研发团队,在基础材料领域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比如,比亚迪的亲力亲为还体现在能够自主制造生产各种设备甚至是特种设备……2020~2月,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比亚迪迅速介入口罩的设计、生产业务,从决策到生产仅仅用了7天的比亚迪速度,让我们再次窥见比亚迪强大的基础材料研发能力和设备制造能力。
“口罩用的材料、生产口罩的设备都是企业自制,这完全得益于比亚迪在基础材料领域的积累。”罗红斌告诉我们,比亚迪从成立之初就成立的中央研究院,在各种基础材料的研究上有非常雄厚的研发实力,也是公司动力总成开发中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比亚迪动力总成的开发,同样秉承了亲力亲为的自主开发传统,非常重视基础开发实力的培养。
2003年比亚迪进入汽车行业后,在当时很多國内车企还在购买发动机时,比亚迪已经开始了发动机及各种零部件的内部开发攻关,最初因为之前全无基础可言,企业研发几乎全自己干,这种开发模式虽然辛苦,但进步也十分明显。“这种亲力亲为的开发模式,带来的最大好处就是人才和经验的积累。”罗红斌董事长表示,现在比亚迪已经走出了“什么都自己做”的阶段,但这段经历让比亚迪的研发团队获益匪浅。“通过这样的开发经历,我们掌握了基于产业链条的垂直整合的开发方法,不仅非常清楚产品开发技术标准、产品一致性的管控要求,还可以通过垂直整合实现成本、效率的有效管控。”罗红斌董事长说。
比亚迪产品开发中垂直整合的做法,不仅让比亚迪在供应商的招标中获得较强的议价权和选择权,也让旗下的零部件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很快尝到了甜头。以弗迪动力为例,作为比亚迪旗下一家研发型的汽车动力零部件公司,2017年企业实现市场化运营以来,因为对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优势,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快,客户的穿透能力很强。据了解,弗迪动力年产值已达150亿元,拥有的客户有300多家,产品配套的车型有100多款。
在掌握了垂直整合的开发方法后,比亚迪动力总成技术的研发重心再次回归到对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平台的建设上,比如虚拟设计、仿真验证、燃烧学、热力学、结构力学的基础研究……继续夯实自身的研发积淀。“在基础技术开发能力的建设上,除了积累没有捷径可走。”在罗红斌董事长看来,虚拟仿真是产品开发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一个产品的强度、材质、形状以及怎样才能生产出来,都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虚拟、仿真实验。”他说。
“在现在很多核心、关键技术仍然被‘卡脖子的情况下,汽车行业非常需要更多像比亚迪这样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企业。”许敏院长表示。
访谈的最后,话题再次回到传统汽油车与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格局上。“起码未来50年,内燃机还将会与新能源汽车并存,未来的汽车动力市场格局可能是三分之一的纯电,三分之一的插电,还有三分之一的燃油。”罗红斌董事长同时也表示,今年11月份,弗迪动力会发布一款适用于插电式混动系统的超高效率发动机,将有效解决用户里程焦虑的痛点,打造更高效、更卓越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解决方案。他认为,未来内燃机技术将会向着更高效的方向发展,而且内燃机的发展一定要拥抱电气化、电动化。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比亚迪之行,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其第三代发动机技术的进步,更让我们看到了国内自主车企发动机技术厚积薄发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