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今释林》朝鲜语汉字词辨源

2020-12-06冯璐王平

辞书研究 2020年6期

冯璐 王平

摘 要 《古今释林》全面系统地收录了19世纪以前朝鲜语中的汉字词汇。从来源上看,该书所收汉字词,或源于汉语词,如“良人”“皮卢”“牛毛”等,或源于朝鲜语词,如“畓库”“清”“啸两只”等。这些域外新材料,对于研究汉语在域外传播过程中形音义变化特点和朝鲜语汉字词的构词规律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朝鲜时代 《古今释林》 汉源汉字词 固有汉字词 例释

一、 引言

(一) 关于《古今释林》

由朝鲜学者李义凤(1732—1801)编著的《古今释林》,成书于朝鲜王朝正祖十四年(1789)。该书凡40卷。全书由小题、目次、引书目录、内篇及外篇五部分组成。依据词条内容,内篇分为“别国方言”“历代方言”“洛闽语录”“道家语录”“释氏语录”“传奇语录”,外篇分为“华汉译语”“东韩译语”“三学译语”“四夷译语”“元明吏学”“罗丽吏读”,凡12个门类。各门类下又以词目字数分“一字类”“二字类”“三字类”等,每字类下分释“天”“地”“火”“山”“水”“亲”“女”“形”“声”“名”“色”“言”“诂”“知”“学”“动”“年”“心”“气”“品”“事”“物”“国”“官”“务”“科”“文”“武”“礼”“禅”“乐”“神”“法”“刑”“服”“织”“食”“宫”“器”“工”“量”“宝”“市”“税”“戏”“疾”“术”“数”“储”“农”“户”“穀”“草”“木”“菜”“果”“鸟”“兽”“佃”“鱼”“虫”等小类。据统计,《古今释林》共收22506个汉字词[1],以其收录词汇量大、时代跨度长、内容范围广等特点,极大地丰富了东亚文化圈汉字词的研究资料。“从横向看,所收录的相同或相似的蒙语、梵语、满语、汉语等词汇义项诠释之异同,体现文化之异同;从纵向看,自《别国方言》至《罗丽吏读》,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出汉魏以降词汇意义表述的异同。这对中国语言学研究者来说,无疑也是不可多得的语料。”(王平2020)该书的版本目前仅有一种,即正祖十三年(1789)稿本,现藏首尔大学奎章阁及延世大学图书馆。韩国亚细亚文化社影印此稿本,并收入《韩国学古辞典丛书》,于1977年刊行。本文研究所用版本即韩国亚细亚文化社1977年刊行本。

(二) 朝鲜语汉字词界定

朝鲜语汉字词,又称韩国语汉字词、韩语汉字词。关于其界定,目前学界说法不一。刘素珍(2015)认为的朝鲜语汉字词是指朝鲜语中“以汉字为基础创制出来的词”。吕游(2015)认为的朝鲜语汉字词是指“借用汉字的含义组合成词汇,然后再用朝鲜语来念汉字写成的词”。李得春(2005)则认为朝鲜语汉字词是指“以汉字为基础在朝鲜语里产生的词和从中国汉语词汇中引入并已融入到朝鲜语词汇内部的词来构成的词汇系统”。笔者认为,刘说侧重汉字基础,吕说侧重汉字借用,而李得春对朝鲜语汉字词的界定则更加全面具体,因此本文“朝鲜语汉字词”所指从李得春界定。

(三) 《古今释林》中的朝鲜语汉字词

《古今释林》所收朝鲜语汉字词条,广征《芝峰类说》《星湖僿说》《东国山川志》等古代朝鲜汉籍,单纯记录日源汉字词汇入之前的汉源汉字词和朝鲜语固有汉字词,直接反映朝鲜三国时代以来朝鲜语汉字词的演变情况,对研究朝鲜语汉字词的起源、发展以及语言文化交流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朝鲜语汉字词从来源上可分为汉源词、日源词和朝鲜语固有词,其中日源词多于19世纪后半期开始大量汇入朝鲜语。近年来,学界关于朝鲜语汉字词的研究日渐丰富,但其研究材料多集中在现代朝鲜语词典上,其中收录的朝鲜语汉字词包含大量日源词,这对单纯研究汉语、朝鲜语词汇联系造成一定阻碍。本文根据对《古今释林》所收朝鲜语汉字词来源的考释,将其分为汉源汉字词和固有汉字词。这些语料为研究汉语在朝鲜的传播和应用等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材料。

二、 汉源朝鲜语汉字词

汉源朝鲜语汉字词,即“从汉语借用到朝鲜语的词和以此为基础派生或合成的词” (李得春2007)。关于汉源词的分类,有学者依据汉源词的来源,将其分为源于中国古代典籍的汉源词、源于佛教用语的汉源词和源于汉语白话的汉源词。(叶文李2016)这种分类虽然清晰,却未能体现汉源词和汉语词的内在联系。还有学者依据汉源词的产生方式,将其分为固有词化的汉源词、音译汉源词和韩国汉字读音的汉源词。(李得春2005)此处所谓“固有词化”,是指“在韩国人语言生活中长期使用、并已融入语言体系的借用汉语词,而这部分词因为长期使用,其语音结构发生变化,与汉语读音和现代韩语读音毫无关联,因而被当作朝鲜语固有汉字词”(李得春2007)。其说法无误,但这一界定仅说明这部分词属于汉源词,却并未说明其具体產生方式,且依据汉源词的界定,还有一种形音义完全借用汉语的汉字词也当归入汉源词中。因此,我们依照汉源词的产生方式,将其分为完全借用的汉源词、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和从汉语借义的汉源词三类。

(一) 完全借用的汉源词

完全借用的汉源词,即借用汉语词形音义,使之根植于朝鲜语体系中,这部分词多出于中国古代典籍,其形义与该词在汉语中的形义完全相同。《古今释林》收录完全借用的汉源词如“破题”“良人”“银杏”等。

破题 本朝。今科赋,立题下更释题意,曰破题。自宋时已有之。(《东韩译语·释文》)

按,据《汉语大词典》,“破题”当见于唐宋时期,应举诗赋和经义的起首处,须用几句话说破题目要义,即为破题。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已落重收》:“杨员外于陵省宿归第,遇程于省司,询之所试,程探靿中得赋稿示之,其破题曰:‘德动天鉴,祥开日华。”科举制度自公元八世纪传入朝鲜,科举相应词汇也随之传入,且其形音义皆保留汉语词汇特征。《朝鲜王朝实录·文宗实录》:“礼曹启进士试取条件: 一,十韵诗有破题直言景句,方今之格,卑陋莫甚……”

良人 本朝。凡民称良人。(《东韩译语·释名》)

按,据《汉语大词典》,“良人”一词最初指良善之人,《诗·大雅·桑柔》:“维此良人,作为式谷。”后引申为美人,《诗·唐风·绸缪》:“今夕何夕,见此良人。”陈奂传疏: 良人,犹美人。该词又可表示女子对丈夫的称呼,《孟子·离娄下》:“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赵岐注: 良人,夫也。“良人”亦可指称官职,《国语·齐语》:“十连为乡,乡有良人。”韦昭注: 良人,乡大夫也。至于朝鲜语中“平民”之义,始见于《后汉书·酷吏列传》:“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自此“良人”一词不再指称官职,而指平民百姓。朝鲜王朝李珥《栗谷全书》:“下人、良人, 坐于东边, 贱人坐于西边, 皆北上。”

银杏 本朝。白果也。详《释木》“鸭脚”注。(《东韩译语·释果》)

按,“银杏”一词本属汉语词,在传入朝鲜的过程中保留该词在汉语中的形音义特征。朝鲜王朝吴宖默《江原道旌善郡丛锁录》:“于内间及小舍廊支装物种,叶钱三十两,大脯二贴,黄烛二双,药果、中桂各五十立,烧酒五,白清、真油、柏子各五升,胡桃、大枣、栗子各三升,银杏二升,干柿五串来纳。”据《汉语大词典》,银杏,称白果树、公孙树、鸭脚。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二·银杏》:“原生江南,叶似鸭掌,因名鸭脚。”“鸭脚”一词,《古今释林》亦有收录:“昔端宗之逊位,安平大君瑢被诛,锦城大君瑜谪。顺兴传檄起兵,未发,而有告者,亦诛。于是革废顺兴府,居民谣曰: 鸭脚复生,顺兴复,顺兴复。”

(二) 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

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是指连音带义借用汉语词,并仿照汉语读音,用汉字记录的词。这部分词大都从汉语口头相传而来,因而构成词语的汉字字形与汉语词相差较大,但读音与汉语词相同或相近。《古今释林》收录的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如“汤巾”“养支”“皮卢”等。

汤巾 本朝。结马巤作帽形,戴诸笠下,曰汤巾。(《东韩译语·释服》)

按,据《古今释林》,“汤巾”指一种用马鬣做成、戴在笠子下的小帽。该词未见于汉语文献,却源于汉语词“唐巾”。唐巾本是唐代帝王的便帽,元明以来多为士人佩戴。其样式多变,材质软硬不一,外观均与乌纱帽相似。明王圻《三才图会》:“唐巾,其制类古毋追,尝见唐人画像,帝王多冠,此则固非士大夫服也,今率为士人服矣。”朝鲜王朝尹愭《无名子集·戏语合识》:“汤巾者,鬃帽之称,而形似纱帽。”朝鲜语中不仅有“汤巾”,亦有“唐巾”。朝鲜王朝赵荣祏《郑元伯画槎川像赞》:“马尾唐巾鹤鷩衣,雨风寒暑坐于斯。” 朝鲜王朝柳得恭《燕台再游录》:“(仲鱼)借余笠及唐巾氅衣着之,关门曳履徐步曰:‘乐哉。”可见,“汤巾”“唐巾”同为一物,皆用马毛制作,戴在笠子下。且在《中原音韵》中,“汤”与“唐”皆为透母阳韵。因此,“汤巾”源于“唐巾”,属于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

养支 高丽。《鸡林类事》曰: 方言。齿刷曰养支。养支当作漾齿。(《东韩译语·释形》)

按,“养支”和“漾齿”未见于汉语文献。据《古今释林》,“养支”亦作“漾齿”,意即牙刷。“养”和“漾”中古音皆属以母阳部,“支”属章母支部,“齿”属昌母之部,故“养支”“漾齿”为异形词。实际上,《古今释林》所记“养支”“漾齿”即汉语文献中的“杨柳枝”或“柳枝”。杨柳枝可用作齿刷,唐宋时人将杨柳枝泡在水里,使用时用牙齿咬开杨柳枝,沾上药粉用来刷牙。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二十二》:“每朝杨柳枝咬头软,点取药揩齿,香而光洁。”北宋《圣济总录·口齿门》:“先以柳枝净揩齿,以新汲水漱口,更以盐花于齿龈,内外揩之。”“杨柳枝”在被借用时省作“杨枝”。在中古音系中,“养”和“杨”皆属以母阳部,“支”和“枝”皆属章母支部,二者声韵相通。可见,“养支”“漾齿”皆源于“杨枝”,属于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

皮卢 高丽。《鸡林类事》曰: 方言。砚曰皮卢,笔亦曰皮卢。(《东韩译语·释文》)

按,“皮卢”一词未见于汉语文献。据考证,该词源于汉语词“不律”。《说文·聿部》:“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郭璞注: 蜀人呼笔为不律也,语之变转。清龙顾山人《十朝诗乘》:“闱中主司用墨笔,分校用蓝笔,监临、监试、提调用紫笔,誊录用朱笔,对读用黄笔。云门亦分赋之,曰‘五色笔诗。《墨笔》云:‘不律亲操典玉衡,黑头争仰古公名。怪来银海明如许,应是东方漆点成。”“不律”何以作“皮卢” ?其实,“不”可通作“丕”。《说文解字注》:“丕与不音同,故古多用不为丕,如‘不显即‘丕显之类。于六书为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据《中原音韵》,“皮”与“丕”皆属滂母齐部,“律”与“卢”皆属来母鱼部。由此可见,中國文献中所用“不律”也即“丕律”,该词在传入朝鲜的过程中,“丕律”被同音的“皮卢”替代,也属于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

(三) 从汉语借义的汉源词

从汉语借义的汉源词,指借用汉字在汉语中的意义,或经汉字词义引申、比喻,从而合成或派生的词。《古今释林》收录的从汉语借义的汉源词如“妓栗”“秀才”“牛毛”等。

妓栗 本朝。西南有小栗,少干则肉皮自脱,俗称妓栗。(《东韩译语·释果》)

按,“妓栗”一词在朝鲜语中指风干后容易剥皮的一种栗子,该词虽未见于汉语文献,但构成该词的“妓”与“栗”二字都借用其在汉语中的意义。“妓”在汉语中最初指歌舞女艺人,《后汉书·梁冀传》:“因行道路,发取妓女御者。”后专指以卖淫为业的女子。明谢肇淛《五杂组》:“今时娼妓满布天下,其大都会之地,动以千百计。其他偏州僻邑,往往有之。终日倚门卖笑,卖淫为活,生计至此,亦可怜矣。”“栗”在汉语中指一种果实为坚果的落叶乔木。《周礼·天官》:“馈食之笾,其实枣、栗、桃、干、榛实。”朝鲜语中“妓栗”一词,即以娼妓脱衣作比,形容栗子脱壳,属于用借义的汉字合成的汉字词。

秀才 本朝。俗呼成童而未冠者曰秀才,又称都令。(《东韩译语·释名》)

按,《古今释林》中“秀才”指“成童而未冠者”,这一意义与汉语词不同。据《汉语大词典》,汉语中的“秀才”最初指“优秀之才”,始见于《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尹知章注: 农人之子,有秀异之材可为士者,即所谓生而知之,不习而成者也。自汉代开始,“秀才”之义引申为科名,《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元明以来秀才一科被废除,因而“秀才”被用来泛称读书人,元乔吉《新水令·闺丽》:“我是个为客秀才家,你是个未嫁女娇娃。”明清时期,秀才亦指在童试获得取录的府学、县学的生员。不论年龄,凡参加童试的考生都称“童”。“秀才”在朝鲜语中借用汉语词的词形,引申汉语词“秀才”的“被童试取录的生员”意义。只是“秀才”在汉语中的含义并未有年龄限制,而该词被借用到朝鲜半岛后,引申专指未成年人。

牛毛 本朝。海菜名。象形也。夏月煎食,利于斥暑。(《东韩译语·释菜》)

按,据《古今释林》,“牛毛”是一种可食的海菜,因其形态像牛毛而得名。“牛毛”的这一意义在汉语文献中未见。汉语中的“牛毛”多用于比喻繁多或细小的事物。晋葛洪《抱朴子·极言》:“若夫睹财色而心不战,闻俗言而志不沮者,万夫之中,有一人为多矣。故为者如牛毛,获者如麟角也。”明郎瑛《七修续稿·诗文·谜序文》:“曷为广而无穷,深而难知也?曰: 蠒丝牛毛,充栋汗牛,字书之繁也。”该词在朝鲜语中的借义取向来自汉语“牛毛”的比喻意义。朝鲜语中用指海菜的“牛毛”在汉语中称“发菜”,“发菜”因其形态和颜色很像乱发,潮湿时呈黑绿色,干燥时呈黑色,故有“发菜”之称。可见,“牛毛”是从汉语借义的汉源词,与汉语词“发菜”名异而实同。

三、 朝鲜语固有汉字词

朝鲜语固有汉字词,即朝鲜语中仿照汉字构词方法、使用汉字独创的词语。目前学界依照固有词的产生方式对固有词的分类主要有两种: 其一,分为朝鲜自造汉字派生的固有词、用中国汉字造词的固有词、吏读词和附会汉字词四类(李得春2005);其二,分为国字汉字词、国音字汉字词和国义字汉字词三类(季欣2006;王晓霞2007)。两种分类有相同之处,如国字汉字词与朝鲜自造汉字派生的固有词、国义字汉字词与附会汉字词、国音字汉字词与吏读词,皆指同种固有词,只是表述略有不同,在此不再区分。至于用中国汉字造词的固有词,要么是借用汉字形音义合成或派生的新词,要么是仅借用汉字字形,赋予汉字新的意义,由此合成或派生的新词,前者当属于从汉语借义的汉源词,后者当属于以国义字造词的固有词,在固有词下作为一类确实不妥。因此本文取第二种分类,将《古今释林》收录的朝鲜语固有词分为国字固有词、国义字固有词和国字音固有词三类。

(一) 国字固有词

朝鲜语中有部分特有汉字,并非源于汉语汉字,而是仿照汉语汉字的造字原理和音义特征自造出来的字,被称为“国字”。如: 畓(水田)、乭(石头)等。利用这部分汉字造出的汉字词,称为“国字固有词”。《古今释林》中收录的国字固有词如“畓库”“椧”等。

畓库 本朝。东俗呼水田曰畓库。(《东韩译语·释农》)

按,“畓”是朝鲜语自造字,根据汉字字义组合成字,表示水田,始见于高丽一然《三国遗事·卷经二·驾洛国记》:“南新畓坪,是古来闲田,新耕作故云也,畓乃俗文也。”朝鲜王朝李睟光《芝峰类说·文字部·字义》:“我国用字,以水田为畓,米谷未满斛称,柴束之大者为迲,皆意作也。”朝鲜王朝郑东愈《书永篇下》:“我国多字书所无之字……水田称畓,音……我东有两字合为一字者,以水田为畓。”《吏读便览》:“畓,音,水田曰畓,古无此字。”朝鲜王朝洪万宗《旬五志》:“俗以水田为畓。”“畓库”一词,“畓”表示水田,而“库”字从何而来尚未可知,该字在词语中不参与表义,至于是否参与表音,尚待考证。

椧 本朝。芝峰曰: 金时习《游金鳌录》有“北椧寺”,看《牧丹诗》。椧字不见于韵书。今俗以刳木引水为椧,即方言所谓簄音也。(《东韩译语·释器》)

按,“椧”是朝鲜语自造字,利用形声造字,“木”作为形旁,“命”作为声旁,指引水用的长管。朝鲜王朝《朝鲜燕山君日记》:“今闻命工曹造铜椧,因谏止,而此乃奢侈之事,不可为也。”《韩国汉字语词典》:“椧,国字,笕也。”“笕”指用对剖并内节贯通的毛竹连续衔接而成的引水管道。唐白居易《钱唐湖石记》:“钱唐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余顷。”此外,在韩国“椧”还可用作地名,韩国《新字典》:“椧,寺名也。北椧寺,在庆尚北道庆州。”

(二) 国义字固有词

汉语传入朝鲜后,因其和朝鲜语相去甚远,难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而朝鲜语中的固有名词也难以用汉字表达。因此,朝鲜创制了借用汉字语音或意义的标记方法——吏读法。为了适应记录朝鲜语固有名词的需要,朝鲜人在运用吏读法标记汉语词汇时,一部分汉字被赋予新的意义,这种意义与该字在汉语中所表达的意义完全不同,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通过这种方式产生的固有词叫作国义字固有词。《古今释林》收录的国义字固有词如“清”“唐突”等。

清 本朝。俗称蜜曰清。黄蜜曰黄清,白蜜曰白清。(《东韩译语·释食》)

按: “清”在朝鲜语中表示“蜂蜜”,表示这一意义的“清”未见于汉语文献。“清”在汉语中最初指水清明澄澈,《说文解字·水部》:“朖也。澄水之皃。从水青声。”后引申为其他清澈明净的事物,《楚辞·九歌》:“高飞兮安翔,乘清气兮御阴阳。”《周易·豫卦》:“圣人以顺动,则刑罚清而民服。豫之时义大矣哉。”又可引申形容人的高洁品质,《吕氏春秋》:“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又用作动词,表示清洗,晋陆云《盛德赋》:“泛时雨以清天,灑狂尘以肃地。”而在朝鲜语中“清”表示“蜜”义,故有“黄清(黄蜜)”“白清(白蜜)”之称。因此,“清”属于借用汉字字形和读音、与汉语意义完全不同的国义字固有词。

唐突 本朝。俗呼圆船为。(《东韩译语·释器》)

按,“唐突”在朝鲜语中表示“圆船”,这一意义未见于汉语文献。“唐突”一词在汉语中最初指横冲直撞,始见于《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烝涉波矣。”郑玄笺: 豕之性能水,又唐突难禁制。后引申为“冒犯、亵渎”意义。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何乃刻画无盐,以唐突西子也。”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邻里不敢辄入,有误犯者为唐突,大不敬,出猪牛以谢之。”在朝鲜语中,“唐突”表示圆船,是因为“圆船”在朝鲜语中读为,与“唐突”在汉语中读音相近,因而借用该词表示圆船。

(三) 国音字固有词

和国义字类似,在运用吏读法标记朝鲜语词汇时,为了固有词读音的需要,一部分汉字被赋予新的读音,这种读音既不同于汉字在汉语中的读音,也不同于朝鲜语标准读音。通过这种方式形成的汉字称为“国音字”,以国音字构词的固有词称为国音字固有词。《古今释林》收录的国音字固有词如“落只”“啸两只”“刀尺”等。

落只 本朝。东俗称水田种一斗地,谓之一斗落只。二斗地,谓之二斗落只。(《东韩译语·释农》)

按,据《古今释林》,“落只”表示农作物种植的土地面积单位,其中“落”是国音字,读为,这一读音不同于该字在朝鲜语中的标准读音,而是在吏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读音。

啸两只 本朝。俗呼鸢为啸两只,言能啸两也。只,语辞。(《东韩译语·释鸟》)

按,据《古今释林》,“啸两只”是鸢的俗称,其中“只”是国音字,不参与构意。据研究,“出现在韩国古代文献中的国音字‘只至少有‘、、、、、六种读音,主要是因为汉字语素‘只在汉语中的发音和多个韩国语固有读音比较接近”(季欣2006),因此标记这些朝鲜语词汇的时候都采用了同一个国音字“只”。类似用国音字“只”造词的朝鲜语词还有“戈只”“进只”等。

刀尺 本朝。今外邑掌厨供者为持刀尺。(《东韩译语·释名》)

按,“刀尺”一词中,国音字“尺”不参与构意,“尺”在朝鲜语标准读音中读为,在吏读过程中被赋予新的读音。另有“杨水尺”,朝鲜王朝李瀷《星湖僿说》:“我国妓种,出于杨水尺。杨水尺者,柳器匠也。丽祖攻百济时所,难制之遗种也。素无贯籍,赋役,好逐水草,迁徙无常,惟事田猎。编柳为器,贩鬻为业。”

四、 结语

《古今释林》朝鲜语汉字词可分为汉源词和固有词,依据其产生方式,汉源词又分为完全借用的汉源词、从汉语音译的汉源词和从汉语借义的汉源词;固有词分为国字固有词、国义字固有词和国音字固有词。作为域外新材料,它们对于研究汉语在域外传播过程中形音义变化特点和朝鲜语汉字词的构词规律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首先,《古今释林》收录的汉源朝鲜语汉字词,其汉字语素大都来源于同时代的汉语,部分汉字语素的形音义随着地域传播和时代变迁发生改变,而在朝鲜语汉字词中可见汉语词对其衍变产生的影响。如朝鲜语词“良人”指平民百姓,这是借用该词在汉语中的词形和读音,保留其核心意义;又如“牛毛”在朝鲜语中表示一种形态像牛毛般细密的海菜,借取汉语词“牛毛”的比喻意义;再如“皮卢”表示笔,源于汉语词“丕律”,如今所见其他文献中只见“不律”,“丕律”一词已不见于汉语文献,该词意义和读音在朝鲜语中有所保留。这不仅有利于研究汉语词域外传播的特点,还对汉语词汇具有一定补缺价值。

其次,《古今释林》收录的朝鲜语固有汉字词是利用汉字创造出的新词,这些词语无论在词形、词义还是读音上都符合朝鲜语内部发展的规律,具有朝鲜语言体系独有的特征,如“畓库”一词中的朝鲜国字“畓”,参考汉字造字方法,将“水”与“田”两个汉字组合成字,表示水田;又如朝鲜国义字“清”在朝鲜语中指蜂蜜,以此构词的有“白清”“黃清”等;再如“啸两只”使用朝鲜国音字“只”参与构词。这体现了汉字与汉字词在朝鲜语言中的创新,对研究朝鲜语言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古今释林》收录的朝鲜语汉字词,无论是汉源词还是固有词,都能作为汉语和朝鲜语沟通的桥梁,如同形异义词“秀才”,朝鲜语词“养支”与汉语词“杨枝”,可以体现汉语词和朝鲜语汉字词在形音义上的联系,有利于从中探寻汉字和汉文化在朝鲜社会和语言发展上形成的积极影响,这将对两国语言及文化的交流沟通形成一定推动力量。

附 注

[1]该数据来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韩国传世汉字字典文献集成”数据库。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CCL汉语语料库: 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

2.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汉语大词典.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

3. 季欣.韩国语中韩源汉字词研究.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6.

4. 李得春.试析韩国语汉源汉字词和韩国独有汉字词.延边大学学报,2005(1).

5. 李得春.朝鲜语汉字词和汉源词.民族语文,2007(5).

6. 李义凤.古今释林.∥韩国学文献研究所.韩国学古辞典丛书.首尔: 亚细亚文化社,1977.

7. 刘素珍.韩语中汉字词的特点及翻译规律探析.语言文学研究,2015(5).

8. 吕游.关于韩语中的汉字词问题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15(2).

9. 檀国大学校东洋学研究所编.韩国汉字语辞典.京畿道: 檀国大学校出版部,1993.

10. 王平.韩国汉文辞书史料学.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

11. 王晓霞.韩国语汉字词的传承与变异特点小议.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2. 叶文李.韩语汉字词研究.西华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

13. (韩国学资料中心): http:∥kostma.aks.ac.kr/.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 上海 200240)

(责任编辑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