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的建议

2020-12-06姜湾徐世新

辞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百科全书

姜湾 徐世新

摘 要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是新时代的百科全书,其特殊性在于同时兼顾纸质版与网络版的优点,故而在编纂中对体例的要求更高。文章在对国内外纸质百科全书及网络百科全书的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暂定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统计分析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103个学科的条目特点,对于条目编写提纲分类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议,为百科全书中各类条目统一编写体例提供参考,以期减少编纂工作难度,保证编辑工作效率,提高成书质量和读者体验。

关键词 百科全书 条目体例 编写提纲分类系统 修改建议

一、 前言

《中国大百科全书》(以下简称《大百科》)第三版是国务院立项的“十三五”规划重大文化出版项目,目前正在进行相应的编纂工作。

《大百科》第三版同时兼具纸质百科全书与网络百科全书的特点。从已有的各种百科全书来看,纸质百科全书的编写者是各行业、领域内的精英群体,其条目内容精简而准确,科学而系统,但阅读成本较高;一般网络百科全书则全民参与率高,内容全面,使用方便,阅读成本低,但编写质量良莠不齐。(刘金双2007)《大百科》第三版要结合这两者的优点,在编撰过程中就要分析国内外纸质百科全书与网络百科全书的特点,力求扬长避短。

百科全书条目内容丰富而体例标准严格。胡人瑞先生(2002)认为“体例工作是保证百科全书工具书性质和实现读者对象目标的重要手段”。条目编写提纲是体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明条目应包含的内容项目及其排列顺序,能对尚不熟悉百科全书编写工作的作者起到一定的规范指导作用,保证全书同类条目的内容结构规整统一。然而,百科全书的条目分类不同于知识分类。(常政1987)知识分类的研究成果并不能直接用于条目编写提纲的分类。本文选取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纸质百科全书与网络百科全书各两种,对它们的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以下简称“条目系统”)进行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再对《大百科》第三版暂定的条目系统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供参考和讨论。

二、 纸质百科全书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分析

本文选取的纸质百科全书是《大百科》第二版与《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

(一) 《大百科》第二版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

《大百科》第二版从1995年开始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行修订、编写,2009年出版。共收条目约6万个,约6000万字,有插图约3万幅,地图约1000幅。其条目系统包含13个大类,详见表1。

《大百科》第二版的条目系统兼顾了不同知识门类的特性与共性。有些是所有知识门类共用的类型,如学科或分支学科概述性条目、基本理论和学说条目、基本概念条目、事实现象条目、重要机构团体条目、重要著作或其他出版物条目、人物条目、重要事件条目。另一些是若干知识门类所特有的类型,如重要学派和流派条目、国家条目、法规条目、条约协议条目、会议条目。

《大百科》第二版是综合性百科全书。它的条目系统更多的是从学科的角度出发,按编写提纲特殊性筛选出来的条目类型的综合,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百科全书的整体性。

(二)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

《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于1969年开始编写,至1978年由苏联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共計30卷,收条目约10万条,插图约35830幅,地图约1650幅。(顾柏林1982)该书的条目系统有17个类别,详见表1。

与《大百科》第二版进行对比,可知《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条目系统对学科特点有所体现,如列出了兽医学条目、农业条目、生物学条目等。但是,它没有兼顾到条目之间的逻辑联系。如“苏共代表大会条目”的编写提纲是基于“历史事件条目”提纲展开的,应将其归为“历史事件条目”下的二级条目,而不应该并列。同时,这个条目系统也没有考虑到整体协调性,如存在“物理现象条目”却缺少“化学现象条目”。

三、 网络百科全书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分析

网络百科全书也称百科在线(Encyclopedia online),是近几年出现的新型参考工具,具有时效性高、阅读成本低、数据海量、读者众多等特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互联网上可查阅的在线百科全书及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工具书已有近百种。网络百科全书不仅体现了百科全书载体形式的改变,而且还涉及技术、功能、使用方法乃至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变革。(孙革非2014)本文选取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这两种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网络百科全书为例进行分析。

(一) 百度百科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

百度百科的测试版于2006年4月20日上线,正式版于2008年4月21日发布。截至2020年8月,收录词条数量已超过2036万个,参与词条编辑的网友超过717万人。据百度百科自己介绍,它的条目系统分为13个大类,如表2所示。

这个条目系统只是依据网络检索量对几个大类特别制定了编写提纲,以便在某种程度上展示其条目的规范性。相较于纸质百科全书,该条目系统不仅在科学性上有所欠缺,如“人物类条目”应当包含“明星类条目”与“历史人物类条目”,而且还缺少某些知识门类中必要的条目类型,如“学科类条目”“理论类条目”等。这些问题反映出百度百科的条目专业化水平不高,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各学科门类的专业知识,只能是日常生活型的百科全书,学术上的参考价值不够高。

(二) 维基百科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

维基百科2001年1月15日正式设立。截至2020年8月,条目数最多的英文维基百科已有614万个条目。全球所有309种语言独立运作版本的总共条目数突破5400万个,总登记用户超越3971万人,总编辑次数超过12亿次。

维基百科的条目系统(见表2)比百度百科复杂。它先分为4个大类——基础范畴(Fundamental categories)、主题词分类(Main topic classifications)、口语篇(Spoken articles)、作为同行评审文献的维基百科条目集成(Wikipedia articles published in peer-reviewed literature),大类下面再分若干类别。其中比较有参考意义的是基础范畴与主题词分类。据维基百科自己介绍,它的基础范畴是初期采用的条目系统,在人类知识基本领域的基础上由若干专题类别组成;主题词分类是后来采用的条目系统,所含专题类别更多,以反映知识的详细领域。

从表2中可以看出,维基百科的条目系统更偏向于向知识分类靠拢,按照不同的知识门类区分条目类型,方便后期对某一学科的条目进行统计和提取,体现了百科全书的整体性。相较百度百科而言,维基百科更尊重科学系统性与整体性,但无法进行学科间的对比分析。如缺少人物条目编写提纲,无法对人物条目进行统计对比,从而也不能进行各学科人物条目的平衡。此外,每个二级及其以下的条目种类都有不同的编写提纲,但这些编写提纲没有相互参考关联,从而导致整个体例庞大而冗余,也影响了读者的连贯性阅读。

四、 《大百科》第三版暂定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

《大百科》第三版兼具纸质百科全书与网络百科全书的特点,因此对于包括条目系统在内的体例有更为严格的要求。好的条目系统可方便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撰和平衡统一,亦可提升全书质量和阅读体验。

《大百科》第三版体例文件中列举了常用条目的编写提纲,包括“学科类条目、学派类条目、学说类条目、概念類条目、现象类条目、事件类条目、建筑类条目、技术类条目、机构类条目、人物类条目、著作类条目、城市类条目”等共12个条目类型。将其与第二版对比,可发现主要有3个方面的变化: 首先,取消了“基本”“重要”等限制词,扩大了收条范围,主要原因是第三版的体量比第二版有很大的提升。其次,因暂定条目分类系统只选取了几个较为经典的条目编写提纲类型作为编辑和作者的参考,因而未保留第二版的“国家条目”“法规条目”“条约协议条目”与“会议条目”。最后,增加的条目类型有“建筑类条目”“技术类条目”与“城市类条目”,因为结合学科发展情况与第二版的编撰经验,这几类条目的使用频率已有提高,有必要对它们的编写提纲专门进行规范化处理,以提高成稿率。

《大百科》第二版采用传统编撰流程,由编辑与专家共同制定本学科特定的条目编写提纲,规范本学科的条目撰稿情况。第三版则采用数字网络编撰平台,将编撰过程由线下转为线上,条目数量与撰稿、审稿专家人数都大大增加,但编撰时间缩短,继续采用第二版的条目编写提纲制定方式已有不妥。同时,为保证全书的整体性,不同学科中相同类型的条目也应采用相同的条目编写提纲,以便对重复交叉条目的审稿、编辑加工,更能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第三版的常用条目编写提纲设置,一方面考虑到编写提纲的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条目类型的可参考性,如“国家条目”可参考“城市类条目”。

五、 对《大百科》第三版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的修改建议

《大百科》第二版条目系统与《大百科》第三版暂定的条目系统,都只列出了几例给撰稿专家作为参考。然而,在实际编撰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条目系统中未收录的新条目类型。这时,需由撰稿专家提出问题,再由学科编辑委员会与编辑重新拟定编写提纲,确定后再通知各撰稿专家执行,以保证条目的统一规范。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会花费专家与编辑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利于成书的质量与速度。如遇到跨学科的情况,则很难再做统一。另外,《大百科》第三版的形式为网络百科全书,将逐渐开放撰稿,完善的编写提纲将更好地指导作者进行条目类型的选择与撰稿。因此,第三版的暂定条目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优化的空间。

笔者针对条目系统问题,向《大百科》第三版的64位学科编辑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了103个学科的条目类型。在此基础上,谨对《大百科》第三版暂定的条目系统提出一些修改建议。笔者建议的条目系统与《大百科》第二版条目系统、第三版暂定条目系统的对比见表3所示。

(一) 部分类别改名以调整范围

对条目系统中部分类别更改名称,使之涵盖的范围更广。具体的修改调整情况为:“学科类条目”改为“学科行业概述性条目”,以收录相应学科下的行业类条目,如“畜牧业”“渔业”“纺织业”等。“学派类条目”改为《大百科》第二版中的“学派流派条目”,以保证“美术流派”“笛旺诗歌流派”等第二版原有条目的修订工作有规矩可循。“学说类条目”改为“理论学说条目”,以收录“板壳理论”“表象理论”等。“现象类条目”改为“事实现象条目”,以扩大客观现象的收录范围。“技术类条目”改为“实验方法技术条目”,以收录相应的化学实验方法与物理实验方法。“机构类条目”改为“机构团体条目”,以收录相应的民间科研机构或团体组织。“著作类条目”改为“作品文件条目”,以收录相应的艺术作品、政府文件等。

(二) 增加部分主要条目类别

《大百科》第三版在组织工作上采用分学科编撰的形式,与网络百科相比,其更强调按整体性标准做好各学科收条和撰稿的平衡工作。因此,在跨学科考虑的基础上,笔者给条目系统增加了一些新的条目类别,以保证不同学科的类似条目具备结构统一性。比如,为保证“科学技术史”学科中的条目与其他学科的相应条目内容结构统一,增加“学科行业发展史条目”;为保证“中国地理”与“世界地理”学科的条目规范性,增加“地名类条目”,其下级条目则为“国家”“城市”“山川”“河流”“湿地”“自然保护区”等;为保证“全站仪”“爨宝子碑”“蒙古靴”等实物类条目无遗漏,增加“实物条目”;为保证条目系统能够适应编撰工作实践的发展而仍保持相对完整性,新增“其他条目”,其下位的条目类别可在撰稿、审稿工作开放后由作者和编辑不断补充。

(三) 组建树形层级架构

对上文提及的各种百科全书进行综合对比后可知,网络百科的优点在于编写提纲分类尽可能求全,但缺乏整理和统一,导致相同类型的条目却内容组织架构不一,从而缺乏整体性。如百度百科的“大气科学”与“地理学”,前者有“相关内容”“主干课程”而后者无,后者有“学科体系”“地理学家”而前者无。不同的内容组织架构降低了读者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

纸质百科全书的优点在于条目编写提纲的内容尽可能精练准确,但条目系统包含的条目类型数目过少,对于新的百科作者而言还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提出或修改编写提纲中未收录的条目类型。这一方面降低了效率,另一方面也成为条目成稿质量的一个隐患。如《大百科》第三版暂定条目系统中列为参考的“城市类条目”,本来是给“国家类条目”做参考的,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国家类条目”的内容范围比“城市类条目”要宽泛,如包括“行政区划”“军事国防”“对外关系”等内容,撰稿时较难参考“城市类条目”的编写提纲,必须再设计提出“国家类条目”的编写提纲。

因此,条目系统需要尽可能广泛地涵盖各类条目。通过对《大百科》第一版与第二版学科内容情况的分析统计,以及对64位学科编辑进行调查问卷,我们汇集了各个学科中已有的和预计将形成的条目类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归类。调查得到的条目类型共为225个,综合分析后去除一些交叉重复的类型,最后形成的条目系统包括168个条目类型。

条目系统不宜把这些条目类型全部平行排列,而应该体现条目类型之间的种种联系,同时还要方便作者和编辑查找确定具体条目类型,从而能够比较精准地按照相应编写提纲来撰写、审核具体的条目。因此,结合《大百科》第一版、第二版与第三版已有的条目系统情况,笔者建议将168个条目类型采用包含4个层级的树形结构分类编排。表4为我们建议的条目系统简略示意,其中列出了全部一级条目类型,而其下的各级条目,仅示例性地列出。

综上所述,《大百科》第三版的条目系统,不能是简单地按检索率列出的条目类型集合,如百度百科;也不能是按不同的學科列出的具有各学科特色的条目类型集合,如维基百科。纸质百科全书的条目类型也不能直接用于《大百科》第三版,因还要考虑到其网络版的特点。所以《大百科》第二版与《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条目系统只能作为参考。本文在《大百科》第三版暂定条目系统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纸质百科全书和网络百科的编撰特点,提出了对该条目系统的修改建议,既可体现条目系统的整体性、学科对比性和贯彻执行的简便性,同时也兼顾了《大百科》第三版网络版的特点,可作为编撰过程中的基础条目系统;而在该书上线以后,还可依据网络版本身的特点和作用并结合读者的要求,继续优化、完善百科全书的条目编写提纲分类系统。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86ADrxmcqM9BFHurR5dpQ0HmKofpEY7wS6YXgua-T0U0kYyl8PjdfVze_8oovhWcUplV3YqZlInLiITO4XfMJ_.

2. 常政.论百科全书的分类编排.出版发行研究,1987(5): 3-8.

3. 顾柏林.《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有些什么特点.辞书研究,1982(5): 50-55.

4. 胡人瑞.编纂程序·编纂方法·调控管理·计算机系统.辞书研究,2002(4): 29-37.

5. 刘金双.纸质百科全书PK网络百科全书.出版参考,2007(28): 13.

6. 孙革非.我国网络百科全书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措施.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4(4): 125-128.

7.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ategory: Articles.

(姜 湾 中国国家博物馆 北京 100006)

(徐世新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北京 100037)

(责任编辑 马 沙)

猜你喜欢

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舞剧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漫画少儿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
特殊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