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辞书释义的新进展

2020-12-06赵越苏磊鑫

辞书研究 2020年6期

赵越 苏磊鑫

摘 要 文章对《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一书内容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试从宏观指导思想之转变、具体指导理论之融合、语文词典研法之创新等三个维度阐明其特色。文章指出,基于语义类别的释义研究符合当代语义学系统观之整体趋势,有助于深化汉语文词典释义之系统性研究,对促进汉语文词典编纂实践与释义理论发展皆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语义类别 语文词典 释义 研究特色

一、 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辞书”的释义为“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的统称”。汉语文辞书包括字词典等汉语类工具书。其编纂滥觞于东汉(公元121年许慎编撰的汉语首部字书《说文解字》),兴盛于后世(《字林》《玉篇》《干禄字书》《类篇》《字汇》《康熙字典》等字书)。20世纪以来,《中华大字典》《辞源》《国语辞典》的出版可视为汉语文辞书古今转型期的发端。20世纪中叶以后,《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出版则成为汉语辞书界最具影响力的语文规范性辞书,其中尤以《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为最(自1960年试印本计起,至2016年已发行7版)。与汉语辞书相比,欧美现当代语文辞书则以《牛津》《柯林斯》《韦伯斯特》《麦克米伦》《拉鲁斯》等系列词典为代表。汉英等语文规范性辞书的大量出版,为比较词典学兴起提供了必要条件。

“释义是词典的灵魂,释义是否精确直接关系到词典的生命力。”(周荐1998)24释义一直是词典编纂与词典理论的核心议题。“一部词典的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释义的质量。”(胡明扬等1982)122现代语言哲学认为,“根据现代认知科学发展起来的‘原型理论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描写和解释语词的意义”(章宜华等2007)242。冯海霞教授(2018)所著《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以下简称“冯著”)正是在“原型理论”这一理念指导下,对汉英、汉汉规范语文词典中之名词、动词等范畴中典型类别群进行的释义对比研究。作者对语文词典的原型(范畴)释义模式进行了实证性的理论探索。

二、 内容述介

冯著十一章,分为四大模块。

第一模块绪论,梳理国内外释义研究的学术史,阐明释义重要性,提出“语义类别释义原型(范畴)”释义模式,并阐明基于语义类别之上的词典释义模式,既是理论指导,亦是实操范式。

第二模块辖第二至第六章。借鉴“生成词库理论”,从宏观上对名词分类、语义特征及语文词典描写的倾向性做文献梳理,进而从微观上对《现汉》《牛津》动植物类、体育类、亲属称谓类等词条释义进行基于“语义类别释义原型(范畴)”释义模式的实证研究,将名词范畴中语义类别释义配列结构,解构范畴化为个性义征及类义征。

第三模块辖第七至第九章。其中,针对动词语义非自足性这一特征,作者指出动词义项释义内容受其语义非自足性的约束。在结合《现汉》等动词义项扩展性释义成分的实例研究基础上,提出“语义因子”这一概念。“语义因子”分“义核(动词语义中心)”与“别义因子(动词语义外围)”。“语义因子”辖19个类别,结合其分布情况及频率进行实证研究,阐明同一义项中语义因子在凸显数量上存在差异,并建构基于别义因子的动词义项宏观释义模式。据此构建动词类别原型(范畴)释义的实操模式,并结合《现汉》《朗文》“手脚部”动作类词条中“动词义核”与“别义因子”的具体表现,对手脚部动作词条释义之元语言、系统性、语用等进行多视角分析。

针对语法范畴持不同己见的“颜色”类词条释义,冯著经过实证研究,指出《现汉》《牛津》在语文性与百科性的释义倾向上各擅胜场。《现汉》重语文,《牛津》重百科。在词性标注及义项分合上,较《朗文》《牛津》而言,《现汉》尚需完善。

第四模块是结语。对全书所关涉的语文词典中名、动、颜色词释义等研究进行回顾,阐明基于语义类别的原型(范畴)模式进行释义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及其对当前词典学理论完善及实践价值意义之所在,指出文中不足,展望后续研究。

三、 研究创获

(一) 宏观上革新观念

1. 释义的整体观

“传统语文性辞书编纂思想是原子观占主导地位,现代语文性辞书编纂思想是整体观占主导地位。这种转变导源于本世纪初以来的语言哲学、语言学、心理学等的新思潮。”(张志毅等1999)310整體观有宏微之别,而微观整体乃指从底层语义场分析做起。冯著以语义类别进行释义的多维研究,实则是基于整体观的一种诠释。在“同场同模式”理念导引下,冯著在考察语义类别释义时提取处于同类别条目之释文语义特征,考析释义元语言及序列。在释义整体观之思想引领下,冯著研究聚焦于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底层语义场内部之义位数量

义位间具层级性关联,以此构成不同义位系统,而其中尤以上下位关系表现最为显赫。冯著借鉴自然生物学的分类之法,以人类认知与交际习惯为则,采用民俗分类法。在解析动物条目释义时指出“我们所研究的动物词语群就是按种与属或者说是按照上、下义位的概念关系构成的类义词群”(冯海霞2018)69。也即义位系统具有层级性。唯如此才可将上位条目统摄的下位条目全数收罗,而免于出现下位条目漏收之情形,以实现收条整体观这一目标。上下位条目众寡不等,确立上位条目后,其所辖下位条目常由多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子群构成。如哺乳类上位条目“豹”,其下位条目典型群有“金钱豹、雪豹、云豹、猎豹”等。冯著另举有“鹿”的下位条目典型群作为实证研究的词例。

(2) 确定类义征(义核)和个性义征(别义因子)

在整体观统摄之下,同一语义类别的条目释义先确立相同的类义征,再为非基础范畴的义位选择合适的个性义征。冯著将名词语义类别的原型释义模式归纳为: [类义征+个性义征],即下义词释义中之上位词在语义结构中表现为显性。换言之,上义词以类义征的身份出现在下义词释文之中。再看动词,冯著将动词语义类别的原型释义模式归纳为: [义核+别义因子],即动词释义语义结构中心为动词义核,外围为别义因子,内外结合构成其语义结构之整体。

(3) 确定释义序列

同一词条内部多义项序列宏观上常遵循三个原则: 历史原则、逻辑原则和频率原则,而微观上义项序列模式则表现各异。关于植物词条释义序列,冯著在考察《现汉》《牛津》等大量植物词条释义基础上,提出植物词条义项理想序列是“以‘果释‘树”。同时,在考察体育词条释义后,提出汉英语文词典中多义体育词条的义项序列存有微殊,汉语词典中多义体育词条远胜于英语词典中的同一类别。

2. 释义的原型范畴观

“原型论(prototype theory)”与范畴观结合,产生“原型范畴”理论,该理论在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理论基础上,由美国心理学家Rosch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原型范畴”论是对亚里士多德以来经典范畴理论的再创新,其认为: 范畴形成需依靠其成员的家族相似性,且需存在一个典型成员,以反映该范畴基本特征;范畴内部其他成员根据与典型成员(原型)的相似度大小来决定其隶属度的高低。将原型范畴理论应用于意义研究,被认为是对充分必要条件意义观和成分分析法的巨大挑战。冯著基于释义原型范畴观做了如下研究:

(1) 确定原型义位及释义模式

冯著基于“语义类别释义”的规律性、操作性,提出每个系统中常常存在一两个原型(基础)义位,且须进行镜像性独立释义。同语义类别同层次义位释义模式应相同。原型义位进行独立释义的原则体现在对名词、动词和颜色词条基础义位的实证分析中。

(2) 确立非原型义位及释义模式

非原型(非基础)义位在基础义位之上进行类别构建释义,即原型(基础)义位作为缺省值进入非原型(非基础)义位,再增/减其区别性语义特征。如: 对植物词条中40个处于基础范畴层的下位词进行释义考察后发现,《现汉》违反了“临近上位”原则,故提出处于下位层中所有植物义位的释义类义征应为其上位层中相对应的基础范畴词。

(二) 微观上融通理论

1. 词典类型学理论

词典分类研究滥觞于20世纪40年代,苏联学者谢尔巴(L.V.Shcherba)是词典分类理论的先驱者。1940年,他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词典进行分类,并据其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创立六组具有对比特性的词典类型。(章宜华等2007)71冯著以语义类别为视角,对不同语种同类型词典(汉语英语典范语文词典)或同语种同类词典(汉语汉语典范语文词典)的同层次义位释义进行比较。同时,专门针对语文词典中收录百科词条这一现状,认为百科词条在语文词典中数量可以不一,但所遵循的收条原则不应有二。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语文词典收录百科词条的参考标准(词频、范围、意义)。

针对“语文词典”“百科词典”称名分立的现象,冯著亦有独到的创见,认为不同类型、不同称名的词典并非截然两立,而应彼此融通,相互借鉴。词典类型核心差异并非由类型名目所致,而是体现在词条释义方面的各有侧重。这一结论是在对“语文词典”“百科词典”“术语词典”的释义进行详尽考察后审慎得出的,而非脱离实证研究的泛泛空谈。

对于百科义位在语文词典中的百科性与语文性双重释义问题,冯著从语义特征提取的内容、从量的角度、从语用角度来比较两种类型词典释义之差异。据此认为纯粹恪守某一类型的词典释义都是不可取的。而应遵照现实需求,即语文词典中百科义位应在语文性释义基础上允许其存在,并选取《现汉》《牛津》《朗文》中动植物类、体育类词条,从释义的方式、类义征、元语言、系统性等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察比较。

2. 框架语义学理论

框架语义学是美籍语言学家Fillmore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Fillmore认为,框架作为经验、认知、实践的结构背景,用其描写词义以构成词义解析的背景与机制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词汇借由其所在语言结构,按特定原则或方式选择其凸显语义框架的某一方面,故若揭秘词的意义,先要描写词汇基本语义框架,然后按选择和显著的特点对词义进行描写。冯著认为,Fillmore的认知框架理论进一步印证了动词的非自足性。经过实例论证,进一步概括出动词的词义由两部分构成,即一部分是具有谓词功能的指称状态行為的显性意义,另一部分是表蕴含不具谓词功能的隐性意义。

在动词非自足性观点统摄下,冯著专门针对手脚部动作词条对释义中的别义因子进行详尽的考察。别义因子凸显的实质即隐性参与角色的显化,也即将谓词语义结构中所蕴含的参与角色加以凸显。如: 在脚部动作词条释义方面,在动词义位宏观释义模式中的18种别义因子,《现汉》凸显了其中的13种,《牛津》则凸显了其中的12种。此外,针对“动词义核”“别义因子”加合的释义模式,《现汉》有别义因子冗余和偏差的情况存在。这表明在动词语义框架中,隐含的参与角色在释义时并非都要凸显或随意凸显,它受到同语义类别、同层次相关动词义位的释义框架制约。

3. 语义场理论

1924年德国语言学家伊普生提出语义场理论(Semantic field)。其后,特里尔在1934年进一步确立并拓展了语义场理论模式。张志毅等(1999)认为语言是由众多高、中、底层语义场构成的整体语义网络。确定底层语义场(小类、词群)是从整体观上诠释场内义位(词项)缺失、场内义位价值、统一场内各义位释文模式的关键。

冯著提出的基于语义类别的原型释义模式以语义场理论为指导。其表现为基本义位处于中层语义场,而基本义位之下的非基本义位则处于底层语义场。在中、底层语义场中,分别系联其统一的释义模式,从而实现系统性释义。如: 通过对“松”“柏”“杉”等实例构建原型释义模式。在此基础上,对“马尾松”“雪松”“扁柏”“刺柏”“圆柏”“水杉”“秃杉”“银杉”“云杉”“冷杉”等非原型义位通过增删区别性语义特征实现同场同模式的系统释义。

4. 认知语言学理论

(1) 距离象似性(proximity iconicity)和顺序象似性(sequencing iconicity)

“距离象似性”“顺序象似性”是认知语言学中两大基本原则,将其应用于词典释义研究是冯著的一大创获。依据“距离象似性”原则,该书以动词义位释义为例,阐释在动物焦点中,因其外貌特征心理凸显度最高,故对识别动物而言,具有邻近性。由此在词典释文中,“外貌”类个性特征常在中心词(类义征)近端。其他个性特征如“行为习性”等因心理凸显度较低,对识别动物而言,不具邻近性,故常置于中心词远端。因此,依据“距离象似性”原则,冯著构建出哺乳动物类别中基础义位的叙述式释义模式:“类义征(哺乳动物/哺乳动物+小类属)+个性义征[状貌(大小+外形+毛皮+头+面+耳朵/眼睛/鼻子/牙齿/唇部/角+尾巴+四肢……)、性情、行为、感知觉能力、食物、生活栖息地、与人关系、种类]+又叫/俗称/通称。”(冯海霞2018)81

此外,书中依据“顺序象似性”原则,对汉语文词典有关哺乳动物释义中的“状貌”范畴个性特征排序归纳如下: “大小+外形+毛皮+头+面+耳朵/眼睛/鼻子/牙齿/唇部/角……+尾巴/四肢。”(冯海霞2018)80-81

两大原则对解决释文内部个性义征或者别义因子的排序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操应用价值。

(2) 基本范畴—基本层次词—基本义位

基本范畴是人类对事物分类和组织的最佳方式。人类通过基本范畴辨别事物、认知世界。冯著依据“基本范畴”创造性地提出“基本层次词”(basic level terms,或作“基本概念词”)。以基本范畴作为参照系,上承上位范畴,下启下属范畴,语言中表达这一层次概念的词称作“基本层次词”。

同时,冯著从释义角度创造性地提出“基础义位”这一概念。其指典型群中词形较易,语用频率较高的单位,大体相当于认知语言学中的基础范畴词。

基本层次词、基础义位的提出,有助于以基础义位为参照点为其他非基础义位进行合理化释义,从而有助于提升释义的系统性和经济性。

5. 生成词库理论

冯著一书借鉴Brandeis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Pustejovsky所创建的“生成词库理论(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 GLT)”,利用其中的“物性結构”这一词义结构描写理论作为名词释义因子客观存在的理论依据,对“动物词条”“植物词条”“体育词条”“亲属称谓词条”等名词释义进行深入剖析,并尝试全方位的立体化研究。

(三) 方法上实现创新

1. 分层次的比较分析

“比较方法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张会森2004)1谈及语言学的研究,王力先生曾讲道:“我的老师赵元任先生说过: 所谓语言学理论,实际上就是语言的比较,就是世界各民族语言综合比较分析研究得出的科学结论。”(王力1983)40冯著全面运用比较的方法,表现如下。

(1) 对象全面性的比较

国外语文词典的比较研究主要是针对《牛津》《朗文》《柯林斯》《韦伯斯特》《麦克米伦》《拉鲁斯》等典范词典,从宏观至微观结构,对比深入系统。国内语文词典的比较研究可上溯至20世纪80年代。相对而言,“到目前为止,有关辞书的比较仅偶尔有些零星的研究,诸如某种具体辞典(《辞海》和《辞源》)的比较等,但很少从较高的理论层次上对辞书的比较研究作系统阐述”(李景成等1991)1。

冯著既关注语内的汉汉典范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释义差异,也关注语际间的汉英典范语文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简明牛津英语词典》)的释义差异。迄冯著出版为止,就我们管窥所及,该书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运用比较法对内向型语文辞书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理论专著。

(2) 内容层次性的比较

冯著对《现汉》《牛津》中的动植物类及体育类名词词条,从释义方式、类义征选择、序列分析、语义特征提取、元语言分析、释义系统性考察等诸方面分层次地进行比较。在对《现汉》《牛津》中的脚部动作进行比较时,对义核动词的采用、别义因子的选取进行了系统性比较,而在对手部动作词条进行比较时,则基于动作义核与别义因子进行释义元语言及系统性的分析。在对《现汉》《牛津》中颜色词条释义进行研究时,对释义方法、内容也是分层次地进行比较。

2. 定量与定性相映照

定量分析是对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可量化数据加以考察的认知活动,其从属于实证主义,有助于提升研究的信度与效度。定性分析则是运用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本质规律,其从属于阐释主义。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冯著将量化统计与定性分析贯穿全书始终,大大提升了研究的效度与信度。如: 在考察植物词条释义模式时,定量分析表现为: 抽取190个常用的植物词条,精选其中78个释义与《牛津》对应的53个义位释义进行比较。义征提取方面,《现汉》78个植物义位共计含455个义征,每个植物义位均含5.83个;《牛津》53个植物义位共计含180个义征,每个植物义位均含3.39个。定性分析表现为: 《现汉》植物词条的释义体现为百科性释义倾向,而《牛津》则体现为语文性释义倾向。

在考察脚部动作词条释义时,抽取汉语脚部动作义位132个,英语脚部动作义位152个。18种别义因子中,分别统计《现汉》《牛津》中对应的别义因子数量及分布状况。据此得出别义因子具有选择性凸显,在脚部动作义位形成的典型群中,可据别义因子聚合分离出次类别群。

体育词条、亲属称谓词条、手部动作词条、颜色词条等释义模式考察中也贯彻了定量定性相映照的研究方法。

3. 义素分析法

义素和义位概念是受布拉格学派音素和音位概念启发而产生的语义学概念。张志毅等(2012)认为义素分析法有助于确定义位语义特征、析辨义位异同等。冯著运用义素分析法辨析义位语义特征,如将名词语义类别释义配列结构,范畴化为个性义征(区别于其他义位的义素聚合模块)和类义征(标示其类别归属的义素聚合模块);将动词范畴中不同语义类别释义配列结构,离析为别义因子和动词义核。将哺乳动物底层群释义模式序列定义为: 类义征(虎、豹、狗、牛……)一种+个性义征(状貌、性情、行为、食物、生活地、与人关系)+也叫/俗称。在构建动词宏观释义模式时,指出在一个释义配列模式中,动词义核是必要成分,其他别义因子依所释义动词的情境或事件进行选择性凸显,以实现自足的动词释义。同时,进一步总结以动词义核为中心,以别义因子为个性特征的18种释义基本配列模式,优化释义结构,完善释义系统性。

(四) 为实践提供范式

冯著从整体观和系统论角度出发,基于语义类别原型(范畴)进行释义研究彰显了语义场的整体观,即同场同模式和同类同模式。所谓同场同模式即同层次同语义场若干词的释义模式相同;同类同模式建立在同场同模式之后,即处于相同语义场内部相同词性的若干个体词汇单位释义模式相同。在高、中、底层语义场中,底层语义场是释义研究及实践编纂中最应给予关注的对象。这一释义理念在语文辞书的编纂实践中意义尤大,将为语文辞书具体释义提供有效的操作范式。

在对语文辞书词条进行释义的编纂过程中,本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操作范式。具体步骤为先确立中层语义场和底层语义场,根据语义场内部各义位之间不同的结构关系(如同义结构、反义结构、类义结构、总分结构等),进而确立基础义位和非基础义位,并进一步确立名词范畴中某一语义类别释义配列结构中的类义征和个性因子,动词范畴中某一语义类别释义配列结构中的别义因子和动词义核,从而统一了同场内部的释义模式。冯海霞(2018)255将此总结为:“每个系统中常常存在一个或两个原型(基础)义位。类别中义位的释义应该分为两个层级,原型(基础)义位进行镜像性的独立释义,其他非基础(非原型)义位则在基础义位的基础上进行类别构建释义,即原型(基础)作为缺省值进入非原型(非基础)义位后,再加/减其区别性语义特征。”进而总结出“同一语义类别同一层次的义位释义模式应该相同”。因此,冯著针对名词范畴和动词范畴中的典型类别群提出的不同的原型释义模式,对其他词类范畴中不同语义类别的同层次义位的释义模式的抽象和归纳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对于当前语文辞书的系统释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引作用和实践参考价值。

四、 本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理论上讲,要构建理想的语文辞书语义类别释义模式,应在定量统计方面对所研究的对象做穷尽式的考察。以本研究为例,如能对《现汉》《牛津》等汉汉、汉英规范语文词典所收录的词条按语义类别进行周遍性的考察,势必会在现有语义类别释义模式基础上提炼出在语文辞书中更加具有普适性的语义类别释义模式。对此,作者在文末进行总结时也曾明确指出,“本研究总体来说是一个基于理论演绎上的受限性的探讨与分析。这种理论是否能够适合其他的语义类别,这也需要更多例证事实的探讨”(馮海霞2018)256。

从本研究的词类选择上,冯著所做研究仅局限于名词和动词的部分典型语义类别群上(动物、植物、体育、亲属称谓、手部动作、脚部动作、颜色等)。作者因此在展望后续研究中谈到,“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扩展研究范围,不仅对名词范畴中的其他具体名物语义类别作进一步分析,还应归纳名词范畴中的抽象语义类别的释义模式;不仅涉及动词范畴中其他动作语义类别,而且也应该对动词范畴中的心理活动类别作具体的研究;对于实词中的形容词更是不能忽视”(冯海霞2018)256。

除本研究所重点考察的名词和动词两类实词及作者所提到的被称为谓词的形容词之外,尚存状态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叹词、象声词等其他实词与虚词的成员有待做更加深入的语义类别的考察及释义模式的提取。相比于汉语实词,虚词的语法功能在汉语中的作用尤为重要。而虚词的语义类别及释义模式,究竟与实词有何差异。即便在实词内部,每一类实词的语义类别释义模式是否与本研究所探讨的名词和动词语义释义模式有关联或者差异。此一系列问题似应在后续研究中做更全面的科学考察。

世界语文辞书的思潮大体经历了实用主义、描写主义、规范主义、历史主义、理性主义、功能主义等不同阶段。在辞书编纂史上,并非某个主义单独运用,往往是几种主义互为补充,如为了实用主义,在描写主义基础上进行规定,在规定主义指导下进行描写。三者主次有别,彼此配合,由此编纂出多功能词典。(张志毅等 2015)18-32冯著选取《现汉》《牛津》这两部享有盛誉的以规范主义为主的语文词典,借鉴现代语言学理论,进行基于语义类别的释义研究,符合当代语义学系统观的趋势。作者能在系统观的指导下对部分典型的语义类别群进行深入研究,应该说具有导夫先路的作用。当前系统释义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全面深入展开,此项研究仍有许多的语义类别如上所述待做进一步探究。让我们期待基于语义类别的释义研究有更多的学者加入进来,从理论完善与实践编纂两端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为我国语文辞书系统性释义的构建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而提升我国语文词典的实践编纂能力和理论发展水平,为我国辞书事业在辞书强国的行进道路上更进一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冯海霞.语文词典语义类别释义的多维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

2. 胡明扬,谢自立,梁式中,等编著.词典学概论.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3. 李景成,吴小丽.试论辞书的比较研究.辞书研究,1991(6): 1-8.

4. 林玉山主编.辞书学概论.福州: 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

5. 王力.王力论学新著.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

6. 张会森主编.俄汉语对比研究(上、下卷).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 张俊芳.释义学发展阶段的界定.探索,1997(2): 93-96;104.

8. 章宜华,雍和明.当代词典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

9. 张志毅,张庆云.现代语文性辞书的整体观.中国语文,1999(4): 310-316.

10. 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第三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2.

11. 张志毅,张庆云.理论词典学.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5.

12. 周荐.词典释义、出处溯源和引例的借鉴与抄袭的分野刍议.辞书研究,1998(2): 24-30.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6.

(赵 越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江苏 210097)

(苏磊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 杨凌 712100)

(责任编辑 刘 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