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闽第一书院
2020-12-06唐秋桂
八闽第一书院——松洲书院是陈元光及其子陈珦运用儒家思想开漳建漳的实践成果,完成了儒学在漳州传播的奠基性工作。本文从历史意义、建筑布局、建筑特点为切入点,对松洲书院做些简要介绍和研究。
松洲书院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芗城区浦南镇松洲村,创立于唐中宗景龙二年(708),为“开漳圣王”陈元光之子陈珦所创立的教化乡民的学校,是漳州创办最早的官办书院,也是全省乃至全国最早的书院之一,有“八闽第一书院”的美誉。
● 漳州早期儒家思想实践成果——松洲书院
唐万岁通天元年(696),陈珦举明经及第。龙溪县令席宏为兴办乡校,邀请陈珦回来任教,他在信中写道“实无教之尤,非生姿之愧”“望惟开其茅塞,勿托疾以薪忧”,希望陈珦能改变“海滨世无仕进者”的落后面貌。
据乾隆《龙溪县志》记载:陈珦向皇帝辞官,请求回家奉养父母、主持漳州乡校的筹建工作,“上疏乞归养,使主漳州文学”。陈珦墓志铭载:“景龙二年,龙溪县尹席宏隆礼聘立乡校,府君辟书院于松洲。”
“是时,州治初建,俗固陋,珦开引古义,于风教多所裨益”。松洲书院建成后,陈珦和百姓讨论典故、教育后辈遵循正道,以礼乐改善陋俗、以儒家文化提高人们的素质,使原来穷乡僻壤开始讲究礼教,重视培养人才。
陈珦之所以回到漳州创立松洲书院,与父亲陈元光的治漳理念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
唐高宗总章年间(668—670年),闽粤一带的少数民族常常联合起来反抗唐王朝,泉州(今福州)潮州“蛮僚”啸乱、祸乱不安,总章二年(669)陈政奉命率府兵自丰州(今泉州)莆田县南下平乱。仪凤二年(677)陈政积劳成疾病故,其子陈元光袭父职,继续带领部将开发南蛮之地,经九年苦战,终于平定叛乱。
为保此地长治久安,唐垂拱二年(686)陈元光上书朝廷,奏请设置州郡,在泉州、潮州之间设置漳州。在《请建州县表》中陈元光认为“揆兹陋俗,良由职方久废,学校不兴”,闽粤一带丑恶陋习众多,是由于地方行政管理多年废置、缺乏学校教育引起的。要实施有效管辖,“其本则在创州县,其要则在兴庠序”,用设立行政建制来强化政治归属,用兴建学校来营造良好风气。“礼让乃格其心”,通過宣扬纲常礼教、教化劝学匡正他们的内心,才能实现“胡越百家,愈无罅隙”。
陈元光在《示珦》“载笔沿儒习,持弓缵祖风”一诗中教育陈珦要学习儒家文化,同时也要沿袭家族习武的祖风。这与松洲书院前有跑马场后有学堂、文武结合的建筑格局和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唐景云二年(711)陈元光战殁,朝廷诏令陈珦袭父职,任漳州刺史兼岭南行军总管。此后20余年,漳州在陈珦治理下,这个“蛮獠”之地渐渐向中原文化看齐。到了开元二十五年(737),57岁的陈珦“疏乞哀龄待终,复就松洲别业,聚徒教授,品风月”,重回松洲书院讲学。
唐垂拱二年(686),漳州建州。北宋庆历四年(1044),建漳州府学。在此之前的358年中,漳州是否创建官学,史志无考。而笔者认为松洲书院可能就是在漳州儒学未建前漳州最具规模的官办学校,但是它的功能更偏向于教化乡民而不是培养科举人才。
漳州儒学自唐初陈元光开漳以来落地生根,至南宋朱熹知漳后枝繁叶茂,儒学大师辈出,宋、元、明、清代有其人,并形成了自身的发展特点,对闽南文化的塑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亦对台湾儒学产生深远影响。陈元光开漳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及其实践成果“松洲书院”完成了儒学在漳州传播的奠基性工作。
从唐至清,漳州共有登第进士732人,其中状元1人、榜眼1人、探花3人,载入史册者40余人,甚至成儒学大家者亦不鲜见,享有“海滨邹鲁”之美誉。松洲书院的存在对于漳州儒学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
● 松洲书院的建筑布局
松洲书院又称为松洲威惠庙,中殿供奉开漳圣王陈元光。贞元二年(786)漳州州治迁徙到龙溪县桂林村(今漳州市芗城区),陈元光也迁葬到石鼓山上,并在松洲书院内立祀,供地方官员岁时致祭。北宋时期,朝廷诏令对将军庙赐额为“威惠”,因此,漳、泉二州各属县所立的将军庙才统一改称威惠庙,这也就是“松洲威惠庙名称”的由来。2005年松洲书院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公布名称为“松洲威惠庙中殿遗址”。
松洲威惠庙最早是官祭,由地方官员主持祭奠仪式。直到南宋建炎四年(1130),因为松洲离城区路途遥远,官员致祭不便,就在漳州府城北门外另立威惠庙进行祭拜,自此松洲威惠庙从官祭转变为民祭。
松洲书院与松洲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宇后书院的结构布局。整座建筑坐北朝南,南北中轴线上原依次为跑马场、前殿、中殿、天院、后殿,东西两侧各有庑廊(连接前殿、后殿)和偏殿。
如今跑马场已经了无遗迹,前殿仅存建筑台基,主体建筑格局则保存完整,中殿现为宋代建筑台基和清末重建的单间庙宇,其余部分则留存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
松洲书院是一座随山体(背靠石鼓山)缓坡三级抬高的古建筑,其第一级为跑马场,第二级为前殿、天院、庑廊和偏殿,第三级为中殿和后殿。从现存地基来看,松洲书院通进深55.3米(从前殿台基前沿至后殿后檐墙外皮),通面阔27.8米,面积约1537平方米。
1.前殿
根据当地村民口耳相传,前殿原建筑可能是面阔七间、进深两间的戟门式建筑。台基前沿原设有御路和七级垂带踏步。前殿遗址后沿于上世纪60年代砌筑围墙,为现在的围墙和院门位置。
2.中殿和天院
中殿台基分为两级,前为月台后为中殿庙宇,独立于天院中,仅设过道和后殿相通,远高于天院、庑廊和偏殿,凸显出中殿在松洲书院整个建筑内的中心地位。
中殿庙宇台基上还原位保留12个方形柱顶石,由此可见原建筑为进深三柱、面阔三间的抬梁式建筑。台基遗址靠前位置上有一口长方形的“龙喉井”,井沿石条上镌刻有“宝祐戊午”和“朝王会造”的字样,这个井的用处目前不得而知,可能与威惠庙举行大型祭祀“王醮”活动有关。井沿条石上的字样明确了在南宋宝祐六年(1258)曾修缮过松洲书院中殿。靠后位置上有原建筑柱础两个,为覆莲纹圆础。月台和中殿庙宇台基前沿条石上均遗留有方形小槽口,说明原有石栏杆,现天院内还遗存部分望柱、石栏杆和石栏板。
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入漳,李世贤部火烧松洲书院,前殿及中殿被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中殿是清朝时期在宋代建筑台基上所复建的单间庙宇,位置应为原建筑明间第二、三间。墙身采用“出砖入石”做法,是利用原有建筑破碎的砖、石、瓦、砾来构筑墙体。
中殿庙宇内保存金刚须弥式石台座一个,四角各有浮雕小力士一尊,正立面的束腰部分以竹节分堵,两侧浮雕走龙纹,中部镌刻“砌造大殿宝座”的捐献名单。
天院进深12.3、面阔15.7米,面积约193平方米。地面以方石板斜铺,遗存方形拜石,四周环设排水明沟。
3.后殿
后殿为清代建筑,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均有所修葺,现存为面阔七间、进深三柱、五架抬梁式、悬山顶、燕尾脊的砖木石混构建筑,是历史上曾作为书院、私塾的空間。现后殿柱子上留有模糊不清的文字,左柱阴刻:“进士马慈考舍□□堂石柱成对衍求”,右柱:“嗣圣州岁存乙巳舍王淳祐五□□夷腊月志”,明确记载了南宋淳祐五年(1245)修缮松洲书院后殿的时间。
我们现在看到的后殿是七间通畅的,但其实由于年久失修,再加上20世纪五六十年代被添建和改建为粮食仓库,1980年前后后殿东西两梢间倒塌,改砌东西山墙,原七开间变为仅存五开间。其格局和结构出现重大改变,屋顶塌陷,瓦片多有碎裂、脱落,导致整个屋面多处漏雨,木构件受损严重,严重威胁屋架安全。2013年,松洲书院保护修缮工程一期启动,对后殿进行局部落架,拆除后期错误的改建,重修已经坍塌的左右两侧东西梢间,修复、更换严重受损的构件,重铺屋面。
4.东、西配殿和庑廊
东、西配殿在19世纪60年代左右被拆毁,除天井两厢保存传统样式,其立柱、梁架、屋顶均为现代构架,原有石柱被改成砖柱,屋顶木构件被改为人字桁架的现代木结构,改建为粮食仓库。但在殿堂的地面都还存留有四点金柱的原位柱顶石和明次间的拜石,从这些遗存可以推断出东、西配殿原有的建筑格局应该是:前有门廊、天井和梁廊,后殿堂为进深三柱面阔三间并前出游廊。
在2019年松洲书院保护修缮工程二期启动前,东西庑廊和配殿由于后期改建严重,出现多处砂浆脱落、墙体倾斜。也存在屋面瓦片起伏不平、脱落、碎裂的情况,导致多处长期漏雨,已造成木构件受损。特别是东庑廊和东配殿天井两厢出现危及梁架安全的蚁蛀和木材腐朽。
松洲书院保护修缮工程二期拆除后期改建的现代构架,根据东西配殿遗存柱位,按照古建筑构架形制进行修缮,恢复了东西配殿的原有布局。
东、西庑廊为石木柱式、五架抬梁式、悬山顶的木石混构建筑。东、西庑廊装饰风格迥异。西庑廊有力士扛檩,狮象驮墩,斜撑为透雕的各种吉祥图案,各步架也均安装透雕花板,雕工精细,甚至同在西庑廊的两缝做法也不完全一致,整体梁架装饰繁缛。东庑廊则没有西庑廊的讲究做法。这说明松洲书院历经多次重修,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历史维修信息,而且历史上的精美程度可见一斑。
东、西庑廊原各仅存南段四间,北段四间后期坍塌,但地面尚存地基。2019年启动松洲书院三期修缮工程,参考漳州地区同类型建筑,复原东、西庑廊各自北段四间。
松洲书院自唐景龙二年(708)年始建以来,经过多次修缮,近代也遭受较大的损毁和改建,现存建筑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但非常珍贵的是,松洲书院现仍留存部分宋明时期的建筑构件和建筑基础,且在唐代所形成的“前庙后学”建筑格局历经1300多年得以延续至今。
被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单位后,松洲书院在2013年至2020年,共进行了三期保护修缮工程,在充分掌握依据的情况下,进行局部现状保存、拆除错误的后期改建和局部恢复原状,较为完整地复原唐代时期松洲书院的历史信息。
● 松洲书院的建筑特点
1.规则形中轴对称布局
松洲书院与松洲威惠庙在建筑上合为一体,形成前庙宇后书院布局,整座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松洲书院坐北朝南,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一个内向性封闭空间,以一条纵深轴线作为对称轴,东西建筑对称排列,形成一个长方形院落。
2.气势恢宏极富层次感
松洲书院背倚石鼓山,随山体缓坡依山取势、傍山而筑,进行了三级抬高。三级之间的高度差异都非常可观,即使在同一级的建筑之间又有各自的高差。通过高差变化,体现出丰富的层次感,整个建筑错落有致、气势恢宏。这可能也是儒家文化主次鲜明、等级有别的社会伦理关系映射在建筑上的一种表现。
3.多时代建筑风格特征
松洲书院自唐景龙二年创建以来,唐宋元明清各代都进行了多次修缮,东、西庑廊装饰风格迥异,东庑廊没有西庑廊的讲究做法。现天院内遗存的石栏板、望柱、残碑等构件虽纪年未明确,但形制各异。这说明松洲书院历经多次年代不同的修缮,整座建筑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历史维修信息,而且历史上的精美程度可见一斑。
松洲书院作为运用儒家思想开漳建漳的实践成果,完成了儒学在漳州传播的奠基性工作,是重要的开漳史迹。同时它也是漳州早期重要的、官方的陈元光祀庙。其自唐代所形成的“前庙后学”的建筑格局历经1300多年得以延续至今,对研究漳州早期建筑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唐秋桂,助理馆员,工作于漳州市芗城区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