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夺天工的文房玉笔筒
2020-12-06冯宁
冯宁
唐宋时期,由于书法、绘画、雕塑等艺术的高度发展,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琢玉工艺,因而出现许多玉制的文具,文房用玉从此应运而生。其中玉砚的出现,还可能更早。《西京杂记》载:“汉制……以酒为书滴,取其不冰;以玉为砚,亦取其不冰。”玉砚所以“不冰”,可能与玉的“温润”性能有关。《西京杂记》所载多为西汉遗闻轶事,经考证该书作者为晋葛洪,可见汉晋时期可能已有玉砚存在。但玉文具的进一步发展,应该是从宋代开始,明、清两代达到鼎盛时期。当中国人长期以来所钟爱的宝物——玉进入书房之后,这些器具便成为中国文人理想、情感的寄托或是表述,同时也成为文人、士大夫身份地位的象征。
明代瓷质以及竹、木笔筒已经非常盛行,玉笔筒也有发现。清乾隆年间,由于皇帝的偏爱和提倡,玉器业集历代之大成,创造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作品。这个时期的玉质笔筒作品,画面清晰醒目,浮雕图纹,无论高低凸凹,均碾磨得圆润细致。还有一种是仿竹刻意境,山水层次较多,画面起伏较大,具有一种景物深远的感觉。
清乾隆碧玉云瀑飞棂图笔筒(图1),口径11.4、高12.3厘米。
碧玉质。筒身减地浮雕三层纹饰,有流云飞瀑,有松椿灵芝,有枫林麋鹿,有庭院深深。上方题款“云瀑飞棂”,整体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器物口沿上楷书乾隆御题诗:“俗工弃业知博古,笔室琢成飞瀑图。棂望设如吟七字,定为太白咏香炉。”后有“乾隆乙卯夏御题”及“比德”白文万框印。 乙卯为乾隆六十年(1795),可见此为乾隆晚期作品。
清乾隆青玉岁寒三友图笔筒(图2),最长12、最宽7、高12厘米。
玉质为和田青玉籽料,随形而做。笔筒扁圆形,以浮雕和高浮雕琢刻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梅花瓣借玉皮色巧雕。另一面刻泥金字,为《御制三友图》五言诗:“苍松耐寒岁,玉梅门白雪。翠竹舞朔风,三友殊清洁。龙鳞振疎林,冷艳芬逾烈。琅玕色不衰,觱发天涛裂。业堂素壁张,献瑞嘉平节。”后有“臣延隆敬书”款。
清乾隆黄玉竹梅纹笔筒(图3),口径4.4、高8.8厘米。
黄玉质,温润细腻,口部有黄。此笔筒依玉形而做,一枝梅花倒垂而开,一竿青竹随风而舞,动静兼备。竹子,象征着生命的柔韧坚强、长寿安宁、幸福和谐。梅花,因其能于老干发新枝,严冬开花,所以被认为梅花不衰不老,代表着高尚的情操。此外梅开五瓣,有“福、禄、寿、喜、财”五福的寓意。
清乾隆白玉松下老人图笔筒(图4),口径4.2、高7.5厘米。
白玉质,温润,有少许石髓。一棵虬松依山石而立,一老翁扶山石缓行于树下,一童子肃立其后,松下老人为雕刻作品中常用的传统图案,寓意长寿如松、安享颐年。
清玉高士图笔筒(图5),直径5.6、高8.5厘米。
玉质白色,润白中微闪青色。圆筒形,外壁浮雕崇山峻岭,苍松翠柏,一高士扶杖携童行走其间,高士慈眉善目,小童憨态可掬,神情自然生动。平底下有三个山字形小足。
清碧玉山水人物纹笔筒(图6),口径14.5、底径13.9、高15.4厘米。
碧玉质地,玉质匀净,颜色墨绿。笔筒为海棠式方形,采用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在筒身四面琢刻出山水人物等景观,图案层次分明,呈现画境般的立体效果。
清玉梅花纹笔筒(图7),口6.5x5.2、底4.8x4.1、高9厘米。
玉质青白色,有褐黄斑,细腻温润。树桩形,中空,外壁有根结,一侧雕有一株梅花为柄。
清玉山水人物纹笔筒(图8),口径13.9、高12.9厘米。
玉质青白色,色泽纯正。筒形,三足。筒身浮雕幽静山林中一童子捧灵芝献予策杖老人,远处峭峰林立,亭阁竞秀,身边有飞蝠、立鹿。意境悠远空灵,属同类器之妙品。
清玉兽面纹笔筒(图9),口径8.5、高13.3厘米。
岫岩玉质,青中带红。圆筒形,平底下接三足。外壁雕仿商周青铜器纹饰,辅以勾云纹、乳钉纹。螭虺纹布满器身,凸雕间饰以精致的阴刻线,装饰繁密而又不失凝重之感。
清白玉福寿纹笔筒(图10),口径5.1、高10.2厘米。
白玉质,细腻温润。圆筒形,下承三足。 笔筒外壁凸雕结满果实的桃树,树下有山石、灵芝,上部空白处雕一只飞舞的蝙蝠。寓意福寿。
清碧玉仙山楼阁纹笔筒(图11),口径12.6、底径12.6、高12.05厘米。
玉质碧绿色。圆形,平口,直壁,平底。侧壁满浮雕仙山楼阁图,苍翠古松掩映之中,楼阁隐现,山涧栈道之上,三三两两行人穿行其间。
清玉梅花纹笔筒(图12),口径9.3—14.6、高16厘米。
青白玉质,局部有橘黄色玉皮。笔筒掏膛后依玉料雕成椭圆形,外壁浮雕过枝梅花,枝干粗壮,双瓣梅花依枝开放,黄色玉皮俏作花蕾。平底,内壁光滑。笔筒玉质莹润,雕琢精细,抛光极好。
清白玉童戏纹笔筒(图13),口径8.4、高13.9厘米。
玉质白色。圆筒形,筒身圆雕四個小童,憨态可掬,神态自然生动,其中一童子手持荷莲。笔筒玉质莹润,雕琢精细,抛光极好。
清碧玉山水人物纹笔筒(图14),高16.8、口方径15.2、底方径13.9厘米。碧玉质,内有绺裂、黑斑。形制如方斗,四面高浮雕仙山楼观、松椿藤萝,在苍松翠柏、流水潺潺之间共雕琢九位老人、一个童子。老人或捧仙桃、或持如意、或背灵芝、或策杖伫立、或怀抱花瓶。童子则怀抱桃枝,上结桃实。周围有拱桥、角亭、桃花、梅花、葵花、山石等,人物或前行,或上桥,或站立,或窃窃私语。远处祥云缭绕,松萝叠蔓,一幅和谐安然、曲径通幽并充满吉祥如意的世外桃源景色。器膛内有纸胆,插一支白玉如意和白玉提笔两支。白玉笔绑缚笔毛,大牛角斗。笔管光素,玉质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