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视角下女球迷主体意识的研究综述
2020-12-06孙宏婧李安娜
孙宏婧 李安娜
摘 要:性别问题是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女性体育研究为推动性别平等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利用中国期刊网、EBASC等學术资源,在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前提下,对女球迷主体意识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力求可以引起社会各界对女性球迷群体的广泛关注,为实现体育领域的性别平等战略提供必要和坚实的基础,进而促进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女性主义 女性球迷 性别刻板印象 主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20)10(a)-0245-04
Abstract: Gender issue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study of western sports sociology. Women's sports research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promoting gender equality. Based on China journal net, EBASC, such as academic resources, the female fans generaliz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summary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literature. This paper strives to can cause the extensive concern of the social from all walks of life to female fans, in order to realize gender equality in the field of sports strategy to provide necessary and solid founda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 sports research in China.
Key Words: Feminism; Female fans; Gender stereotypes;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自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男性与女性在社会地位上就开始处于一种不平等的状态,女性总被认为是一种次等的、从属地位的性别。女性受歧视的现象同样表现在体育领域,包括报纸、杂志、电影在内的传播媒介仍然按照传统观念来塑造女性形象,将女球迷贴上“跟风”“凑热闹”,甚至是“伪球迷”的标签以博人眼球。社会各界对女球迷的负面评价和刻板的社会认知,使得调侃女球迷成为一种正常、合理的社会现象,过于集中的语言攻击和“倭化”,加强了社会各界对女球迷社会形象和地位的负面认知,并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不断传播和固化,最终导致女球迷刻板印象的形成。由此可见,人们更习惯以男性为中心的角度来审视女性,从而表现出不同性别群体间的区别或区隔。随着社会舆论的持续发酵,社会各界对女球迷的态度和认知方面的欠缺,使得女球迷因其性别属性受到社会各界的偏见和歧视,导致女球迷自我的价值认知严重滞后以及主体地位逐渐丧失。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刻板印象是针对不同性别群体的简单概括表征,常常表现为人们在观察个体行为特征之前,对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征带有着固定、僵化的看法,并将其渗透到自己的评价和反应行为中。由于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对女球迷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偏见,这种偏见不仅对女球迷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而且对其社会行为也产生了很大程度的消极影响。
1.2 女性主义
女性主义的核心内涵是通过分析社会生活中的性别权力关系,主张并支持男女平等的法律和思想,试图重新构建人们的性别意识,改变性别歧视现状,维护女性的尊严和地位。
1.3 女球迷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笔者采用高倩对女球迷的定义,即根据自身的目的需求,对球类运动有稳定的心理情感和支持倾向,逐步建立稳定观赛习惯和忠诚度的女性群体。
1.4 女性主体意识
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作为主体的一种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女性对自身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关于女球迷
(1)关于女球迷的溯源研究。郭庆霞认为社会变革是女性介入体育领域的重要契机,女性社会角色的转变是形成女体育迷的内在动力。
(2)关于女球迷观赛动机的研究。国内学者首先关注到男女两性球迷观赛动机的差异。高倩对北京国安队女球迷群体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战术,女球迷更注重外形因子,且在情绪宣泄动机上高于男性,在支持时间、观看场次和观赛支出上低于男性,更需要陪同观赛。
(3)关于女球迷“异性”的研究。路云亭认为女性观众具备对以男性球员、球星为主导的足球赛事强烈的干预动能,迫使足球的道德性、伦理性和健身性的价值大为减弱,女性观众群体促使足球本体产生了强烈异化,带来了一种香艳化元素。路云亭另在《足球赛事对女球迷的精神制约力解读》一文中细致解读了女球迷不同于男性球迷的特质,认为女球迷的身份兼有较为纯正的戏迷特质,体现在对体育赛事进程的冷漠态度上,认为其对关注习惯源自对戏剧演员的关注度,即参与赛事的球员。
我国关于女球迷群体的研究在不断增多,研究重心由起初对女球迷的产生和发展研究,拓展到从性别差异角度讨论其观赛动机,再延伸到女球迷不同于男性球迷的特質研究,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女球迷的“异性”。
2.2 关于女球迷刻板印象
作为国内为数不多的有关女球迷刻板印象的研究,在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发表的《“拟态女性体育迷”形象的媒介构建》一文中,作者通过对实际存在的女性体育迷和经过媒体塑造的女性体育迷的比较研究,探究媒体对女性体育迷的异化塑造,揭示出女性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现实。
虽然国内学者已经意识到社会大众对女球迷存在刻板印象,但从文献的数量和种类来看,国内解释女球迷刻板印象的研究视角单一,研究目的侧重于实证,如何消解女球迷刻板印象有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
2.3 关于女球迷主体意识建构
随着大量女球迷涌入体育赛场,长期以来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在体育领域中越来越主流化,女球迷主体意识建构的相关研究也随之出现。陈文君通过对媒介文化视角下体育“迷妹”现象的解读,指出女性在构建性别和体育迷身份这一动态过程中提升了女性意识。周兰兰通过解读世界杯期间中国女球迷的博客,认为女球迷在观赛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包括情感表达和价值追求两方面。
国内学者的研究清楚地展现了女球迷的主体意识经历了“缺乏—提升—建构”的过程,但国内有关女球迷主体意识建构的文献资料较少,且多以应用性的对策研究为主,结合女性主义理论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又因女性主体意识是女性主义的重要议题,所以从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女球迷主体意识建构的研究就显得有必要。
3 国外研究现状
3.1 关于女球迷
由Kim Toffoletti和Peter Mewett主编的《体育及其女性体育迷》(Sport and Its Female Fans)探究了女性为何关注体育,以及体育迷行为对女性而言其重要性和意义何在等问题,开启了从女性主体看待体育问题的新视角。Stacey Pope和David Kirk从三代女球迷的角度研究学校的成长经历和家庭在引导年轻女性参与或远离体育运动方面的作用,研究表明,体育教育和体育中的公平政治本身不会对主导性别秩序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与此同时,他们认为大多数女孩和妇女脱离体育运动的参与和狂热的原因,不能仅仅用竞争性男子气概话语的离间作用来解释。国外有关女球迷的研究体系成型较早,与国内研究不同,国外学者更注重从女性主体角度看待女球迷问题。
3.2 关于女球迷刻板印象
随着越来越多的女球迷涌入赛场,大众对女球迷的声讨不断。国外女球迷形象的每况愈下,使得国外学者更早地认识到大众对女球迷的偏见。Jone在一项关于英国女性足球迷的研究中提及女球迷眼中的不正确“迷”行为。她的受访者(权威女球迷)指出,这种错误的女性“迷”行为过分强调女性气质,这些行为包括女性化的穿着与装扮,以及忽视运动员的赛场表现等。女性通过拒绝表达对男运动员的性物化来建构她们“权威的”球迷形象。
虽然国外学者对于女性刻板印象的研究更深入、视角更新颖,但其研究的核心内涵没有变,依然围绕是负面的、受损的和受歧视的社会特征进行发散和拓展,进而解释在体育领域作为“弱势”方的女球迷深受刻板印象的威胁。一方面可以看出国外学者对于女球迷群体的高度关注,也从另一方面证明社会对女球迷的刻板印象依旧存在。
3.3 关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性主体意识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因为“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和向外发展的机会”,因此总是给人以不如男性显得理性的误读,但实际上,女性同样具有理性。激进女性主义者揭示了女性处于“客体”地位的根源——男权制度。社会主义女性主义者提出资本占有的不均等是导致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再分配制度来重新分配资源,从而使女性可以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摆脱“客体”地位。
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主体意识建构,随着国外诸多学者的不断研究,该理论也应用到了女球迷群体的研究上。Gill提出,女球迷作为自我表现性别化模式的拥护者,被认为与结构性的不平等和文化态度无关,而是作为一个人和个人风格形式的表达,性感的粉丝圈被重新塑造,被这种文化期望寄予的女球迷呈现为自我奋斗的主体。Kim Toffoletti也从后现代女性主义研究视角出发,认为女性参与体育的阻碍已被移除,允许女性自我实现自由,她们的成功与失败都取决于个人选择。Wenner·Lawrence在研究中指出,体育广告提供了一种新的描述,即女性体育支持者可以轻松地控制自己的球迷行为和主观意愿,而不是简单地把自己描述为附属球迷。
国外女球迷主体意识的研究相较于国内有着更加系统化的理论基础,无论是文献数量还是研究视角都更加丰富多元。
4 结论
4.1 国内研究述评
国内学者注重从男女两性性别差异角度分析女球迷的产生、发展、行为特征、观赛动机与“边缘化”地位,研究领域逐渐延伸至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也从理论分析转向调查和实验等实证研究。随着不断增多的女球迷群体研究,国内学者逐渐意识到性别刻板印象会导致女球迷主体意识的缺失,并提出了多样化的应用型对策来提升或重建女球迷主体意识。但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依然从传统的性别权力角度分析女球迷刻板印象的成因,这就导致了对女性体育的认识和研究仍然摆脱不了以男性思维为核心的社会科学的束缚,造成的女球迷刻板印象解构的曲解以及对女球迷主体意识建构研究的“止步不前”。
4.2 国外研究述评
国外学者对女球迷的研究是建立在女性主义理论之上的,其研究注重从女性视角出发,多倾向于质性研究,植入了常被忽视的女性的视角与价值观,不仅把体育领域中处于“弱势”方的女性从边缘拉到了研究的中心。但国外体育领域女性主义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女性运动员、女性体育从业者以及女性体育参与,针对女球迷群体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的研究规模,仍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郑新蓉.性别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 陈文联.从依附走向自主: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历史轨迹[J].中南大学学报,2005,11(2):237.
[3] 汪雄,张雪峰,刘林,等.论女性足球球迷文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9,17(5):119-120.
[4] 郭庆霞.女体育迷的形成、群体特征及社会认同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8,32(5):48-52.
[5] 高倩.北京国安女球迷观赛动机及行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8.
[6] 路云亭.从道德主义到婚媾仪式——女球迷对足球本体的渐进式改造[J].体育与科学,2019,40(3):40-47.
[7] 路云亭.足球赛事对女球迷的精神制约力解读[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9,24(4):15-22.
[8] 陈静姝,闵健.女性主义视角下身体、权力和体育参与[J].体育科学,2014,34(7):12-14,48.
[9] 陈文君.媒介文化视角下的体育“迷妹”现象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9.
[10]周兰兰.中国女球迷媒介消费的情感表达与价值追求——2006年德国世界杯中国女球迷的博客解读[D].华中科技大学,2007.
[11]Stacey Pope, David Kirk.The rol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other formative experiences of three generations of female football fans[J].Sport, Education and Society,2012,19(2):223-240.
[12]劳伦斯·文内尔.媒介体育、性别、体育迷与消费者文化:主要议题与策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3):7-20.
[13]Jones K.Female fandom: identity, sexism, and men's professional football in England[J].Sociology of Sport Journal,2008,25(4):516-537.
[14](英)瑪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著.女权辩护——关于政治和道德问题的批评[M].王瑛,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15]房娜.社会性别视角下女性主体意识研究——以天津市青年女性调查为基础[D].天津理工大学,2013.
[16]Gill, Rosalind. Postfeminist Media Culture: Elements of a Sensibility[J].European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2007,10(2):147-166.
[17]杨建成.女性体育权利的“保护”与“规制”——以广场舞权利纠纷为切入点[J].体育与科学,2015,36(6):86-90.
[18]王馨雨.江苏苏宁足球俱乐部女性球迷观赛动机调研报告[D].上海体育学院,2020.
[19]庞晓玮,杨剑锋.媒体拟态环境中的女性体育迷[J].青年记者,2016(36):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