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呼唤“人”的回归

2020-12-06苏焕兰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0年134期
关键词:求真南京大屠杀和平

苏焕兰

【摘要】走进历史求真,课堂之人与历史之人在互动和思维的碰撞中,缅怀真实的历史,在互感中共鸣共振,回归人性之善。面对未来,我们唯真实是美,唯善良是美,唯和平是美,珍爱和平。唤醒历史课堂之人,在呼唤“人”的回归过程中真正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历史课堂;“人”的回归; 立德树人

2019年12月3日,是第六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出于一名历史教师的使命感,我制作了“以勿忘国耻,缅怀历史”为主题的课件。在播放过程中,事与愿违,学生完全是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这太出乎意料了。今天的学生为何如此麻木?国家的尊严、民族的大义哪里去了?源于以前的教学过于侧重学生对历史时空观、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忽略了学生的历史价值观。《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价值观是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从人文研究的真、善、美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本文以《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为例,从“求真,直击学生思维,还原历史之人;向善,拨动学生情感,唤醒课堂之人;唯美,点亮学生心灯,警醒未来之人”三个环节来唤醒历史课堂之人的旅程。

一、求真,直击学生思维,还原历史之人

求真作为一种价值追求,分知性之真和德性之真。知性之真是对事物的认识达成事物本来的研究状态,德性之真是一种道德态度认识事物的真实性。基于之前学生看南京大屠杀时的无动于衷,学生无论在知性之真还是德性之真方面都很难做到理性的“求真”。因此内容主要是还原大屠杀的真实面貌,让学生真实客观感受历史之人,缅怀那沉重的历史。

课前播放视频让学生观看,3分钟的纪录片记录了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抢掠、强奸、对大量平民和战俘进行屠杀的种种灭绝人性的罪行。看完视频后,我问学生:纪录片中有哪些人?播放的是真人真事吗?大屠杀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犯下的滔天罪行,然而今天日本国内一些人极力否认大屠杀的真实性,他们称大屠杀为“二十世纪最大谎言”的事件,我们要怎样还原大屠杀的真实面貌?问题一出,学生立刻陷入深思,为了帮助学生还原事实,我给学生展示了日军官兵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和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等片段内容,如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中国人的比赛,让学生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在展示幸存者眼中的南京大屠杀片段中,了解日本飞机在1938年农历四月轰炸竹镇的南头十字街的情形及伤亡情景,惨不忍睹。在展示外国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内容时,出示《威尔逊日记》,使学生明白:在1937年12月18日星期六这天日本侵略者残杀场景,80个中国人中,只有少数几个是退役军人,其他都是平民百姓。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战乱中的人的处境是命如草芥、蝼蚁一般,任人欺凌。

通过史料实证,这些事实场景直击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提问能引导学生在“思”与“问”的海洋中遨游,产生对遇难同胞的同情。课堂至此,历史之人已被激活,唤醒课堂之人也是水到渠成,效果不言而喻。

二、向善,拨动学生情感,唤醒课堂之人

“向善”就是在求南京大屠杀之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战争与和平的主题中扩充内心的道德人格,从而唤醒课堂之人本来的善良和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教学过程中,我向学生提问:那我们现在还要血债血还吗?学生激愤异常:要!我摇摇头说:同学们,要铭记这段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如果我们让战火无限蔓延,那我们跟战场上的日本侵略者又有什么区别?接着又问:日本军人是否生性如此?带着这个问题,我给学生展示日本军人在侵华前与家人其乐融融的照片,然后问道:他们也有家庭,有妻子儿女,也曾过着正常人的生活,是什么在扭曲他们的人性?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这样的问答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爱与恨的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为了增强学生的深层次理性思考,调拨他们的情感之弦,唤醒理性,我向学生出示了《小林勇的影集》材料,让学生理解影集的内容。通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当年日本人想打仗吗?他们本性怎么样?当学生回答:他们会反省、有良知、应该也是善良之人时,要进行下一步的提问:把日本国卷进罪恶的漩涡的发动者是谁?进行中让学生体会一个细节:日本军官不投降,对着天皇头像剖腹自杀,这里要向学生解释:这是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这种对外扩展的日本战争的武士道精神叫军国主义。在发动者操纵者军部支配下,对内成为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思想的工具,一旦与侵略战争结合在一起,就引发日本人群体疯狂,很快就会侵蚀人性,并最终走向毁灭。至此,学生已经开始意识到我们的苦难来源不是日本人,也不仅仅是战争,而是引发战争狂热的军国主义。然后追问:我们现在还要血债血还吗?当学生回答后,发现他们已经走出仇恨,情感如经历了暴风雨后的大海一样的平静。是啊,当我们控诉南京大屠杀反人类暴行时,不能单純地诉诸民族情感,我们的历史课堂需要更多层次地拨动学生的情感,使课堂中人与历史中人在互感中共鸣共振,使他们对战争更有理性的认识,珍爱和平,杜绝军国的罪行,还原人性本来的善良。

三、唯美,点亮学生心灯,警醒未来之人

唯真实是美,唯善良是美,唯和平是美。让学生在求真与向善之旅中学会理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面向未来,还要给学生一些警醒,如提问学生:“中日未来可以和平相处吗?”学生很快地在可否之间做了选择,但没有形成理论。为了加深理解,我向学生展示了日本共同社8月4日的报道图片及小林勇的影集对话片段材料,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中激情纷纭,不再无动于衷。日本防卫大臣罔顾历史,对上述事实公开予以否认,是在往中国人心底最痛的地方捅刀子,无非是想美化侵略历史,替“军国主义”招魂。然而,在日本国内有大量像小林勇一样的

人,一生都在为他们犯下滔天罪行忏悔、道歉,这折现和平之光。相信日本国民也和我们一样都是善良的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都会珍惜和平生活,也同样会警惕军国主义者用心。以史为鉴,尊重历史,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走出仇恨,中日关系才有未来。

综上所述,走进历史求真,课堂之人与历史之人在互动和思维的碰撞中,缅怀那沉重的历史;走出历史向善,课堂中人与历史中人在互感中共鸣共振,回归人性之善;面对未来,我们唯真实是美,唯善良是美,唯和平是美,更珍爱和平。让历史充满人性的气息,让材料流露历史的味道,让课堂洋溢学生思想的涟漪。唤醒历史课堂之人,在呼唤“人”的回归过程中真正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这是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标研制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刘道梁.求真、向善、明道、致公—中学历史教学求真[M].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

猜你喜欢

求真南京大屠杀和平
张锦绣
阎生德
纪念
“我经历的南京大屠杀”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南京大屠杀审判从未终止
博弈·和平
期盼和平
一日
牛趣(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