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信息技术成为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助推器”

2020-12-06刘华丽

广西教育·A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助推器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摘要】本文论述运用信息技术构建高效物理课堂的策略,提出科学采用信息技术转变物理知识呈现形式、精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巧用信息技术营造直观教学情境等教学建议,以优化教学环境,打造高效物理课堂。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37-0131-02

初中物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理论性的双重特征,部分知识抽象难懂,对学生的思维与认知能力要求较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遇上学习障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初中物理教师应合理引进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转变知识呈现形式,促使学生主动接受新授知识,进而在信息技术的助推下高效学习,构建实效性课堂。

一、科学采用信息技术转变知识呈现形式

信息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集光、声、色、图等为一体,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有着极强的冲击力,而物理知识又相对抽象,教师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转变物理知识的呈现形式,使其易于接受并掌握这些抽象的物理新知。对此,初中物理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可以科学采用信息技术把文本性的物理知识变得生动化、形象化,吸引学生主动思考、研究和探讨,使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更加深入地探索物理的奥秘,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由此助推高效课堂的建构。

在“探索更小的微粒”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复习提问:“大家已经学习过有关物质微小结构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说出分子的相关知识后,教师追问:“分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组织学生交流在网络上查询到的相关资料,使其了解更多的粒子知识。接着,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几个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及分子内部结构图,并设问:“分子能无休止地分解下去吗?原子还能再分解吗?”引导学生了解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看到分子由更小的原子构成。之后,教师继续采用信息技术展示石墨、金刚石、富勒烯三种物质的原子内部结构排列图,告知学生这三种材料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让他们了解到原子的组成形式不同导致物质的性质不同,进一步认识单质分子。

这样教学,通过科学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把微观的微粒知识变得宏观、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具体,帮助学生更加形象地了解更多有关分子、原子等知识,助推高效课堂的建构。

二、精准应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

在以往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只是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灌输式讲解,然后反复练习,这种枯燥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很难深刻记忆一些物理现象、定律与公式,他们也不理解现象的成因、本质及内涵。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精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部分抽象的物理现象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以此降低知识理解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吸收和内化,使其透过物理现象看到物理的本质,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助推物理课堂的高效构建。

在开展初中物理“内能和热量”教学时,教师先讲述内能的概念,运用信息技术宏观展示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热运动现象,使其看到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然后教师类比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提问:“处于热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让他们理解物体内能的定义及产生。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内能和机械能一样吗?当物体的温度是0℃时,内能是不是0?固体、液体和气体都有内能吗?”课件同步展示车胎内的气体、炽热的铁水、寒冷的冰山等图片,组织学生围绕这些实例进行讨论,让他们知道任何物质在任何状态下都有內能。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分别往冷水与热水中滴入一滴墨水,比较墨水的扩散速度,使其得出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物体的内能增加。”

基于上述案例,教师精准应用信息技术,将内能的形成和产生生动、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辅助他们理解内能的概念,并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其知道任何一个物体都具有内能。

三、巧妙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直观的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学形式过于程式化与机械化,缺乏新意,极易引发学生的抵触心理和厌烦情绪,影响他们正常学习物理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结合初中生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把所要教授的理论知识放置在相应的生活情境中,在现实生活与物理教学之间搭建桥梁,使其在熟悉的生活化素材下研究物理现象,让他们对物理知识产生亲近感,慢慢消除畏难心理。

以“物体的浮与沉”教学为例,教师先运用信息技术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沉浮现象,如:钢铁做成的轮船在大海上漂浮,潜水艇在水中自由下潜与上浮,铁块沉到水底,树叶、木块在水面上漂浮,等等。通过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学生可看到同类或不同物质均有浮沉现象,促使其产生疑惑:“物体的浮与沉由什么因素决定?”接着,教师出示生鸡蛋、空塑料瓶、挤扁的牙膏皮等,让学生推测把这些物品放到水中后可能出现的状态,然后教师边演示边提问:“采用什么方法能让原来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沉下去?”接着提供盐、玻璃杯、硬币等材料,让他们讨论后上台演示,像把牙膏皮捏成空心状由沉变浮,在水中加盐使生鸡蛋浮起来,塑料瓶中添加硬币由浮变沉,进而促使其分析体积、液体密度、重力等因素对浮沉的影响。

上述案例,教师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搭配实验演示,在课堂上直观呈现浮沉现象,引领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分析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促使他们更好地内化与吸收知识。

四、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间接演示物理实验

初中物理教学主要由理论与实验两大部分构成,教材中编排有大量的实验,有的实验易于演示和操作,有的则操作起来难度较大,还面临着实验器材紧缺的问题,导致学生只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他们难以透彻理解物理知识的原理。在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师可合理使用信息技术间接演示实验,将实验操作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清晰地看到实验的细节,使其认真思考和交流,或者按照视频模仿操作,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并锻炼动手操作能力,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在教学初中物理“水循环”过程中,教师先指导学生分组操作实验:先把冰块放入烧杯中,用玻璃片盖住杯口,再把烧杯放在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热,要求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玻璃片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水蒸气从哪里来?如果将烧杯放在冰箱中,会出现什么现象?自然界中还有类似现象吗?”引导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回答。接着,教师讲述:“自然界中云、雨、露、霜、雪、雹等现象都是由水不断发生变化而形成的。”同步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播放“水循环”实验的动画,并提问:“在水循环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水在这些变化过程中需要吸热还是放热?”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水在循环过程中发生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等变化,其中吸热的有熔化、汽化和升华,放热的有凝固、液化、凝华。

这样教学,教师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形式演示“水循环”这一复杂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水在发生物态变化时总是需要吸热或放热,且伴随着能量的转移,促进学生理解水循环的内涵。

五、借助信息技术优势拓展教学范围

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是一体化的,上面有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具有强大的搜索引擎功能,突破传统纸质教辅资料的局限。在初中物理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一些互联网资源引入课堂,弥补固有教辅资料的不足,适当拓展教学范围,开阔学生的视野,达到增长见识的目的,并利用网络平台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讨论,使其构建完善的物理知识体系,形成浓郁的学习氛围,从而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在初中物理“杠杆”教学中,教师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利用杠杆原理工作的视频,如:跷跷板、剪刀、指甲剪、酒瓶起盖器、镊子、钓鱼和撬棍等,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这些常见现象,初步认识简单的机械——杠杆,让他们知道杠杆能帮人们完成生活、生产中的许多工作。接着,教师结合羊角锤拔钉子的实验指导学生巩固理解杠杆的定义,带领他们认识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进一步增强感性认知。最后,教師可以通过互联网搜集到的一些有关杠杆的练习题组织学生训练,同时利用微信、QQ等电子设备平台进行课下互动,让学生把见到的杠杆现象通过拍摄图片或录制视频等进行共享、交流,找到正确的探究方向,实时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

教师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融入个性化教学资源,适当延伸教学空间与时间,帮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杠杆知识,使其理解杠杆的工作原理和平衡条件,培养他们刻苦钻研的精神。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与时俱进,积极运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调整和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形式,促使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深度融合,为学生带来新颖、个性的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物理知识水平,助推高效物理课堂的建构。

【参考文献】

[1]吴有玲.借助信息技术,构建初中高效物理课堂[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9(3)

[2]牛小龙.巧借信息技术构建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策略初探[J].教育信息化论坛,2019(6)

[3]康丽雅.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变革策略[J].新智慧,2019(27)

作者简介:刘华丽(1973— ),女,广西贺州人,高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学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初中物理教学。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助推器初中物理高效课堂
助推器残骸被成功回收
美国SLS重型运载火箭助推器测试
导读案,英语启发式阅读教学的“助推器”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新课标下物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