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棵松树
2020-12-06
松树,挺拔坚毅,巍然屹立,有一股“凌风知劲节,负雪见贞心”的浩然正气。两位作家从各自独特的视角,不仅写出了两棵松树各自的特色,还融入了他们的思考,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和艺术的熏陶。
选文一
黄山松(节选) 丰子恺
黄山的松树大都生在石上。雖然也有生在较平的地上的,然而大多数是长在石山上的。我的黄山诗中有一句:“苍松石上生。”石上生,原是诗中的话;散文地说,该是石罅生,或石缝生。石头如果是囫囵的,上面总长不出松树来;一定有一条缝,松树才能扎根在石缝里。石缝里有没有养料呢?我觉得很奇怪。生物学家一定有科学的解说,我却只有臆测:《本草纲目》里有一种药叫做“石髓”。李时珍说:“《列仙传》言邛疏煮石髓。”(古代小说《列仙传》中,写了一位练气的人名叫邛疏,听说黄山的石头含有精华,他便服用石髓养生)可知石头也有养分。黄山的松树也许是吃石髓而长大起来的吧?长得那么苍翠,那么坚劲,那么窈窕,真是不可思议啊!更有不可思议的呢:文殊院窗前有一株松树,由于石头崩裂,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像须蔓一般摇曳着。而这株松树照样长得郁郁苍苍,娉娉婷婷。这样看来,黄山的松树不一定要餐石髓,似乎呼吸空气,呼吸雨露和阳光,也会长大的。这真是一种生命力顽强的生物啊!
品读
古人提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段文字可以说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典范。诗人游黄山,观察到了“苍松石上生”的现象,还深入思考了“石罅生”的原因;再结合平时阅读的《本草纲目》,试图对这种现象给以一个科学的解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再用一个特写镜头,描绘了一株“松根一大半长在空中”的奇景,又结合古代小说来思考黄山的松树长大的原因。这样就把游览,赏玩,学习,思索……自然而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次愉快的旅游,又是一次深入的学习,带给了读者形象的享受和理性的启发。
选文二
泰山的松树 李健吾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走上攀登泰山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野花野草,什么形状也有,什么颜色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巉岩的山石装扮起来。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中,身子扭得像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像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天然的主人,谁少了谁,都像不应该似的。
品读
这一段先描写了千姿百态、色彩缤纷的野花野草作为铺垫,“但是”笔锋一转,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描写了“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松树。它们扎根悬崖,奋力向上;它们热情好客,友好善良;它们心灵平和,大度洒脱……尤其它们和谐相处,同心协力,以主人的姿态成就了“五岳之首”的泰山。这样,泰山的松树不仅展现了独特的美,而且给我们以心灵的感悟,泰山也就有了独领风骚的神韵。
(本版由王昌铭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