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学书主张
2020-12-06李卓霖山西师范大学
□李卓霖 山西师范大学
《广艺舟双楫》是清代碑学理论发展的高峰时期的书法论著,清代中叶后期,帖学逐渐没落,书法学习需要寻求新的发展道路,尊碑学者适逢其时使碑学遂以代兴。本文主要浅析在清代末期碑学兴盛的历史背景下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主张的书学思想。
一、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时代背景
康有为,近代书法家,生于清文宗咸丰八年(1858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又号更生;广东南海人,又称南海先生,《广艺舟双楫》为其传世书论代表作。康有为在前人包世臣《艺舟双辑》之上扩大和丰富了尊碑思想。他所著的《广艺舟双楫》共六卷,二十七篇,康有为和包世臣都认为碑学胜于帖学,力尊碑学,鄙视帖学,康有为在前人的基础上更极力主张学习六朝碑版。宋、元、明时期,人们学书都以为自晋时流传的帖是最宜的学书范本,主张学帖,康有为则极力反对只学帖而摒弃学碑的学书思想,他的学书主张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离不开当时的时代背景。康有为《尊碑》篇云:“碑学之兴,乘帖学之坏,亦因金石之大盛也。清代乾、嘉之后,小学最盛,当时谈者莫不籍金石以为考证史之资,出碑既多,考证亦盛。”金石热趁帖学之微逐渐兴起,并得到一批学书人士的认同。
二、康有为主张独尊魏碑
《广艺舟双楫》中《尊碑》开篇便言:“夫纸寿不过千年,流及国朝,则不独六朝遗墨不可复睹,即唐人钩本已等凤毛矣。故今日所传诸帖,无论何家,无论何帖,大抵宋、明人重钩屡翻之本。名虽羲、献,面目全非,精神尤不待论。”
康有为认为流传的古人法帖在清朝时已真假难辨,民间流传范本良莠不齐,赝品也是层出不穷,学习碑版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他认为前人传下来的碑版是绝佳的书法教材。
康有为的美学思想主张六朝碑版大大胜过盛唐之碑。他认为南北朝之碑,无体不备,唐人名家,亦由此出,碑的学习不能像前人般只执拗于取法乎唐碑,六朝碑版才更有可取之处。《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学碑的五大缘由,为后世碑学主张的著名论断,他说:“今日欲尊帖学,则翻之已坏,不得不尊碑;欲尚唐碑,则磨之已坏,不得不尊南北朝碑。尊之者,非以其古也:笔画完好,精神流露,易于临摹,一也;可以考隶楷之变,二也;可以考后世之源流,三也;唐言结构、宋尚意态、六朝碑各体毕备,四也;笔法舒长刻入,雄奇角出,迎接不暇,实为唐宋之所无有,五也。”他认为:“古今之中,唯南碑与魏为可宗,可宗为何?曰有十美: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跃,四曰点画醇厚,五曰意态奇异,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憨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三、康有为学书主张“广博”
康有为在碑学上的创新是独一无二的,他有所继承亦有所创新,鼓励学碑应尽己所能多见碑,提倡“见博”与“临多”,学书必须取百家所长,思考其要处,康有为这一思想与清代前那些提倡一生专师一家的学书主张大相径庭。他对前人学碑的一些老旧思想予以否认,他说:“至写欧则专写一本,写颜亦专写一本,欲以终身,此尤谬之尤谬,误天下学者,在此也。”他鼓励学书者应“握要以图之,择精以求之,得百碑亦可成书” 。
在书法学习过程中,从初学书到成家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康有为总结自身经验时写道:“吾之术以能执笔、多见碑为先务。然后辨其流派,择其精奇,惟吾意之所欲,以时临之。”从康有为的学书经验中看,只眼观博取百家之长是远远不够的,博取古人书迹之长是康有为强调的学书途径和方法,学书与成家更关键的是临习功夫的勤勉。博见与多临可为日后学书之路奠定基础,书法水平的提升是建立在一点一滴的“摹仿”之上的,书品好坏的评价不外乎“形质”与“性情”,而“不得古人之形质,无自得性情也”,要学好“形质”,必要先尊“工夫”为上,如此才能得其意蕴,正如《购碑》篇云:“临写继多,变化无尽,方圆操纵,融冶自成,体裁韵味,必可绝俗,学者故可自得之也。”
康有为的艺术创新思想和学书主张,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极力主张学习六朝碑刻,过分鄙视帖学,或许会失之偏颇,但其书学思想中告诫世人学碑之裨益,以碑版作为临习范本的优点及力荐学书者见博临多和勤学专精的主张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