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的音乐
——在数字新媒体语境下的屯堡音乐符号的可视化传承
2020-12-06刘苇
刘 苇
(贵州商学院,贵州 贵阳 550014)
一、屯堡音乐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贵州省安顺市的屯堡(pu)地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界对屯堡文化从不同的渠道以及不同的方式和切入点进行了研究,但是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屯堡文化中最为重要的民俗表现形式——屯堡音乐应该如何用数字视觉化的方式形成在新媒体的语境下,重塑屯堡社会,从而来构建起屯堡人对自我的认识,才是有效传承非遗文化的关键,而传播的关键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他”视角的传播,而更多应该将传播放到“自我的表述”上,才能形成强而有力的占主体地位的文化价值。
以往对屯堡文化尤其是屯堡音乐方面的研究现实意义凸显得很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只涉及静态研究,没有考虑时代变迁和事物运行发展的自然规律,未将屯堡文化的研究与现实意义相结合,例如屯堡文化与农村和谐社区的构建、屯堡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屯堡文化与如何应对现代化的冲击等问题并未受到广泛的关注;另一方面,有的研究虽然涉及了社会现实意义,但研究成果缺乏现实基础和可操作性,在现实社会中缺乏指导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研究成果的影响力。作为屯堡地戏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歌的唱、念,戏曲形式和程式化的音乐文化,这些元素,才是在数字媒体时代下较为有效的信息传播路径,音乐的视觉化、音乐的易接受性和传播方式才能使得他戏符号能够被快速生产和消费,这样才是具备了切实且可操作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导向的不对称性以及同质化的生产手段,也使传播的信息形成内容较重复、 形式较单一的模式化状态,象征意义也从英雄征战、忠义道德、群体认同的丰富指向流变为以娱乐符号为主的传播要素,这是需要规避和注意的问题。
二、屯堡音乐的组成形式
屯堡音乐主要由屯堡山歌、屯堡花灯、屯堡地戏音乐及屯堡民间婚丧嫁娶、说书、念佛等方面组成。是组成屯堡文化认同的重要符号,是支撑起整个屯堡文化的重要载体,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说,屯堡的整体调式以徵调式为主,也具备商调式的特点。
屯堡山歌,其演绎的曲调稳定、圆润、高亢且重在表现曲词的随意性,屯堡山歌在演唱之时主要经过双方对唱、对答的方式,直到其中一方对不上为失败方,方才结束,所以,这对歌者的文学素养和反应力是极大的考验。
屯堡花灯,多以歌舞表演的方式来表演。其中的“灯夹戏”最为出彩。此戏没有完整的叙事剧本,一般采用一男一女的表演方式,旁边的配乐可丰富可单调,它表现的内容,讲述的是屯堡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每一出都短小简洁,在剧本的每一个包袱处,都配以特殊的曲调。如“灯夹戏”,花灯夹川戏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是花灯与川戏饶有新意的巧妙组合,是一种匠心独运的嫁接艺术。其特点是巧用一则花灯表演完毕后的空余时间,及时穿插一场川戏,花灯、川戏轮流出场,内容形式接连更替,两班人马轮番出台,使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种独具风格的表演形式,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往往会收到超常的艺术效果。有完整的叙事剧本且需要演员乐队经过长时间的排练才能形成,人力、物力、财力都耗费甚巨,故现今非正式的大型节日,已经非常难见了。
屯堡地戏,是傩文化的一种,俗称“跳神”,始于中原,集地戏、祀、娱乐为一体的古老戏种,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以其表演古朴粗狂而著称,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是当地人最喜爱的节目之一。屯堡地戏多以军事题材为主来演译,这也与屯堡人的身份息息相关,被遗留在古黔地的屯堡人在生活之余不忘军事,逐渐演绎成了用演绎军事题材的剧目来激励屯堡人。注重表现忠义、向上的精神,主要为表现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表演者皆为男性,充满了阳刚之气。地戏的最具特色的体现就是在面具和特制的服饰,表演时不在特定的舞台上,往往是随着音乐的节奏而舞,唱腔高亢浑厚,气势如虹;地戏是屯堡人群体的文化传统,在该民族群体中起着确认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为屯堡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对于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
三、数字化时代赋予屯堡音乐的权利
屯堡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屯堡音乐作为屯堡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代表的精神价值,以具有仪式感的演绎方式体现想象力和思维逻辑,承载的是民族和历史发展至今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另外,对于远离现实已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何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是现在需要探索的着力点。
屯堡音乐作为一种抽象的符号,本身是靠听觉系统来传达的,听觉系统作为视觉的辅助,本身所传达的信息就不具备视觉和语言符号的呈现性,要使音乐像语言符号一样去担任传播的符号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如何将历史的,文化的且抽象的音乐符号用新媒体的思维,数字立体化地传播出去,是需要讨论思考的重点。
(一)音乐符号同文化空间的融入
《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中,“文化空间”的概念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文化空间指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表现。是一个集中举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这样的场所有着特定的意义。比如,具有文化传承功能的建筑、发生过人文历史事件的聚居群落、宫殿庙宇街道等都可以形成文化空间。
屯堡音乐植根在屯堡文化这一载体内,有着古屯堡这一得天独厚的文化空间资源。以这一区域为依托,将音乐符号融于这一空间结构内,通过对空间的开发,与屯堡这一静的建筑形成动静结合的具有活力的传承方式,使得枯燥的历史文化资源不仅仅是只有语言文字符号的传播,还能以动静结合的方式从视觉、听觉上更立体的传承。
屯堡作为可以视觉性的传播媒介,就数字化的传播来讲,就有了可记录的核心,表象形式更为丰富。在外延上,可以发展延伸各类型的文化创意项目,如文创园,体验休闲区等空间的纵横向的拓展。非物质性历史文化资源(非遗),在核心上,进入了屯堡,就进入了自我表述的范围,直观的演绎同外延的相辅相成,两者的交互式体验为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提供更丰富的创造记录传播空间。
(二)抽象音乐符号的可视化
现今,数字化已经在我们生活中普及,人类进入数字化的时代。在这里,一直强调要将抽象的音乐符号可视化,这是因为作为文化资源一部分的屯堡音乐,将其可视化了之后,才能更多地传达出态度、价值观、观点、见解等等可以被建构的和可以被感知的文化记忆图谱。这些元素的排列组合,可以更好地延伸增强文化符号的识别能力。故将音乐符号的可视化是将语言难以表达的元素进行了补充,减轻了文字语言的认知承重能力,将听觉系统同视觉系统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数字化的传承手段更多的是赋予了弱势的、传统的、沉默的、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的生存权利。这些资源的表象性不再是沉默的,而是可以被叙说的,是更多的被赋予了资源的主动性和表达能力。数字化的传播速度赋予了文化资源更多的活力。数字化的传承手段使历史文化资源跨越了时空,可以去虚拟当时的“现实”,也有完全低成本的复制能力,节约了传统意义上传承的成本,减少了更多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仅依托于网络就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覆盖面、传播面更广,效果更为显著。
近年来,互联网与数字化运用的飞速发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提供了更大更广的发展空间,“新媒体的崛起,也将抽象的难以被理解的传播符号从本质上提供了更具有活力的数字化生存方式。给沉默的传统的文化形态进行了多元化的升级使其焕然一新,在多形式的演绎下,繁衍出了更多的“新兴传统文化”,新媒体的结构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新兴的受众,对网络文化更为信任、有着新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近几年来贵州大数据产业的的高速发展让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在贵州的非遗文化遗产保护中有了更加强有力的支撑,有了大数据的产业依托,可以更好地去探索历史文化资源。在保护与开发产品研发过程中,数字化这一新兴技术手段,对保存屯堡文化中音乐这一难以被传播的抽象符号,推出各类形式、各种内容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产品,使颇具特色并极大丰富的贵州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为促进贵州提升自身的文化软实力,推动本省的文化产业发展,实现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