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杖策招隐士 荒涂横古今
——浅议黄君璧策杖题材山水画

2020-12-06杨晓霖

艺术品 2020年5期
关键词:文徵明瀑布文人

文/杨晓霖

黄君璧(1898—1991),广州南海人。“渡海三家”之一,人物、花鸟、山水皆能,以山水画最为知名,擅长云水瀑布。1929年任广州市立美术专科学校教务主任,1937年后历任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等,1949年迁居台湾,在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任教。2015年,“渡海白云贯古今—黄君璧书画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包括黄君璧创作于各时期的80余件代表作和之前从未展出过的10件课徒手稿,以及张大千等名家为其刻制的印章等珍贵史料。当时黄君璧幼女黄湘詅向国家博物馆捐赠20余件黄君璧画作及张大千等名家为先生篆刻的印章,本文的研究即基于部分捐赠馆藏作品和其他各时代黄君璧的经典画作。

策杖

策杖,就是拄杖,也称杖策。《礼记》:“孔日蚤作,负手曳杖,逍遥于门。”看来在春秋时期,策杖就已经和文人的“逍遥”联系在了一起。曹植《苦思行》中更是点出了策杖出游可以忘忧,“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之二:“策杖时能出,王门异昔游。”仇兆鳌注:“慈水姜氏曰:杖策者,策杖而行……则古人于杖,虽少年皆用之矣。”这段注解很重要,看来古人策杖,已经不是单纯的辅助行走,而是“少年皆用之”,这大约类似于魏晋清谈所用的麈尾,成为一种文人出行、游玩必备的工具。

策杖的更深一层含义,是文人的隐逸情怀。西晋文学家左思有《招隐诗》云:“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诗中描写了隐士的生活和居住环境,表达了中国古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宋代姜特立有《曳杖》诗:“曳杖度林樾,晴光破衰颜。好鸟忽相鸣,觉我身世闲。身世谁自觉,此妙吾独观。正以静得之,乐哉天地宽。”策杖隐居于山林之间不但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也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常见形象。如文徵明《溪桥策杖图轴》,画家在画上自题:“短策轻衫烂漫游。”明代谢时臣有《策杖寻幽图轴》,清人查士标曾绘《策杖寻幽图扇页》,近现代画家傅抱石有《松林策杖图轴》等。

寻诗

这类作品上多题“偶有寻诗客,策杖过溪桥”,源自文徵明《溪桥策杖图》。《溪桥策杖图》是一件纸本墨笔画,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幽静的山谷之中,古木葱郁,溪水微澜,上有一桥。一位文人立于桥头,俯首似乎在苦思冥想、寻章摘句,又仿佛已有心得,正在低声吟诵,空山幽人,怡然自得。文徵明是明代中期“吴门画派”的领军人物,此图体现出秀润的文人画风,又将倪云林的山石与吴镇的树法结合,近景细致刻画中略带浓墨粗笔,远景淡墨虚化,是一件难得的山水画佳作。文徵明在画上以行书自题七绝诗一首:“短策轻衫烂漫游,暮春时节水西头。日长绿树青帏合,雨过遥山碧玉浮。”

如果说文徵明《溪桥策杖图》以秀润取胜,那么黄君璧这件《策杖寻诗图》则是水墨华滋、庄重大气。《策杖寻诗图》同样描绘文人策杖入山、观景寻诗的景象,其人物及人物周边的景物部分类似文徵明《溪桥策杖图》的反面镜像,同样是一位文人立于桥头,身后是参天古木,枝叶繁盛。只是诗人的勾勒更为简洁,从动态上很难看出是俯视溪水还是仰望远山,给予观者无穷的想象空间。从构图上说,文徵明《溪桥策杖图》是近景和远景,主要景物都在画面的右下,类似“夏半边”;而黄君璧《策杖寻诗图》构图类似五代北宋时期大山大水意象的全景式布局范式,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幅作品的主次安排、山脉走势、空间层次都与古代的全景式山水画大异其趣。

黄君璧《策杖寻诗图》的主题虽然也是“策杖寻诗”,但是并不像文徵明《溪桥策杖图》把人物作为画面的主体,其人物所占画面不多,却是点睛之笔。画面上山水看似占据大部分,其实使用山之高耸、幽静与画中人的文人形象相呼应,表达高洁的志趣。其山水的营造法式颇具空灵之美,空谷幽泉,化简作繁,繁而有序,以次峰居多从而表现出山之幽。以峰的繁与策杖文人的简朴做对比,承上启下的构图,塑造了变化统一、气韵和谐的山林景象。

会友

这类作品以色彩取胜,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黄君璧经常创作的一个题材。黄君璧还有一件类似构图,画上题“翠微忽断丹崖影,

这类作品以色彩取胜,如《霜叶红于二月花》,也是黄君璧经常创作的一个题材。黄君璧还有一件类似构图,画上题“翠微忽断丹崖影,吞吐层峦是白云,醇士道长兄教正,癸丑十二月画于香岛,黄君璧”。上款“醇士”即彭醇士(1896—1977),曾任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看来这类作品有些是馈赠友人,有些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霜叶红于二月花》完美再现了杜牧《山行》的诗意:山路、白云、红树、绿草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近景是两位文士亲切交谈,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白云缭绕,远山迷蒙,枫叶流丹,层林尽染,如云蒸霞蔚,胜似江南二月花。此幅作品中树叶茂盛十足,中夹些许红树,而山石都不着色,显得格外鲜活明媚。霜林红叶之景跃然于纸上,看后让人仿佛身临其景。画中的树木郁葱茂密,繁密与云雾缭绕产生的留白相互映衬, 让画作整体看起来有着与众不同的华丽外观。吞吐层峦是白云,醇士道长兄教正,癸丑十二月画于香岛,黄君璧”。上款“醇士”即彭醇士(1896—1977),曾任蒋介石南昌行营秘书。看来这类作品有些是馈赠友人,有些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霜叶红于二月花》完美再和谐统一的画面。近景是两位文士亲切交谈,顺着这条山路极现了杜牧《山行》的诗意:山路、白云、红树、绿草构成一幅目而望,白云缭绕,远山迷蒙,枫叶流丹,层林尽染,如云蒸霞蔚,胜似江南二月花。此幅作品中树叶茂盛十足,中夹些许红树,而山石都不着色,显得格外鲜活明媚。霜林红叶之景跃然于纸上,看后让人仿佛身临其景。画中的树木郁葱茂密,繁密与云雾缭绕产生的留白相互映衬,让画作整体看起来有着与众不同的华丽外观。

观瀑

黄君璧曾亲临世界三大瀑布,感受自然界的奇观并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画法,迁想妙得,独创“倒人字形”等

黄君璧曾亲临世界三大瀑布,感受自然界的奇观并在外师造化的基础上突破传统画法,迁想妙得,独创“倒人字形”等新的瀑布表现技法,他笔下飞流直下的“三千尺”不但有高度,而且有宽度和力度,比传统中国画家笔下的瀑布更加震撼人心。瀑布并非单独存在,画家不但辅以山石的光影明暗来凸显飞瀑的质感,同时配合刚健老辣的用笔、雄浑厚重的墨色、恰到好处的留白,再与“策杖观瀑”这一主题相结合,方才令“奇观飞瀑似雷鸣,震撼崩腾宇宙惊”。

观瀑题材用色最妙的正是《奇观飞瀑似雷鸣》,画中文人后跟随一红衣童子,一小抹红色与对面瀑布左上的红树呼应,又与童子左上一株绿树对比,让观众的目光一下集中在了观瀑的二人上,令人叫绝。新的瀑布表现技法,他笔下飞流直下的“三千尺”不但有高度,而且有宽度和力度,比传统中国画家笔下的瀑布更加震撼人心。瀑布并非单独存在,画家不但辅以山石的光影明暗来凸显飞瀑的质感,同时配合刚健老辣的用笔、雄浑厚重的墨色、恰到好处的留白,再与“策杖观瀑”这一主题相结合,方才令“奇观飞瀑似雷鸣,震撼崩腾宇宙惊”。

观瀑题材用色最妙的正是《奇观飞瀑似雷鸣》,画中文人后跟随一红衣童子,一小抹红色与对面瀑布左上的红树呼应,又与童子左上一株绿树对比,让观众的目光一下集中在了观瀑的二人上,令人叫绝。

过桥寻幽

第四类是策杖过桥寻幽。《策杖寻幽趁野晴》画家自题:“策杖寻幽趁野晴,山花凝露冷香清,登临自有怡人处,云涌松涛天籁鸣。”一位文人策杖过桥,欲往何处?画面中景黄君璧却特意留白,并不具体交代入山、登山的途径,让读者自行想象;但在远景山中露出建筑物的一角,看来最终的目标就在那里,这正与古代“深山藏古寺”一类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与姚合《过灵泉寺》诗意相符合:“偶寻灵迹去,幽径入氲氛。转壑惊飞鸟,穿山踏乱云。水从岩下落,溪向寺前分。释子游何处,空堂日渐曛。”这件作品画面层级极为丰富:第一层为近景松树;第二层为文人与小桥;第三层为入山之路,留白;第四层为目标的山顶建筑;第五层为远山,略施淡彩,足见画家精妙的构思,观者仿佛可以闻到沁人心脾的松香与山中潮润新鲜的空气,想要化为画中人,去山中一探究竟。

黄君璧画了很多策杖题材的山水画,很有意思的是关于他自己用的手杖的细节,根据陈传席先生的研究:“他(黄君璧)当时住在南京市大钟亭他自己的房子里,临去台前,把家中的东西收拾装成两大箱、两小箱,嘱托给谭勇照顾,谭勇房小无法存放,他就放在自己大钟亭的家中,把钥匙交给一个工人(姓姜)保管,并把自己的拐杖送给谭勇,谭勇使用至今。”中国的山水画一向讲究可观、可游、可居,除了前文所说的手杖的辅助行走、文人隐逸情怀的象征之外,我们还可以把手杖看作一种特殊的物品:画家描绘策杖人物于山水之中,试图通过这手杖探访心中理想的江山;观者希望自己化身为策杖人物进入画中的山水景致,通过手杖接触画家理想中的江山,这样,策杖又被赋予了一种联系现实世界与画中江山、画家与观众之间的特殊道具。

猜你喜欢

文徵明瀑布文人
瀑布之下
诗文书画四绝才子文徵明
古代文人与琴棋书画
三姐,钱够吗?不够问我要,开心最重要
——文徵明《致妻札》
瀑布是怎样形成的
古代文人的雅号由来
纸间书画馆 “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慢慢写字,好好活着
文人吃蛙
瀑布
文徵明诗咏石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