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考论

2020-08-07/张

艺术品 2020年5期
关键词:小楷王羲之

文 /张 飞

目前学界对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这一活动是有所关切的。《祝允明及其书法艺术》中提到:“祝允明从二十七岁至六十七岁间,几乎每年都有对《黄庭经》的临作。”1葛鸿桢分卷主编的《中国书法家全集·祝允明卷》中提及祝允明临《黄庭经》存世有四个临本,而《海外书迹研究》中将祝允明楷书分类时亦提及:“师法锺繇、王羲之(主要是《黄庭经》)。”2其实,这一迹象早在明中期有所眷注,受祝允明沾溉的王宠曾回忆:“先生自为童子时即好学书,即长,日摹《黄庭》一过,其学盖根底于此。”3王宠作为祝氏的仰慕者与追随者,所言“日摹一过”虽难以得到证实,但是所论“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对《黄庭》的临本”并不为过。通过文献资料与图录记载得以证实,祝氏存世的小楷临作中属《黄庭经》的临本最多,目前发现有七个,这无疑是一种对应。笔者无意夸大这一临摹的活动,仅期望对此作大致的梳理与考证,给后世临古的活动留有一点参考的价值与意义。

一、祝允明频繁临摹王羲之《黄庭经》的原因探赜

王羲之 黄庭经

祝允明(1461—1527)早年在家学的熏染与垂范下走向“复古”的书学道路,4“以古人自期”成为他书学的理想。明代中叶,吴中地区法帖收藏之风盛行,诸位恩师把祝允明带进苏中顶层的文化圈内,使得其眼界大开,众多书画藏家提供过眼的真迹,促成其书法涉猎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个时期,对晋唐法帖有着广泛的挖掘。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他自小就能碰触到以“锺王”为代表的经典法帖,从而传统的书学观在祝氏内心渐渐扎根。祝允明在《奴书订》中云:“今人但见永兴(虞世南)匀称,率更(欧阳询)劲瘠,郎邪(颜真卿)雄沉,诚悬(柳公权)强毅,与会稽(王羲之)分镳,而不察其为祖宗本貌自粲如也。”5对唐代诸家风貌精准的概括正是体现祝允明追踪祖宗本貌的书学观。祝允明题《临王羲之法帖卷》中有云:“古今书家辄称锺王,后世虽有作者,莫可企及。锺则专工于楷,而逸少独能兼善之,故其尺牍相传,等若球璧,即石刻流播,亦奉为模范。”6锺王作为“祖宗本貌”在祝允明心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认为即使是锺王石刻碑版,依然要奉为典范。他在《书述》中明确指出:“书理极乎张、王、锺、索,后人则而象之。”7

祝允明二十岁左右便能以锺王法度作楷。祝允明门下弟子黄姬水(1509—1574)在《文史·咏史诗》卷后跋:“吾师枝山翁楷法出入锺王,其手录《文选》,殆弱冠时书也……嘉靖壬子(1552)秋,门人黄姬水观于赤城山房敬题。”8祝允明临习“锺王”小楷是较早的,且小楷的风格已然在“锺王”之间。从祝允明临摹锺繇存世的作品来看,现有《荐季直表》和《墓田丙舍帖》,而祝允明对锺繇的临作并不局限于此二帖。将临本与原帖对照,祝书基本把锺繇的风格特征表达出来,得锺繇高古纯朴之态,行间茂密,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文徵明跋《祝京兆临宣示表》:“直逼晋、魏,移神手也。”9小楷的风格,大致离不开古朴与妍美两类,从古至今,无不从学于两家。“锺王”小楷在历史上的地位在不同时代互有增长,但是从整个书法史来看,仍以王书为主流,而祝允明最得益于两家血脉的滋养。锺繇对楷书的完善已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为后世楷书发展起到了源头作用。锺繇楷书书体的变革对后来“二王”书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随之“二王”在锺繇书风的基础上,将楷书进一步发展,已至成熟。虽说祝允明对锺繇楷法颇为喜爱,但对王羲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特别是对王羲之小楷《黄庭经》的临写,这大抵是“《黄庭经》稍近锺体”10的原因。王书《黄庭经》(图1)在风格上与《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小异,11其形态确实出自锺繇较多,难怪后世有这样的判断。

图1 王羲之《黄庭经》宋拓本

图2 27岁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

时人对祝氏临《黄庭经》的高超技艺极为赞叹,祝氏晚年仍有人争相乞临。吴门书派后学对祝氏临写的《黄庭经》亦是大加赞赏,文字间流露出对其小楷的崇敬之情。明张凤翼跋祝67岁《黄庭经》云:

此卷为祝京兆晚年所书,不必点画惟肖,而结构疏密,转运遒逸,神韵具足。要非得书家三昧者不能。第令右军复起,且当颌之矣,岂独追踪文敏而已哉?14

明王穉登亦云:

古今临《黄庭经》者,不下数十家,然皆泥于点画形似钩环戈磔之间而已。昔贤所以有脱暂之讥也。枝指公独能于矩矱绳度中而具豪纵奔逸意气,如丰肌妃子,着霓裳羽衣,在翠盘中舞,而惊鸿游龙,徊翔自若,信是书家绝技也。13

在后世眼中,祝允明临《黄庭经》“信是书家绝技”,声名籍盛。当祝氏强化着与《黄庭经》的关系,后人提及《黄庭经》时,不仅仅是联想到王羲之,更让人联想到的是祝允明,虽然历史上智永、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赵孟 等众名家皆有临本。

古代科举考试中,小楷书写的严整俊美成为士人必备的技能,祝允明也不例外,带着这样功利的心态去临习,王羲之《黄庭经》则成为最佳的选择。经历数次科举的挫败,他还能如此频仍地临写,这便是发自内心的喜爱了。生活与仕途带来的苦闷与迷惘,使其从儒家积极入仕转为释道中遁世隐退的人生观,这一点从其落款“枝山道士”和“枝山道人”中可窥一斑。《黄庭经》作为道家经典,其中“怡泽虚无”的思想为他深深吸引,选择徜徉于文艺的世界里寻求慰藉与超脱。以上种种探讨,期以对其拟古的行径予以足够的理解。无论是青年时期带有功用的心理去临习,还是中年以后以“怡泽虚无”的心境去临写,或是垂老之际仍雅好临池,终究临写《黄庭经》这一活动已然在祝氏临古行为中形成一条轨迹,亦成为祝氏生命中的一种现象。

二、存世临作考论

据现存著录与出版的作品统计,祝氏临《黄庭经》就有七本:成化丙午(1486)本、弘治庚申(1500)本、正德庚午(1510)本、正德庚辰(1520)本、嘉靖乙酉(1525)本、嘉靖丙戌(1526)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无纪年)本,其中五本有图录可见。

1.祝允明27岁临王羲之《黄庭经》(图2),书于成化二十二年(1486)六月十七日,卷宽26cm,长90cm,今藏于日本重山县四日市澄怀堂美术馆。14款云:“成化丙午六月十七日,枝山祝允明临。”祝允明51岁时曾跋27岁临《黄庭经》,跋于正德五年(1510)九月望日,跋云:“正德庚午九月望日,允明重题。”15其自谓:“允明少好学书,于书无所不学。至此,不觉羞涩尽露,米老所谓神气虽清,体骨疲甚矣。”16祝氏中晚年时期仍然对青年时期的临作作跋,可见对此件临作的满意程度。虽然文字中透露羞涩尽露,但是依然透露出祝允明对自己书作的强烈自信,或有专以临写《黄庭经》名世的意旨。

2.祝允明41岁临王羲之《黄庭经》(图3),弘治十三年(1500)正月二十七日所作,纸本,卷宽23cm,长482.4cm,今藏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款云:“弘治庚申春正月二十七日,长洲祝允明书。”17

3.祝允明51岁临王羲之《黄庭经》(图4),书于正德五年(1510)八月二日,纸本,册长26.2cm,宽15.4cm,钤印“枝指生、枝山、祝希喆”,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款云:“正德庚午八月二日,雨窗孤坐,戏临一过,枝山祝允明。”18在此作临写后的一个月,祝允明又对27岁时所临《黄庭经》作跋,因而说他每个时期都有对《黄庭经》的临本并不为过。

4.祝允明61岁临王羲之《黄庭经》,书于正德十五年(1520)春月,册页,磁青笺本泥金。款云:“正德庚辰春月,余暇坐小斋,展阅右军《黄庭》,遂研金对临。愧不能仿佛羲之万一耳。枝山祝允明谨识。”19前有仇英磁青笺本着色画老子像、泥金隶书,元宗御赞款云:“弟子仇英并写。”后有王世贞跋一,胡若愚跋二,计十一幅次等。

5.祝允明66岁与仇英合作,临元赵孟 《老子像并书黄庭经》,嘉靖四年(1525)三月所作,绢轴,长几六尺。款云:“嘉靖四年春三月,暇坐小斋,王元度持赵文敏写老子聃、书《黄庭》过予。展阅大快心神。延实父临摹,余对补书。愧不能仿佛松雪,得右军之笔意也。”20此作与仇英合作,仇实父画老子像,祝枝山补书《黄庭经》。上层及中幅空缺处,则祝书《黄庭玉景经》。此作虽为临赵孟 《黄庭经》的作品,然祝氏仍心念“右军笔意”,难怪后人如此感叹:“小楷端严,其直如弦,不同平日笔,亦不辨为王为赵也。”21

图3 41岁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

图4 51岁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

图5 67岁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

6.祝允明67岁临王羲之《黄庭经》(图5),嘉靖五年(1526)十月书,为昆山魏希明所作。印鉴有:“允明、祝希哲、祝希喆、枝山祝氏、枝指生。”款云:“昆山魏诚甫远谒,乞书《黄庭》。此非抱病老人所办也。诚甫意极恳,且欲坐守急回,遂以六十七岁久病初闲,却药执笔,半日间了千三百言余,可谓老人多儿态矣。自亦不堪属目,以徇爱情而已。览者若以作字视之,尚大笑,况谓临帖乎?丙戌十月,枝山老樵祝允明记。”22册后有张凤翼、王穉登、董其昌、陈继儒、王虚舟、王述庵、曹秋舫、张廷济等明清书家题咏。按:诚甫即魏希明(1502—1540),苏州(昆山)人。23“诚甫为人,少而精悍,有所为,发于其心,不可挠。”“诚甫生平无子弟之好,独购书数千卷,及古书法名画,苟欲得之,辄费不赀。其乐善慕义,常忻忻焉。以故郡中名士,多喜与诚甫交。每之郡,丛之游者,率文学儒雅之流也。去其家数里,地名高墟,诚甫乐其幽胜,筑别业焉。枝山祝允明作《高墟赋》,以著其志。”24古稀之年的祝允明虽在病中,魏希明远赴乞书却不忍推辞,曲从作书。作为收藏巨富的魏希明怎会不知祝氏草书的才情,而偏偏选择了临写《黄庭经》,可见祝氏临写《黄庭经》在吴中地区早已声名远播,备受推崇。

7.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无纪年本(图6),纸本,卷宽21.3cm,长73.2cm,钤印“允明”,今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款云:“长洲祝允明临。”25后有寒木居士吕自咸跋云:“玉京君藏此卷,足欣赏,似笔右军,堪抗行。”随后有高世泰所跋,26跋云:“枝山负气磊落,植骨嶙峋,辞赋千言立就。其笔力遒劲,多出奇,于大草若非方丈之幅不足以供波撇,故其楷书最为难得,楷而至于豆许,又为朱丝阑以限之,则不啻贮舞凤,以金笼羁天马,以锦靮矣,然其规抚者《黄庭》也。《黄庭》怡泽虚无,笔含元化,无纤微露寸张气之处,比于静默先宗降伏神鬼。虽髯戟看飞,不能不俯首绳束兹卷也。其枝山折节入道之时乎?”卷尾还有昆山归庄跋云:“此卷小楷临《黄庭》,秀润圆美,不拘拘于形模,而时得其神韵,信可宝也。”27此临本是诸多临本中唯一带有横竖界格的。祝氏惯用有列无行的章法,界格虽起到规范字形大小的作用,但界定了笔画位置的范围,临写起来不免有拘谨之嫌。大抵正是因为横竖界格的规范形成整饬的效果,此卷被收入历代法书之《经训堂法书》第十卷,又将原帖中韩世泰所跋一并录入其中(图7)。这册《经训堂法书》共12册,由清代毕沅撰集,钱泳、孔千秋刻。按:毕沅(1730—1797),镇洋(今江苏太仓)人。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毕沅为了铭记母亲和皇上的恩赐,特将室名作“经训堂”,并将自己的诗文集以《经训堂集》命名。

三、各临本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笔者整理《祝允明小楷作品年表》,发现祝氏大量的小楷作品是没有乌丝栏界格的,而图录中可见的《黄庭经》临本皆有界格,可见祝氏对王书的态度是何其恭敬和不苟。在多本临作的款识中发现一些字眼,如“不觉羞涩尽露”“愧不能仿佛松雪,得右军之笔意也”“愧不能仿佛万一”等,流露了祝氏对王书敬畏的临写心态,生怕有着一丝一毫的出入。对于祝氏而言,无论临作呈现出来的面貌是否与原帖相似,而临摹要忠于原帖来汲取养分的目的是不变的。也因如此,祝氏严格按照帖中所临,虽然有的本子已将帖中脱字排入行中,但是整体章法气息与王帖相近,皆能得其神韵,哪怕是临赵书《黄庭经》亦能表现出王书的笔意。

从存世的临摹作品来看,祝允明早岁所临诸家法帖的态度是忠于原帖的。27岁临《黄庭经》与原帖相比,关于原帖中脱字处有补漏的文字,如“后有命”后补脱字“门”,“灵根坚”后补脱字“固”等,皆忠于原有的章法来临写,体现出祝氏对古帖中“矩”的理解。祝允明41岁临《黄庭经》已将脱字排入行中,并非如21岁时所临《黄庭经》一样亦步亦趋地追求形似,而是掺杂着自己的喜好去临写,加强了笔画的厚度与粗细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临摹的方式与追求的意味也在发生着变化。其中51岁临本款识中虽流露“戏临一过”的临写心态,然而此临本却是最为精细的一本,笔画劲健挺拔,一丝不苟,比其他临本更为齐截,所临文字与风格大致与宋星凤楼本《黄庭经》(图8)相符。“戏临”与此前临本“愧不能仿佛万一”形成极大的反差,也正展现祝氏此时追求“不工”的心态,而此作正达到“不工之工,工之极也”之境。此临本有出现笔误的情况,《黄庭经》原文句“养子玉树杖可扶,至道不烦不旁迕”, 第十列“杖可扶”误写为“人可杖”,而祝氏27岁所临本竟是准确无误的,大抵是因为所临前后版本已然不同。而无纪年本(被刻入《经训堂法帖》)中的第十三列竟空着六个格子没有临写,可见所临法帖中这段文字早已风化。28

祝允明兼善各体,熔诸家书风于一炉,展现了他从古人身上遗貌取神的能力,达到“不似而似”之境。晚年的祝允明当是放笔自如,多不拘于形态点画之似,而得其神韵尤多。董其昌(1555—1636)跋祝氏67岁临本:“祝京兆兼运以褚河南《阴符经》正行本,笔意无绳削俗笔,故自佳绝。”张廷济(1768—1848)亦跋云:“作书须传出书中之神,神恶乎在?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右军所以清真也。枝指生此迹,虽非规仿山阴,然已得恬怿虚无意。”29临摹的相似性比较,早中晚期已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从实临到意临,更或是兼有己意的背临方式。

文嘉将自己父亲文徵明与祝允明所临摹的《黄庭经》作一对比,跋云:“与其父文徵明刻于停云馆所临摹之《黄庭经》相比,其用笔以骨为胜,是‘似而似’,祝之临本则以肉为胜,是‘不似而似’。”文徵明临摹注重对结构、法度的掌控,讲究点化的经营与安排,且能够细致入微,达到精致与刻画的程度,因此“似而似”;而祝允明在用笔上加重了笔画原有的厚度,显得充实而饱满,以肉胜之。与原帖相较虽带有个人意趣,但是更加注重神采与意趣的捕捉,故“不似而似”。正如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所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真精神流露处,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者也。”30

图6 祝允明临《黄庭经》 无纪年本

图7 祝允明临王羲之《黄庭经》 《经训堂法帖》本

图8 王羲之《黄庭经》 宋星凤楼本

通过对比,从款识、形式及临习的频率等方面,可以看出祝允明对王羲之《黄庭经》的喜爱远远超于其他,所表现出敬古与崇古的态度亦是让人肃然起敬,此种行径足以是对“锺王为祖宗本貌”的临帖观作最好的诠释。而从章法、所临法帖拓本、临写状态及心境、临写模式等方面表现出不同时期每个临本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一个书家一生中临古模式的递进与演变。

文彭(1498—1573)跋《祝书东坡记游卷》云:“我朝善书者不可胜数,而人各一家,家各一意,惟祝京兆为集众长。”31祝氏能够融合诸家,表现出极为多变的小楷书风,但是纵观其一生的小楷书作,仍以锺王为书风的主貌。32临写王羲之《黄庭经》伴随着祝允明一生,乃至去世前仍临池不辍,其情坚深,其志不渝,令人感佩。王宠认为:“晋人之传,自唐而变,至宋而又变,至元而亡微。先生安然起而振之哉。”对于祝氏得晋人之传,不只是王宠一人发声,明彭年跋《祝希哲小楷岳阳楼记》:“笔笔得晋人意,当为明代书家之冠。”33翁方纲《跋祝小楷书〈前后出师表〉》云:“祝京兆以小楷为上乘,有明一代,小楷书能具晋法者,自南官先生(宋克)开其先,惟枝指生得其正脉了。”34

无论祝氏有无以临《黄庭经》名世的心理愿望,而世人争相乞临的行径雄辩地说明祝氏临《黄庭经》乃是后人看中的“书家绝技”,已然著称于世。中国书法史上一位书家专以某帖名世并不在少数,如金农于《华山碑》、康有为于《石门铭》、吴昌硕于《石鼓文》等,而书者频繁地加深与某帖关系时,可视为一种现象的临帖。

注释:

1何传馨《祝允明及其书法艺术》,《故宫学术季刊》第十卷第一期,13页。

2傅申《海外书迹研究》中提及:“师法锺繇、王羲之(主要是《黄庭经》),具有魏晋风韵的小楷,这种字体字形肥短弯曲,间架较宽。”傅申《海外书迹研究》,202页,故宫出版社,2013年。

3邹显吉跋《殷君简亭记》,广东省博物馆藏。

4祖父祝颢(1405—1483)、外祖父徐有贞(1407—1472)及岳父李应祯(1431—1493),“俱令习晋唐法书,而宋元时帖殊不令学也”。肖燕翼《中国法书全集》13卷,48页,文物出版社。

5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十一,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274页。

6何炎泉《毫端万象——祝允明书法特展》,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130页。

7明·祝允明《怀星堂集》卷二十四,512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8《兰千山馆书画·书迹》(二玄社,1978年),见戴立强《祝允明年谱》增补,《书法研究》,78页,2005年。

9明·文徵明著,周道振辑《文徵明集·补辑》卷二十四,137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10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三,654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11董其昌认为:“《黄庭经》稍近锺体,与《乐毅论》《东方朔画赞》小异,宋时所刻,是吴通微摹本,又经王著临手,已非右军本色。”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三,654页,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

12明·张丑《清河书画舫》卷十二,60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13同12。

14〔日〕山本悌二郎《澄怀堂书画目录》卷三,见该馆《明朝书画——1996年春季展》说明书。戴立强《祝允明年谱》增补,78页。

15〔日〕山本悌二郎《澄怀堂书画目录》卷三,陈麦青《祝允明年谱》,10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6陈麦青《祝允明年谱》,104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17清·陆心源《穰梨馆过眼录》卷十九《仇十周、祝允明、王雅宜、文衡山、陆五湖、蔡九逵、彭隆池七家书画卷》其二或傅申等编《欧美收藏中国古代法书名迹集·明清篇》。葛鸿桢《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333页,荣宝斋出版社,1998年。或见陈麦青《祝允明年谱》,7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18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五,《毫端万象——祝允明书法特展》,230页,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此条《墨缘汇观》亦有载,清·安岐著;郑炳纯等审定校点《墨缘汇观》,141页,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

19《石渠宝笈》初编(秘殿珠林)卷一五,戴立强《祝允明年谱》增补,《书法研究》,111页,2005年。

20清·韩泰华《玉雨堂书画录》卷三,见陈麦青《祝允明年谱》,16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21同20。

22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卷二十五,《祝允明年谱》,170页,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明·归有光《震川集》卷二十五《魏诚甫行状》中云:“诚甫卒于嘉靖十九年十二月乙酉,年三十九。”

24明·归有光《震川集》卷二十五《魏诚甫行状》,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毫端万象——祝允明书法特展》,102页,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

26高世泰,字汇旃,江苏无锡人,东林党首领高攀龙之子。崇祯十年(1637)进土,入清官至湖广提学愈事。晚年重建东林书院燕居庙等屋,讲学其中。善楷书,得王羲之黄庭法。

27《毫端万象——祝允明书法特展》,103页,台北“故宫博物院”,2013年。

28按理祝允明一生不停歇地临写王羲之《黄庭经》,身边极大可能藏有《黄庭经》的法帖,而前后所临法帖的确不是同一个版本,这一情况有待进一步考证。

29中国嘉德2009年春拍卖会。

30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一《评法书》,13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31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卷二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关于祝允明小楷书风多变的问题,可参见笔者《祝允明多变的小楷书风》一文,发表于《中国书法·书学》2018年第十期。33清·沈树镛《郑斋金石题跋记》,74页,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年。

34清·翁方纲《复初斋集》,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

猜你喜欢

小楷王羲之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王羲之送字
李 明
大书法家王羲之
小小书法家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洪亮主编《历代名家校楷系列》16本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