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京的厚度(外一篇)

2020-12-06郭绍龙

壹读 2020年6期
关键词:瓮城明城墙城砖

◆郭绍龙

“城门城门有多高,三十六丈高,骑花马,带把刀,走进城门瞧一瞧。”这首南京童谣,说的就是环绕南京城的明城墙。屹立在这座大都市里的城墙,早已不是冷兵器时代抵挡战火的墙,而是多少游人探寻的一道非同寻常的风景。它用沉稳的臂弯圈着城市人沉沉的睡梦,不去触摸它,不会注意到那发黄的青苔经历了多少风雨的冲刷,泛出旧时光的暗黄色以及记忆的厚度。城走国,墙走方,历代中国的城墙都呈“国”字状,这个传统却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这里走成了“自由化”。有道是“得山川之利,空江湖之势”,南京明城墙一举摈弃了方正规矩的古代城墙型制,而大胆地利用丘岗筑城墙,利用江湖为城河,形成了一座极具创新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城墙精品。

在我对城墙的认知中,对城墙的最简捷描绘应该是线条,一根长长的线圈起了一座城市。时光荏苒,战乱频发,让南京这座城市的“线圈”成了一个个线段,当我站在城墙上,把这些线段做意念上的连缀时,我才发现这座城墙已经残缺不全,丢失了很多。但就是这样,南京的明城墙,虽然残破剥落、千疮百孔,却终究奇迹般地留下了一个大体,成为一座我国保存得最长、最大的古代城池。如果把南京的明城墙比作一本书,这本书已经缺页少章了,那些丢失的情节,我只能在书籍和史料中作哥德巴赫式的猜想了。

在城墙根下行走,人的身影就显得非常渺小,但是,人,又是明城墙的创造者,在人们感叹明城墙的伟岸时,是在称赞人的了不起,这种称赞的指向有些模糊。朱元璋打下天下,筑城墙是为了自己稳坐江山,比他早二千年的秦始皇修长城,何尝不是为了抵御外敌的入侵。历史创造者们留下的,都是那些精英的痕迹,人们记住了秦始皇,却记不住一位城工的名字。记住了朱元璋建造了南京的城墙,但他连一块砖也不曾砌过,历史写下的却是朱元璋的名字。背负着一面老城墙,贴着自己脊背的,永远是那段带血的文字。在时间的长河里,浪淘尽,千古风流都已逝去,唯有那些无言的城墙砖,还在那里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一抹夕阳映照着古城墙,这方原本寂寞的天地,将被无边的寂寞所笼罩。不说也罢,城墙、城砖不会说话,却实实在在记录着历史,每块砖都是历史的见证。

南京明城墙全长33 公里,历时21 年建成,在当时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比著名的巴黎古城墙还多4 公里,保存至今比较完整的有20 多公里。这座世界上最长的古代城墙还有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它的平面形状十分奇特,有人说,南京城墙随着地形曲折合围而成,西北窄,东南宽,呈宫扇形。民间则说南京的城墙是宝葫芦形状,各种说法不一,史料也没有明确记载。中国古代都城自汉唐以来,都是方方正正的,唯独朱元璋建造的都城极其不规则。南京的城墙到底依据什么而建的,为什么没用传统的形制,是因为地形地貌的影响,还是蕴含了某种特殊的意义?

根据元末明初道教盛行的情况来看,这可能与道家的“风水理论”有关,如果从东南角的通济门至西北角的钟阜门与凤仪门之间划一条轴线,将京城一分为二,那么南北两段城墙就各自呈现斗型,分别为南斗和北斗,南面从凤仪门到聚宝门的6 座城门为“南斗六星”,北面从通济门到钟阜门的7 座城门为“北斗七星”。南京城的布局,南斗的“斗勺”内是居民区和市区,北斗的“斗勺”内设置为皇宫区,显示着皇家的至高无上,这样也解释了朱元璋为什么把他的皇宫建在南京城的东南角上,而不是城市中央,这可能是根据星象而定的,为了体现出他的“皇权神授”的统治地位。

这座城墙不仅形制奇特,而且坚固无比,有“高坚甲于海内”的美誉。

明城墙的外围,还有一圈城墙,称为外郭。南京民谣中有“里十三,外十八”之说,就是说京城有13 座城门,外郭还有18 座城门。

已经有了坚固的城墙,朱元璋为什么还要建外郭呢?传说朱元璋造好应天府城之后,带着他的儿子和亲信大臣登上钟山,俯瞰规制奇特的南京城池和周边形势,几乎所有随从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唯独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却说,钟山架大炮,炮炮击中紫禁城。意思是说,南京的城池,距离钟山太近,不利于防御,朱棣的这句话,一语道中了南京城墙设计的致命缺陷,那就是南京周围山峦起伏,东面钟山,南面雨花台,北面幕府山,这些制高点严重威胁着城池的安全。一旦有敌入侵,占领这几个制高点,南京城就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听闻此言后大惊失色,他心想:这小家伙的见地不得了,不但这帮文武大臣不如,连我老皇也抵不过他啦!老皇帝感觉到了来自朱棣的压力,一个恶毒的计划正在酝酿。他回身从小太监捧的食盒里,拣了一只又大又红的蜜橘,亲手剥皮撕筋,笑嘻嘻地赐给儿子吃。

小朱棣吃了橘子,高高兴兴地回宫,母亲贡妃问他看城的事,朱棣一五一十地说了,贡妃一听,吓得魂不守舍,说:“棣儿,不好,父皇赐你橘子,是要剥你的皮,抽你的筋,赐你死呀!你快逃命去吧!”

朱棣不信,贡妃只好把前因后果都说给他听,朱棣也吓慌了,跪在亲娘面前直哭。贡妃赶快要了一顶轿子,谎说要去城西清冷寺烧香。母子俩匆忙来到三山门西水关一带,贡妃打发轿夫远远等着,对儿子说:“你从这涵洞爬出城,就是江边,你往江北逃吧!”

第二天大早,朱元璋派人来捉朱棣,扑了个空,气得火冒三丈,把贡妃打入牢房,这牢房就在朝天宫和三山门之间,门窗都是铁打的,还派重兵把守。

朱元璋听说朱棣逃到北京,他为了买个安心,干脆封朱棣为燕王,终身留在北京不许回来。

当然,这只是个民间传说,不过朱元璋肯定意识到了这一点,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他下令在京城外建造更大规模的外郭,包括钟山在内的南京周边一些制高点,全部囊括在外郭内,这样就形成了城郭之中既有密集的居民区,又有高山、湖泊、河流及农田的格局。

关于南京城墙的建造过程,史料记载并不多。它的规划、用材、砌筑,都没有留下任何技术报告。

今天的人们,对朱元璋建造南京城墙的实际过程,几乎一无所知,只能通过历史上的一些蛛丝马迹作一些考察。许多问题仍然是待解之谜,其中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就是用糯米汁筑墙的故事。相传,朱元璋在石灰中加入糯米汁作为城墙砖的粘合材料,才使得明代的城墙无比坚固。对于这种传说,正史不载,野史无记,不仅成了代代相传的口碑,而且一些学者也持认同态度。有人试图运用现代手段,进行光谱分析,也难以进行判断。糯米有粘性,据说南宋时期的城门就曾经用石灰浆加糯米粥进行砌筑。南京城墙的建造,是否也采用了糯米汁,这种说法也不是没有根据的。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1366 年朱元璋下令大规模兴建南京城墙,同年,他又颁布了辖区内当年禁种糯米的禁令。目的是堵塞造酒之源,在禁种令颁布的时候,全国尚未统一,对后来占领地以及各地造酒库存的糯米,朱元璋是如何处置的,到底是造城用了,还是给人吃了,我们不得而知。也许,用糯米筑墙的传说,就是由此而来。

在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内,有一件珍贵的藏品,是一根生长在城墙缝里的扭曲的树根。是拆城墙时被发现的,它的几个侧面都印上了城砖上的字,其中一面清晰地看到窑工的名字:“金四”。这是一件大自然的杰作,不知多少年前,一只鸟在城墙上留下的粪便里,有一颗没消化的树种,这颗树种开始发芽,把根扎在城墙缝里,艰难地生长,没有营养,没有水分,甚至没有生存的空间,只在漫长的岁月里把苦难的往事烙印在自己的身上。或许,它正是想用自己身上的印记,去见证那段历史。据统计,南京城墙的砖文,是我国最大的砖文群之一,砖文的字数繁简不一,少则两个字,多则三五十字,记载了墙砖的铸造地点、时间以及造砖人的姓名,有了这些砖文,就确保了墙砖的烧造质量。

从制造地的统计上来看,这些城砖来自33 个府、12 个州和150 个县,可见当时工程之浩大,朝廷要求从政府官员到造砖工匠,都必须在城砖上留下姓名,以便验收。城砖90%以上有铭文,从府、县级官吏到乡村级的甲首再到窑匠和造砖人的姓名都烧在砖上,最多达11 级。不合格的城砖追究造砖人的责任,一次不合格的,要退回重做,再不合格就要被杀头。这种“责任制”虽然严酷,却保证了城墙建造的高质量。

令人惊奇的是,在明城墙的城砖上,还发现了当时明代字典上查不到的简化字,如“刘”、“邓”等,这为研究汉字的简化和异化过程提供了重要线索。除此之外,在鸡鸣寺以北的城墙中,发现了一些刻有“洪武元年”字样的城砖。在古代,人们对前朝的年号和皇帝的姓名是避讳的,明代之前是元朝,理应避讳“元”字。朱元璋的名字中也有一个“元”字,更加需要避讳。因此,明洪武时期将“洪武元年”中的“元”字用“原”或“宣”代替。这些“洪武元年”字样的城砖,它们如何能够保留下来呢?这种情况确实很奇怪,人们有多种猜测。有人说可能是百姓对朱元璋不满,所以故意冒犯龙颜。也有可能是造砖人不懂规矩,不小心触犯了朝廷的忌讳。但这是不可能的,朝廷如果出台了避讳政策后,一旦出现了这样的字词,会有专门人员去涂抹掉,并追究责任。最有可能的是,因为当时刚刚改朝换代,还没有确定“元”字的替代字,所以才出现了这样的砖文。当然这些说法都是史学猜测。这些刻满了文字的城砖,书写着南京城墙的历史,经历600 年风风雨雨保留至今,它不仅仅为城墙增加了额外的文化价值,也平添了别样的美。

古代城墙的主要作用是防御。当然,防水系统也作为重中之重。明城墙的防、排水系统科学实用,功能包括城垣自身防、排水和对城区的防、排水两部分。城墙填层上部,采用桐油、石灰、黄土拌合的灰浆封顶夯实,厚约1-2 米,在其上面和沿墙体两侧直至墙根用灰浆砌筑5-10 余层城砖,还设置了毛竹做的排水管,同时在墙体上预留了排水缝隙;墙体顶面设置了排水槽,这样一来,不管雨多大,雨水都能及时排出。

2016 年7 月1 日,南京遭遇强降雨天气,南京明城墙的排水系统,不仅经受住暴雨的考验,而且令现代建筑师们汗颜。瓢泼大雨渗入历史悠久的明城墙墙体内,经由其排水系统喷吐而出,形成了独特的“龙吐水”景观,且不会损坏城墙结构。一股股清澈的水柱从错落有致的墙眼中喷出,形成一道道晶莹的弧形,异常美丽,吸引了众多摄影家前往拍摄。一名的士司机干脆将车停在城墙下,让飞泻的龙吐水来洗车,可谓物尽其用。

城墙13 座城门的守卫也非常严格,城门早晨开启,晚上关闭,从不例外。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得知一个叫唐之淳的人颇有文采,于是连夜召其进京,唐之淳一行紧赶慢赶,到了中华门外,城门已经关闭了,守门人对他们说:“有旨,令发布裹从屋上递人。”城门一旦关闭,即使是皇上召见,也不能开启,只能将人用布裹住,吊进城去,这也算当时的一个奇观了。

在明城墙上远眺,最显眼的是鸡鸣寺和玄武湖。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一。它始建于西晋永康元年(公元300 年),梁武帝于南朝梁大道元年(公元527 年)在此兴建同泰寺,始为佛教圣地,名列“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 年),明太祖朱元璋重建寺院并命名“鸡鸣寺”。玄武湖,方圆五里,已有1500 多年历史,六朝为皇家园林,明朝为皇家禁地。如今它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当代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江南三大名湖之一、江南最大的城内公园。春秋两季,水面一片碧绿,粉红色荷花掩映其中,满湖飘溢清香,景色迷人。漫步在明城墙上,举目远眺,鸡鸣寺楼台烟雨,玄武湖烟波浩渺。

给城市加上一道墙,在古代意义重大,特别是抵御外敌,可在今天,城墙变成了一种阻碍,但社会的加速发展已不是用一堵墙所能阻隔的。而我们的内心呢,恐怕不管社会发展到什么地步,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会有一道墙,或者是一座城堡,那是一种向内的力量,是封闭的,不容外人窥视。而我们表露在外的,可能就是墙外面的世界了。

绝世中华门

中华门是南京古城门中最壮观的一道。在巨大的城垣门洞下静观,厚重的拱券和瓮城上空照射的光影层层叠叠,形成了极强的明暗对比和优美的空间韵律,斑驳的石墙上到处可见当年南京保卫战炮火留下的痕迹,镌有“中华门”三个鎏金大字的石牌依旧高悬在南大门的上方,向所有来到它面前的人们无声地宣示那场民族保卫战难以描述的惨烈和悲壮。

城门洞深远,走在门洞里的人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古老的明城墙斑驳了往事,让我忍不住要去触摸一下,一瞬间,一股清凉袭来,仿佛来自大明帝国的问候,以为时光会在这里回过身来,真的让我看到过往。可是,再晃一晃脑袋赶走这种浪漫,才发现自己的手掌放上去,显得太过稚嫩,经不起这沧海桑田。横看竖看,几百年前的城砖各就其位,那凸出或凹进的铭文,诉说着各自的身世,是否会让现代流水线下无穷复制的砖石生出妒羡?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气魄的一个朝代,明代修建的武当山上的金殿、明长城都堪称世界之最。我面前这座中华门,不仅是南京古城墙13 个城门中规模最大的城堡式城门,而且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的古城堡。

中华门原为“聚宝门”,仅仅这个名字都充满了传奇色彩。据说明初建筑南京城聚宝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向朱元璋献计,借用苏州富豪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才顺利建成,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沈万三出资修建了明城墙的三分之一,可谓功劳很大,可皇帝也无信啊,当时借聚宝盆时答应人家五更就还,可借了后不想还,怎么办呢?有大臣建议让更夫只敲四更,从那以后,就再没有五更天了。1931 年因修建中华路,聚宝门被更名为“中华门”,门上的三个字,是蒋中正先生的手书。

朱元璋之所以要在此修建最坚固的城门,是因为这里是军事要塞。南京东有钟山、西有石头山、北有长江天堑,唯有正南面是一片开阔地,中华门成为重点防守的关卡,地势极为险要。

这是一道气势磅礴的城门,城堡南北长129 米,宽118 米,占地16512 平方米。由一座主城门、三道瓮城、两条马道、27 个藏兵洞组成,可藏兵3000 人,高大的内城墙将城堡内三座瓮城相连,形成“目”字型封闭格局。城堡的东西两侧,各有一条登城的马道,是战时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

我走进城堡内,发现这瓮城真是太奇妙了。瓮是一种装东西的容器,口小肚大,城堡就是模仿瓮的功能建造的。当发生战争时,一旦敌军攻破城门,拥入城内,守城的士兵就放下瓮城城门的千斤闸,迅速降落的千斤闸切断敌人退路,将敌军困在瓮城之中,然后藏兵洞中伏兵四出,从马道迅速登上城墙,守兵可以居高四面向下攻击,或万箭齐放,或礌石滚木齐下,令进入瓮城之中的敌人无处逃生,歼敌于封死的瓮城中,恰如“关门打狗”、“瓮中捉鳖”,如果第一道瓮城不慎失守,后面还有第二道、第三道瓮城,终将攻入城门的敌军全部消灭。

城堡中的每道瓮城都是一门一闸。门为双扇铁皮包裹的木质大门,非常的坚固。城门的门洞内设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现在闸虽然不存,但通过门洞两侧的闸槽可以想象到当年千斤闸的规模,门洞两侧从底到顶宽20 厘米的石槽似乎还回响着当年千斤闸降下的哗哗声。我一直想不通,那么沉重的闸用人工是怎么升降的。这时刚好有一个旅游团过来,听导游的讲解才弄明白。原来,每道瓮城上正中都设有绞关车楼,楼内有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利用绞盘车可以轻松地控制闸的升降,可惜的是,现在升降千斤闸的绞盘车与绞关车楼均已毁,在第一道城门的中层,正中间的藏兵洞洞底,还保存着一对千斤闸绞关石柱,从那里可以窥知千斤闸的机关原理。

为了体现城堡最大的功能,城堡的设计几乎无懈可击。对外的第一道城门分上、中、下三层,上层原建有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可惜毁于1937 年侵华日军的炮火,现尚存台基残迹;中层为砖石结构,朝内一排7 个藏兵洞,现在洞内设有茶室,经营旅游纪念品;下层中间为瓮城甬道,两侧各有3 个藏兵洞。二至四道城门为二层结构,上面有木质城楼,下层为砖石结构。

修建中华门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据说前后历时21 年,也不知有多少民工为这座城堡献出了生命。城堡采用1000 多公斤重的大块条石作为城门的基础,大块的城墙砖砌筑,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城砖每块长约40-50 厘米,宽20厘米,厚10 厘米,每块重量约15-20 公斤。条石和城砖的个体之大,也是空前绝后的。

这座当今世界第一大瓮城,不论在军事、历史、文化、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坚固,它的精妙,让我由衷地向那些建设者致敬。1853 年太平天国洪秀全率太平天国起义军和清军的一次次激战、1911年辛亥革命时期江浙联军司令徐绍桢指挥部队与张勋的清军殊死搏斗、最惊心动魄的是抗日战争中的南京保卫战,国民党将领唐生智率领守军84 师顶住了日军30 多次进攻,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谱写了中华民族的正气之歌。经历了那么多战争,城堡还保存完好,显示了这一古建筑的坚不可摧。

站在城堡上,看着静静流淌的秦淮河,河上的长干桥上车水马龙,而瓮城内却很安静,长长的藤蔓遮盖了城墙,似乎要遮住那些血雨腥风的岁月。古老的城堡,已经失去了它抵御外敌的功能,但它的存在,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气魄。

猜你喜欢

瓮城明城墙城砖
小微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
瓮城溯源
长夜
文化走读元旦专场——走近明城墙圆满举行
论明代北京皇城的瓮城结构
砖头也能变粮食
鉴析南京明代古城墙之中华门
北宋东京开封外城的历史演革
我轻轻地抚摸古老的城砖
以轮椅的脚步碾过明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