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在锡剧音乐发展中的重要性
2020-12-06陈丹锋
◎陈丹锋
一、锡剧的起源
锡剧起源于常州武地,诞生于清末民初,真正流入市场是民初时期。起初,锡戏表演形式相对简单,以休闲表演为主。随着锡剧的城市化,锡剧吸收很多其他戏种的经验,在实践中逐渐走向成熟。如今,锡剧已经具有数百年的历史底蕴,流行于江苏以南,发展前景广阔。
二、地域文化在锡剧音乐发展中的意义
(一)锡剧音乐成型以及发展路径
锡剧音乐归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江南地域文化对其有着不容忽视的推动作用。首先,江南临海的地域特点成就了其文化的开放性及包容性,进而影响了锡剧的成型以及发展路径。此外,江南地区的便捷交通为其内外部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锡剧属于强抒情的艺术表达,同时具有明显的江南水乡特征。在锡剧发展过程中,其经历了“滩簧”以及“常锡戏文”两个漫长的时期,其转变过程跟江南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例如:锡剧音乐的起始地之一无锡,西面靠着惠山,南面承接太湖,横贯南北京杭大运河。这个地区交通便利,使无锡的小调能够有机会在大城市当中传播,不再是简单地自娱自乐,转而迈向更为高级的发展路径。
(二)锡剧音乐的语言基础
锡剧音乐的语言基础并非偶然形成,其发展和江南地区独特的地理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普遍来说,语言是信息文化的载体,而方言更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倘若一种方言只是在一个地区使用,那么便同标准语言有所分化,方言的形成以及发展路径和当地的地域文化相关,两者属于互利共生关系,这也是方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明显标志。在国内,方言对于地方戏曲的影响是突出的,同时也是导致其变化的直接因素。正是有了独具特色的方言,才使得戏剧更加丰富,从而展现戏曲的独特魅力。对于锡剧而言,吴方言是基础语言。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吴侬软语”,用四个词总结,即“软”“糯”“甜”“媚”,一句“醉里吴音相媚好”不仅说起来酥软人心,而且不失风韵之势。由此可知,江南语言不但具有艺术美感,还具生活美感。不同时期,江南不同地域,锡剧音乐可以通过不同语言风格来展现江南一带如诗如画、红情绿意的文化美感。
(三)锡戏音乐的唱腔特征
锡剧音乐具有独特的唱腔特点,这是其他剧种无法超越的。这亦是江南地域文化对锡剧音乐的影响之一。江南地区风景秀丽,文化交流广泛。天然优势对江南戏曲艺术造成了重要影响,锡剧音乐也呈现出细腻优美的唱腔。此外,锡剧包含多种演唱类型,不同的类型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不同的歌唱风格,而且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现江南歌剧的委婉之美。例如:姚派音调圆润酥脆,咬字准确清晰,委婉的;沈派主要用轻微的“颤音”来装饰旋律,巧妙地结合了真假声音。实际上,“梅派”在锡剧中具有最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其旋律委婉,圆润,甜美,漂亮而生动。这种独特的江南地域文化形成了戏曲音乐的唱腔特征,其重要性不可比拟。
(四)锡剧音乐的音乐养分方面
对于锡剧来说,它自开始至今一直牢固地扎根于群众赖以生存的土壤。锡剧音乐容纳了江南说唱,民歌,民族器乐等精髓,将各种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展示了江南地区锡剧音乐的丰富多样性。江南文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戏曲音乐提供了天然的音乐滋养,主要包括民歌,弹奏,玄曲,花鼓滩,苏州器乐和戏曲。首先,锡剧音乐吸收了民间歌谣,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了民间歌谣,丰富了歌声的内涵。例如:在江南地区,农民通常会自编一些渔歌或船歌。其次,锡剧音乐吸收了玄剧。在锡剧音乐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它受到了叙事文学和曲艺的深刻影响,其中包括弹词,玄举,春春,道教等。第三,锡剧音乐吸收了花鼓滩泉水,锡剧音乐主要是基于沙滩泉水的坐姿和歌唱,后来在民间不断发展完善。同时,锡剧整合了其他姊妹的艺术风格。第四,锡剧音乐吸收了戏曲的曲调,即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同时具有优美动听的旋律。一般而言,锡剧主要包括春调,内地曲和曲等几种基本曲调,它们的曲调具有上下句的结构。以戏曲的春天音调为例,可以说它是戏曲音乐中最古老的基调,主要包括旧的春风咏叹调,春风慢板咏叹调,反弓老丹乐调,中速紧急板咏叹调和长三段腔咏叹调等。
三、结语
简而言之,锡剧音乐主要基于江南的本地语言和本地音调,持续吸收其他剧种、各种民间音乐的精华,慢慢演变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音乐风格。从锡剧发展现状分析,江南戏曲的剧种千姿百态,向世人传递着丰富多彩的江南文化,在精神生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