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中村不要看城市的脸色

2020-12-06

时代邮刊 2020年22期
关键词:城中村田园城市化

多年以前,我刚到华北这座平原城市的时候,这里遍布城中村。各种庄、营、村,满世界深深浅浅的方言,对于外来者而言,辨识度都不高。

一度,我也曾租住在城中村。

与很多田园歌者的论调不同,住在城中村的日子并无半点田园之乐,也鲜少有城市生活的便利,无非栖身而已。那些村民,已经没有了土地,却还没能融入城市。家人父子之间,依然是姑嫂吵架、父子争斗那一出戏码。有一天,住处的老子喝了酒,谩骂追打儿子,搅得一众房客不得安宁。

后来我搬离了城中村。这时候,才稍微有些观察的物理距离和文化距离。我发现,很多的理解不免隔膜,更多是来自外来人的某种想象,或者干脆就是臆断。

认为城中村“古风尚存”或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都是“一面理”。

田园早已不存。城市人口流动带来的巨大消费需求,是城中村的红利,也是一条绊马索,牵扯着,使得这座城市的低洼带不愿也难以超拔。既然“这样挺好”,何必更张?

我们当然可以由衷地赞美那些精美的老门楼,也会被生长在瓦片间的枯草吸引,甚至愿意在雪夜探访城中村,用心拍出超凡脱俗、寂寞烟花冷的照片,视之为人生格调。或者说,我们也会拿窄巷中坐着的老人入画,并把这些老人误读为“抵御”城市化的象征。

然而,这中间的误解是显然的。城市在飞速发展,生活在混杂中前行,很多事情,过去就过去了,种种往回看的想法再精致,也不过是一种怀旧情绪罢了。片面的怀旧,简单的往回走,看不到前路,更像是一种标本化的恋物。不是城市的,也不是乡村的,更不是城中村的。那种直接拆除,却委婉(伪饰)为改造提质的做法,同样简单了些。这也不是城市化,而是造房子。

城市化的重点在“化”,如何化?让外来的人多一些低成本的落脚地,以便尽快融入城市就是一种功德。就像我多年之前租住在城中村一样,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是“落脚城市”的一个有效渠道。

现在很多地方建起各种假模假样的小镇,却不愿给进城的人留下一些低成本的栖身之地,这样的城市化思路,未免空泛。城市就一定都是中央商务区(CBD)吗?就一定是步行街吗?

农村也好,城市也罢,是居所,也是审美的观照物,但终归都是托庇人的身体和灵魂的空间。大可不必归于一条道,简单化为一个方向,只剩下一个选项。

更丰富一点,更充盈一点,更多样化一点,不好吗?

五条人的歌里有一句“农村已经科学地长出了城市”,而“城市又艺术地长出了农村”。其实已经表达清楚不同场域之间的碰撞与学习,显然难能可贵。唯有城市与乡村的共生、共享、共融,才是生活的真实面目。一个地方能不能真正安放人的心灵,要看是不是有多元的文化生态、多维的生长空间以及多向的发展可能。

城中村向何处去?要不要看城市的脸色?这些都是可以商量的。无论如何,任何单向、单调、单面的明示或暗示,都意味着一种强制,都应该被深深质疑。

猜你喜欢

城中村田园城市化
发达地区城中村改造困境与出路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特色城中村景观设计初探——以建荣村为例
存续与发展:我国城中村治理的路径探讨
田园乐趣多
田园美景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田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