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音乐教育视域下我国二十世纪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探析
2020-12-06陈汐沈阳音乐学院
陈汐 (沈阳音乐学院)
中国的音乐教育分为专业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两大类别,两者在近现代社会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学校音乐教育作为大众教育在发展中逐渐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其研究范围包括了幼稚园、中小学及师范此类一切以学校为单位的非专业音乐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中,音乐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教材决定了音乐教师的授课内容,指引着音乐课堂的授课形式,也影响着学生们的学习效果。教材建设在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初期便已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重视,其进程也随着我国上世纪的社会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一、我国二十世纪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初期发展
二十世纪初,我国的音乐教材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从清政府下旨设立南洋公学附属小学并在学校中开设学校乐歌课起,我国正式开启了国民音乐教育。此时国内乐歌教材快速发展起来,相关教材有《学校唱歌集》、《教育唱歌集》、《初等小学乐歌教科书》等,教材涉及的题材十分丰富,如爱国、反帝、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现状等等。其中,部分教材也涉及普通音乐理论教育和乐器教育。此阶段的音乐教材中的作品大都采用西洋曲调进行中文填词,鲜少有独创作品。到了二十年代,国内外的作曲人才纷纷致力于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教材,此时,学校教材内容收录大都是中国音乐作品,如傅彦长与何明斋的《新学制音乐教科书》。除此之外,各种音乐理论教材也陆续出版,如萧友梅的《新学制初级中学乐理教科书》、刘质平的《中等音乐理论教科书》。可以看出,在上世纪初我国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进入起步阶段,虽有一定的学术成果,但教材建设没有得到国家统一的管理。当时,教材内容浅显单一,不同地方授课内容差距大,音乐教材的教学范围主要是音乐理论及声乐作品。
二、我国二十世纪中小学音乐教材的蓬勃发展
(一)建国前的音乐教材发展
三十年代初,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我国中小学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标准,这标志着我国的音乐教育已经步入体系化阶段,对教材的管理也步入正轨。此时我国的中小学教材还是继续侧重学生的唱歌教学,但是与之前的学校音乐课本比,此时的音乐教材更为关注人的发展,注重人格的培养与爱国主义的培养,对教学进行了学龄和难易程度的区分,把作品按初级小学、高级小学、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四个学段进行划分,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发育特征有区别的教育,有代表性教材有《小学音乐教材初级》《开明音乐教本·乐理篇》《初中模范音乐教科书》等。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小学的音乐课呼应时代步伐,开始教授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相关教材也相继出版,如《北平市小学具体音乐课程》、《小学抗敌音乐集》等,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爱国概念,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随后,1944年出版的《小学音乐教材》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序中提及本教材意用音乐启蒙儿童、陶冶其心灵、德性,修养其身心,健全优秀国民,这与之前相比就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内容上,《小学音乐教材》中增设了表演教学、锣鼓教学部分,两个新的内容均经过细致的编排,较为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1946年出版的《中学音乐教材》的编辑原则则更为系统专业,教材内容中涉及到乐理、和声、曲式、对位等专业知识,收录音乐作品体裁多样,如艺术歌曲、合唱曲、交响曲、歌剧等。编者对教材收录歌曲的布局、教学模块、作品文学性等诸多要素都有严格的要求。同时期1945年出版的《乐丛》除了收录声乐作品还介绍了国内外知名音乐家、音乐历史。可见,我国四十年代的音乐教材收录内容已经越来越丰富,且符合学生发育规律,十分合理。但是当时由于师资匮乏、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这些音乐教材没有在全国很好的普及,且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较复杂,学生反馈效果也并不理想。因此,当时的教材虽然自身具有先进性但传播方式、实施力度有待改善。
(二)建国后的音乐教材发展
1.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65)
建国初期,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跨上崭新的起点。教育部出台了一些新的政策,要求中小学音乐教材由各地教育部门结合当地情况进行编写。因此,当时中小学音乐课教材呈现出版本众多、内容多样的情况。如1955年出版的《小学音乐试用教材》《初中音乐试用教材钢琴伴奏谱》等。随着1956年教育部新大纲的出台,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始使用北京市专家和教师编写的统一的音乐教材,如《初级中学音乐教材》(1-6册)《小学歌曲集》(共六册)等。教材的内容的进步与版本的统一都标志着我国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飞速进步。
2.“文革”时期(1966-1976)
到了文化大革命兴起的初期,各地的小学、初中纷纷取消课堂教学。此时,中学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长征串联队”“步行串联队”等团体活动通过唱毛主席语录歌、毛主席诗词歌、歌颂领袖的歌曲向民众宣传文化大革命思想。1967年,中共中央要求各地中小学继续授课,并要求小学把演唱革命歌曲当成必修课,中学生们则需学习革命样板戏。此时的音乐课已变成了革命文艺课,各地纷纷编写呼应文化大革命的音乐教材,其教材内容设置大致分为革命歌曲和毛主席语录两大部分,因此,此时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处于停滞状态。
3.20世纪社会主义新时期(1976-1999)
“文革”结束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回归初始轨道。1979年与1982年,教育部先后召开多次会议讨论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音乐教材的编写。随后他们于1980年出版十年制的中小学音乐课试用课本,其中初中2册,小学10册。1981年后,国家取消教材统编,改为“一纲多本”方针要求各省根据地方具体情况自行编写试用教材。这个时期,各地都成立了专业的教材编写小组出版地方教材。出版的教材有《中学课本·音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东省中学音乐课本》等。
九十年代后,我国的教材建设进一步飞速发展。1986年,《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音乐课本》《九年义务初级中学音乐课本》两版书被人民音乐出版社大范围修订。新版音乐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同时也注重了音乐知识之间的联结以及学生思维的连贯性。而后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又根据大纲要求出版《全日制小学音乐试用课本》《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试用课本》及相关录影带。此时,人音版教材和人教版教材两套音乐课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试用,而修订后的教材在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上都有了重大突破。各地根据1992年修订的新大纲要求纷纷编写教材。地方教材建设在“一纲多本”的政策也发展到一定程度,各地教材小组都巧妙地把地方特色融入到教材编写中。如黑龙江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音乐》(共12册)就把黑龙江的多民族音乐融入教材编写中。内蒙古地区的《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音乐课本》用民族语言对教材进行编写,解决了蒙古族学生语言的问题。泉州市则是编写了《南音教材》对当地南音文化进行了发扬与传播。与此同时,我国多本高中音乐教材也在1992年后相继面世,如《音乐欣赏高中选修课本》《普通高中音乐教科书》《音乐欣赏(普通高中音乐欣赏必修课本)》等等。
至此,我国二十世纪中小学的音乐教材建设已经从单一独立的乐歌课发展成较为科学化、体系化的音乐课。
三、我国二十世纪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方向分析
我国二十世纪普通中小学音乐教材发展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一)课程内容多元化发展
我国学校音乐教育的教材内容最初从单一依曲填词的学堂乐歌发展到唱歌和乐理两项内容,后加入演奏、欣赏部分。教材设置内容的演变循序渐进,从最初单一孤立的唱发展到如今唱、弹、跳、欣赏、创编几部分教学内容,无疑在发展过程中增加了其课程内容的多元化。此时音乐教育教材中,音乐已经不只是单一的知识技能了,它已经变成通过学习音乐知识提升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学习途径。
(二)课程内容人性化发展
最开始的中小学音乐教材是中小学通用的,而后我国逐渐把小学和中学教授内容和形式区别化,后又把小学分为初、高两个阶段,初中也同样分为初、高两个阶段;后来,我国音乐专业不断发展,教育大纲不断变化致使音乐教材又将小学从分成两类改为分成低、中、高三类,可以看出学校对教学对象的分类越来越细化,且每个时期学校教授的内容都是结合学生身心发育特点的,便于学生的头脑与肢体更好的发育,人性化发展趋势更加突出。
(三)课程内容综合化发展
我国的音乐教育教材最初只注重传授学生唱歌技能,随后发展到教授学生唱歌及相关音乐知识。建国初期我国的中小学加入美育,把音乐教育从技能教育提升到学生的精神层面,同时积极学习俄罗斯学校教育体系,使音乐课程内容多样化。上世纪末,我国的音乐教材吸收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已经把注重知识技能转变成培养人的能力,各个课程形式都是辅助人形成能力的媒介,一个作品需要运用欣赏、体验、演唱、创编等多个形式去更好的学习,从而提升能力。现阶段教材中的课程的内容都是越来越趋向于融合,忽略掌握知识本身,通过这种联结性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结 语
我国上世纪中小学音乐教材的发展经历了初探期、高速发展时期、停滞期和复苏期四个重要历史时期,每个时期的音乐教材内容都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我国学校音乐教材从20世纪初产生,30世纪起步入正轨,而后有关部门不断丰富教材内容和教学形式,从偏重演唱教学转变为偏重创新思维培养,现在的音乐教材偏重以人为核心的教育方式,与历史相比已经经历了质的跨越。未来,相信音乐学科在培养人综合素质上会继续不断突破,我国的音乐教材也会在未来经历众多改革,不断挑战多重机遇,寻求更科学、更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