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研究
2020-12-06王红信阳学院
王红 (信阳学院)
一、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形成与产生的历史背景
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硝烟弥漫,连年混战,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对中国土地的争夺使得人民生活动荡不安。在此历史阶段,中国经历了民主革命、民族解放战争两次重大的历史变革。1927年,国立音乐院(现上海音乐学院)成立,我国的音乐教育逐渐专业化,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
这时期的音乐创作形式有了新变化,主要以艺术歌曲为主,20世纪20-40年代得到快速发展,一批留学归国的音乐家如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等投身创作,积极探索,借鉴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形式,将中国古诗词与之巧妙结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他们的创作推动了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
二、20世纪20-40年代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20世纪20-40年代是我国艺术歌曲发展的黄金时期,这时期出现了以萧友梅、赵元任、黄自等一批优秀的音乐专业人才。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艺术价值,有些曲目被列入各大音乐院校的声乐教材及音乐会的必选曲目,同时对我国后期艺术歌曲的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高校声乐的教学具有指导性意义。
20年代-40年代艺术歌曲创作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萧友梅、赵元任、青主、黄自、贺绿汀、冼星海、刘雪庵、江文也、陈田鹤、江文也、陈田鹤、聂耳、谭小麟、江定仙、林声翁等。
萧友梅的艺术歌曲代表作品有:《问》、《星空》、《卿云歌》、《雪后》、《南飞之雁语》等;赵元任的艺术歌曲作品有:《教我如何不想他》、《老天爷》、《他》、《也是微云》、《海韵》等;青主的艺术歌曲作品有:《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红满枝》、《赤日炎炎似火烧》等;黄自的艺术歌曲作品有:《思乡》、《花非花》、《春思曲》、《玫瑰三愿》、《点绛唇·赋登楼》等;贺绿汀的艺术歌曲作品有:《嘉陵江上》、《菩萨蛮》、《夜思》、《恋歌》、等;冼星海的艺术歌曲作品有:《忆秦娥》、《夜半歌声》、《黄水谣》、《黄河怨》、《黄河颂》等;刘雪庵的艺术歌曲作品有:《红豆词》、《踏雪寻梅》、《长城谣》等;江文也的艺术歌曲作品有《伤春》、《春夜洛城闻笛》等;陈田鹤的艺术歌曲作品有:《枫桥夜泊》、《春归何处》、《采桑曲》、《山中》等;聂耳的艺术歌曲作品有:《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等;谭小麟的艺术歌曲作品有:《自君之出矣》、《彭浪矶》、《正气歌》等;江定仙的艺术歌曲作品有《岁月悠悠》、《恋吧,少女》等;林声翁的艺术歌曲作品有:《满江红》、《白云故乡》、《春深几许》等。
此外,这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比较有代表性的还有黄永熙的《阳关三叠》,任光的《渔光曲》,张寒晖的《松花江上》,夏之秋的《思乡曲》等等。正是这一大批优秀音乐家的共同努力,推动了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迅猛发展。
三、20世纪20-40年代艺术歌曲的风格特点
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对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它的创作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与我国传统文化相融合,这些作品在结构上短小、精致,内容上含蓄、典雅,极富意蕴,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同时将民族性体现的淋漓尽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形式。
(一)篇幅短小精致,内容含蓄典雅,意蕴深远
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多以古诗词为创作题材,将音乐与诗歌相融合,结构一般较短小,但是内容含蓄、典雅、精致,这一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
例如青主的《大江东去》,黄自的《花非花》、《春思曲》,陈田鹤的《枫桥夜泊》等作品的创作皆是以古诗词为创作题材。其中,青主的《大江东去》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而作,黄自的《花非花》则是选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而作,《春思曲》选自诗人韦翰章的词而作,《枫桥夜泊》是依据唐朝诗人张继的古诗《枫桥夜泊》而作。
这些作品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作品的表现需要真挚、丰富的情感,因此使得作品更加精致、含蓄,意蕴性强。例如黄自的《花非花》,这首作品只有四个乐句,而正是这短短的四句,更体现出曲子的精致。曲子通过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和欲扬还抑的创作技法,更加体现出曲子含蓄的特点,增强了曲子的意蕴性。例如,曲子的最后一个乐句“去似朝云无觅处”,这个乐句的尾音无限延长并结束于主音,这更加体现了曲子所要表达的伤感、落寞的情感,同时留给听众无限遐想的空间。这样的创作手法也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二)时代性特征明显,富于爱国主义情怀
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辅相成,因此,这时期的作品多富于时代性。这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受社会背景的影响,这时期的作品具有时代性特征。
例如,黄自的典型代表作品《玫瑰三愿》,它始创于1932年,那时的中国正值战乱时期,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当时的词作家龙七到国立音专(今上海音乐学院)上课,当他看到校园里满园凋谢的玫瑰花,尽是一片凄凉,就是在此背景下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之后黄自先生将其谱曲。这首曲子要表达的就是处在当时社会背景下人渴望美好生活,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
再如萧友梅的《问》,这首作品创作于1922年,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统治下,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人民生活苦不堪言。作品的词看似简单纯朴,却蕴含着深层次的寓意。从歌词浅层次分析,作品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忧时、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而作品还蕴含着深一层次的意思,作曲家的最终所要表达的意思应是唤醒人们的爱国情怀。这样的作品在此时期还有很多,例如,青主的《大江东去》、聂耳的《铁蹄下的歌曲》等作品,都反映了词曲作家的爱国主义情怀。
(三)民族性特征显著
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创作保留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融入了西方的创作技法,曲子遵循我国民族语言的四声调特点和古诗词抑扬顿挫的特点,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民族性特征显著,更富于韵味。
比如,黄自的代表作品《玫瑰三愿》,“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好教我留住芳华。”从它的歌词可以看出,歌词中每一句的尾字,创作技法遵循的是押“发花辄”。在曲式结构方面,比如曲子中的离调色彩,则是借鉴了西方艺术歌曲的创作技法。再如黄自的另一首代表性作品《花非花》,这是一首单乐段四句体结构的作品,遵循了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在调式上突出民族调式。还有陈田鹤的《采桑曲》青主的《赤日炎炎似火烧》、《越遥歌》、《回乡偶书》等作品,都是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这也充分体现出这一时期作品的民族性特征。此外,还有些作品吸取了民间戏曲、说唱等素材而创作,如赵元任的《老天爷》借鉴了说唱音乐素材,冼星海的《竹枝词》借鉴了京剧曲调。
作曲家的创作将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特色与西方艺术歌曲创作技法相融合,这既保留了我国诗词深刻的内涵,又体现出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性特征。
四、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价值
(一)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热情,提升二度创作能力
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曲式结构一般较简单,结构短小精致,音域适中,旋律比较平稳,歌词相对外国作品要简单,因此,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首先需要了解作品,对作品的深层次内涵加以领悟、揣摩,这既培养了学生独自分析作品的能力,又提升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感悟能力。学生通过自身的演唱实践,进一步发挥对作品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赋予作品新的生命力,歌唱就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这也实现了二度创作,为全方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
(二)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
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歌词多以中国诗词为主,其中古诗词居多,例如,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就是引用的宋代词人李之仪的古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再如陈田鹤的《枫桥夜泊》、黄自的《花非花》、谭小麟的《彭浪矶》等曲子都是选自古典诗词这一创作技法。这类作品共同的特点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注重表现深层次的情感内涵,情感细腻、真挚、含蓄。在对其进行演唱前,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曲式结构、风格特点、所要表达的情感等进行仔细分析,才能更全面的诠释作品。
因此,如果将这类作品广泛地应用到声乐教学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艺术文化修养,也有助于弘扬、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提升学生的演唱技巧
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艺术性较强,情感柔和细腻,注重气息的支持与控制,这就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气息要平稳连贯,声音通畅圆润,不盲目追求音量,引导学生重视曲子中的力度符号所表达的不同情感的变化。
这时期的作品大多情感细腻,含蓄,演唱时不需要过大的音量,尤其是高音弱唱的演唱技巧,需要稳定的气息有力的支撑才能较好的完成作品。例如黄自的代表作品《春思曲》中,曲子的第一乐句“潇潇夜雨滴阶前”一开口的第一个字“潇”,就是典型的高音弱唱的演唱技巧,音高为小字二组的f,力度为p,因此,演唱这样的作品对气息的要求比较高,同时对训练气息有很大的帮助。在声乐教学中,气息的训练尤为重要,只有有了很好的气息支持与控制,才能完美的诠释曲子所要表达的情感。演唱这样的作品对于声乐演唱技巧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价值。
此外,钢琴伴奏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声乐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钢琴伴奏的作用,充分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提升学生的舞台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四)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
孔子说:“诗词具有教化的作用。”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它自古有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古诗词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能够反映中国人的文化传统。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在创作上注重诗词的作用,因此,学生学习演唱这样的作品继承、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发展长河中,我们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在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中得到了诠释。比如,聂耳的代表作《铁蹄下的歌女》表现了弱女子内心愤愤不平的呐喊及她们备受摧残的心灵深处涌现出的爱国情怀,体现了中国人民团结抗敌,奋起救亡的民族精神。在高校的声乐教学中,通过教授引导学生演唱20世纪20-40年代的艺术歌曲,能够使其真正了解作品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及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提供源泉和动力。
结 语
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是长期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我国的音乐创作,对我国的歌唱艺术具有指导性意义。高校是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我们高校的声乐教学中,教授并引导学生演唱这些作品,以此弘扬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同时,社会各界应关注重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世界,让“中国声音”传唱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