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与求新
——浅析斯美塔那交响诗作品中的技术与突破
2020-12-06□韩冰
□韩 冰
交响诗的创作起源于19 世纪中叶,这种创作风格的出现与标题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这种能够体现出作曲家标题性构思的体裁,在19 世纪中叶后被广泛运用在需要表现作曲家标题性思想情感的创作中。斯美塔那的交响诗作品具有他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与民族情感。本文仅以作曲家创作中的交响诗艺术特点与作品结构为论述点,浅析斯美塔那交响诗作品中的变革与突破。
贝德里赫·斯美塔那(Bedrich Smetana,1824.3.2—1884.5.12)一生创作的交响诗作品共有九部,这九部作品贯穿了他的一生。他的交响诗《我的祖国》是富有爱国思想情感的交响诗代表作品。从李斯特交响诗的创作开始,交响诗的创作随着19 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的不断发展改变而改变,作曲家在风格与创作手法上,侧重点与美学观念都在进行不断的改革。
19 世纪,交响诗这种新出现的标题性创作手法进一步发生变化,其更细腻地描绘出作曲家复杂而深刻的思想情感。同时,其在技术手法上也进行了多样化的突破。笔者将交响诗作品的特点和结构作为斯美塔那交响诗创作分析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浅析作曲家的交响诗艺术特点及深刻的情感表达。
一、斯美塔那艺术观念的形成
西方音乐从古典主义时期过渡到重视作曲家自我情感表达的浪漫时期。这种时代与自我的交叠和碰撞,孕育出了斯美塔那独特的艺术观念。他的艺术观念可以分为两方面:(1)考虑其时代背景,可以理解为民族与政治对作曲家的影响;(2)作曲家个人对民族的热情及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两方面促进了斯美塔那艺术观念的形成。
斯美塔那交响诗艺术特色是他对民族与创作无限的热情和深情,他将古老的民族传说与民族风情融入创作中,描绘出了当时人民的内心独白。他的交响诗与其他作曲家的交响诗内容、体裁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将民族精神融入标题音乐,以个人的才华推动了整个捷克民族乐派的发展与进步的特点,使斯美塔那成为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作曲家用来表现民族精神的创作形式与捷克民族独立解放战争的历史环境密不可分,捷克民族乐派是民族解放运动的产物。捷克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多次在文化、音乐、语言、政治、经济方面被外族列强侵略,但爱国主义思想并没有在整个民族间被磨灭。以斯美塔那为音乐代表的民族文化复兴者,将民族情结和世界观与艺术创作结合在一起,逐渐发展成为有爱国情结的作曲家。
二、交响诗作品中曲式结构的特点
斯美塔那的交响诗创作在他所有的创作中是最重要的部分,在交响诗创作过程中曲式结构的特点可以分为几个不同部分。第一部分是贯穿曲式(又称为链式曲式,是序列自我包含的部分,或带有自我重复而组成)的运用。贯穿曲式的使用在19 世纪浪漫派创作的标题音乐中经常被用到。但在交响诗的创作中,斯美塔那成为第一个尝试将贯穿曲式使用在作品内的作曲家。第二部分,斯美塔那将贯穿曲式与赋格段结合加入交响诗的创作中。第三部分,斯美塔那将贯穿曲式与变奏曲相结合加入交响诗的创作中。第四部分,除了以上三种不同的情况,斯美塔那还将三部曲式与五部曲式同交响诗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作曲家自我风格的作品特征。
从斯美塔那交响诗作品的曲式结构上可以了解到,作曲家将自由曲式及自我特征作为主要的结构对交响诗体裁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创作。对该作曲家多部交响诗的综合分析发现,其作品的结构与民族性都值得探究。上文提到作品中对曲式结构的创新,这使作品的结构更复杂,它不仅仅是将段落分成单一的部分。
三、斯美塔那交响诗的艺术特点
在交响诗的创作中,斯美塔那将爱国情结与艺术观念融合在一起,这种创作类型多为19 世纪的民族乐派的创作手法。作曲家将自己的音乐作为反抗压迫的武器,为本民族的音乐和艺术文化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斯美塔那交响诗的创作是综合性艺术标题音乐,作曲家将取材“民族性”与创作“艺术性”结合,体现出作品的文学性、音乐性和现实性特征。
斯美塔那作为捷克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与奠基人,他的交响诗作品深受自己民族的熏陶与影响。在艺术观念的形成过程中,他将热诚的民族情结融入捷克民族音乐的创作中,进一步发展成自己创作中的理想与对祖国美好的愿景。笔者意图将交响诗作品中的艺术特点和作品结构作为斯美塔那九部交响诗创作分析的两个重要的方面,浅析斯美塔那的交响诗艺术特点及深刻的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