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琵琶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提升研究

2020-12-06杨婧浙江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表现力演奏者琵琶

杨婧 (浙江音乐学院)

一、琵琶演奏音乐表现力的内涵

“琵琶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民间古典乐器,属于弹拨类乐器,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1]所谓琵琶演奏音乐表现力,是指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凭借对作品的体验,通过娴熟的演奏技术,借助联想和想象等,将作品的情感、内涵和风格予以全面展示的过程,并给观众带来精神愉悦,获得情感共鸣,是一种综合素质和能力。比如面对一首唐诗或宋词,有感情的朗诵和直白的念出,带给人们的听觉感受是截然不同的。琵琶演奏也是如此,林石城演奏的《十面埋伏》让人们的心弦紧绷,张强演奏的《瀛洲古调》隽永淳朴,清新绮丽。与之相对的是更多演奏者,虽然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问题,也可以熟练演奏曲目,但是一曲听罢,却总给人以索然无味和少些什么的感觉。缺少的这些正是音乐表现力,这种演奏效果不仅没有充分表现出作品的风格,更难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演奏沦为了单纯的技巧展示。所以说,在各类琵琶教学蓬勃发展和多数演奏者都具备了一定演奏能力的今天,应该将音乐表现力的提升作为全新的目标,当诸多演奏者都实现了这个目标后,也就实现了当代琵琶演奏艺术整体的繁荣和发展。

二、当代琵琶演奏音乐表现力的提升路径

(一)加强作品分析和体验

琵琶演奏作为一项二度创作活动,是以作品这项一度创作为基础的。所以对于作品的分析和体验应该是琵琶演奏的首要任务,只有真正清楚了作品的形式和内容,才能进行针对化、个性化的表现,否则就会出现南辕北辙、各说各话的情况。现实中一些演奏者不问作品,直接上手演奏的做法是绝不可取的。具体来说,作品分析和体验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作品的文本分析。所谓文本分析,就是把与作品相关的各类信息进行收集、梳理和掌握,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对作品的整体认识。包含作者的个人信息、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表现内容、特有的音乐风格等。以《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火把节之夜》等少数民族题材作品为例,仅从曲名上就可以看出,作品表现的是少数民族地域和人文风情。如果对这些山川风貌、民俗活动缺少了解,则要主动去学习和了解,避免演奏出现方向性上的偏差。其次是技术分析。在初步掌握了作品的基本信息后,则可以对乐谱进行技术分析,通过读谱做好技术方面的准备。对此可以按照“总—分——总”的顺序进行。先将乐曲进行段落划分,然后再从乐段到乐句,再从乐句到每一个音符,对作品进行剖析,初步掌握每一个部分的演奏要点,然后再将各类分解信息整合起来,获得整体的认识。如林石城整理后的《十面埋伏》,全曲共有十个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就是极佳的切入点,可以先根据标题对作品进行划分,然后根据标题内容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比如第一段是《擂鼓》,既然是表现“擂鼓”的场景,并标记了三次反复记号,也就是敲三遍鼓,则一定要考虑到每一遍的速度、力度、情绪、紧张度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做好了这种准备,演奏起来就会多了几分从容,少了几分紧张。最后是情感分析。所谓情感分析,就是对作品的情感进行体验和总结,然后加入个人的看法,并将这种感受传递给观众。以《十面埋伏》为例,是褒刘抑项还是褒项抑刘?演奏者可以见仁见智,并将这种认识通过演奏表现出来,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准备,才可以尝试演奏作品,为富含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打好基础。

(二)丰富演奏技术体系

近年来,琵琶学习者和琵琶教学机构飞速增长,在推动当代琵琶艺术繁荣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问题,忽视基本功的重要作用和急功近利便是问题之一。“基本功是最重要的基石,演奏技巧与情感表现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2]很多演奏者虽然具有了一定的演奏水平,但是基本功并不扎实,使自己很难面对不同的演奏的需要,陷入望谱而兴叹的境地。反之,如果基本功足够扎实,一方面可以使自身长期保持在良好的状态内,一方面则可以根据演奏需要随时做出灵活有效的调整,为富含表现力、感染力的演奏打好基础。所以当代琵琶演奏者要对琵琶艺术有一种敬畏意识,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无论当下的水平如何,都要将基本功练习贯穿于学习和演奏生涯的始终。在长期坚持基本功练习的基础上,演奏者还应该主动对自己的技术进行扩展和丰富,这也是针对中国琵琶艺术的实际情况而言的。琵琶艺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当代演奏者不仅不能将自己局限于某一种风格和流派内,反而要主动融合、借鉴和创新,才能在丰富自身技术体系的同时带给观众以全新的审美体验。此外,演奏者还可以根据作品实际情况进行灵活的创新,只要是这种创新是有理有据的,就一定可以呈现出全新的演奏效果,并获得观众的认可。所以说,演奏者的基本功越扎实,越丰富,演奏效果也就越理想。对此既要加强基本功练习,也要不断的学习和借鉴,才能全面表现出作品的风格,带给观众全新的审美体验。

(三)全面加强艺术实践

从诸多演奏者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演奏效果不理想,缺少音乐表现力,都是由舞台上紧张、焦虑的状态所导致的,而之所以会出现紧张和焦虑,则是因为实践经历的匮乏。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演奏者在学习期间,并没有接受过充分的实践锻炼,所以自然就会对新的演奏环境产生陌生感,形成紧张和焦虑的情绪,无法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演奏上,这种状态下的演奏效果不言自明,使演奏者的个人发展受到了极大影响。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加强和完善。首先是要善于模仿和借鉴。演奏者可以对一些名家名师的演奏进行认真的学习和借鉴,包含他们的服饰扮相、姿态神情、肢体动作、演奏效果等,这种模仿可以在短时间内让演奏者掌握基本的舞台演奏要点,避免一些较大失误的出现。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模仿是手段而非目的,不能陷入模仿的怪圈不能自拔,而是要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自身的特色与风格。其次要多参加各类实践。正所谓“见多识广”,演奏者的实践经历越丰富,不仅可以快速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而且可以临危不乱,从容处理一些突发状况,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对此演奏者要主动参与到各类实践活动中去,舞台是没有大小之分的,要将每一次演出都作为难得的锻炼机会,除了认真准备和全身心投入外,还要做好总结工作。当下,各种拍摄设备十分便捷,演奏者在演出结束后,要仔细观看自己的演出视频,以查缺补漏,并在下一次演出中予以针对性的完善。在此基础上,演奏者还应该加强实践理论学习,主动学习舞台表演、音乐心理学等相关知识,善于通过理论指导实践,最终形成一套个人演出的心得体会,并在一次次实践中予以巩固和丰富。

(四)不断提升文化修养

琵琶艺术本身就是一个文化集合体,古往今来,琵琶与文学、绘画、曲艺的融合就从未停止过。如名曲《春江花月夜》,本身就是被誉为是“孤篇压全唐”同名古诗。如果演奏者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就会受到很大限制,更难以形成对作品的个性化诠释,音乐表现力缺失也便不足为奇了。又如《塞上曲》,从标题上来看,似乎是一首描写的塞上美景的作品。其实则不然,作品并非写景,而是以景写人,表现的是王昭君远离家国的悲伤和思念,而演奏者除了要对作品情感进行表现之外,还要加入个人对人物的同情和哀叹。如果不具有相应的历史知识,是很难形成这种认识和体验的。对此可以从著名钢琴演奏家傅聪先生身上获得启示,虽是钢琴演奏,但是与琵琶艺术也是相通的。受到父亲傅雷先生的影响,傅聪自幼学习中国古典文化,有着极为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这使得他在面对西方钢琴作品时,善于将其放置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进行考量,在他看来,莫扎特就是中国的庄子,肖邦则是南唐后主李煜,基于这样的认识和体验,使他的演奏呈现出了全新的效果,为西方钢琴演奏注入了一缕新风。林石城也曾表示,自己年轻时演奏《霸王卸甲》,主要追求一种气势和激情,但是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在演奏这首曲目时,则开始从人性的角度来表现,演奏效果也明显多了几分悲壮和深沉。从当下的实际来看,多数演奏者因自幼学习琵琶,占用了较多时间和精力,所以文化修养方面是较为欠缺的。所以要树立起补足和完善的意识,一方面主动学习各类文化知识,不断提升文化修养;一方面则要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将作品和演奏融合起来。这种学习和积累或许在短时间内不会有明显的成效,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则一定会给自己带来质的提升和飞越。

结 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无论是社会琵琶教学还是高校琵琶教学,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琵琶爱好者和专业琵琶演奏人才数量也是节节攀升。越是在这种良好的势头下,越应该冷静下来,对琵琶演奏的本质进行思考。琵琶演奏是一个情动于衷,情之所至的结果,其最终目的是表现作品和演奏者的情感,并获得与观众的情感共鸣。所以缺少音乐表现力的演奏是毫无意义的,使演奏成为了单纯的技术展示。对此需要演奏者认识到音乐表现力的重要性,并结合个人实际予以全面的提升,实现高质量的二度创作。突破了这个瓶颈,无论是演奏者个人,还是中国琵琶艺术,都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表现力演奏者琵琶
手风琴作品的艺术表现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如何通过线描画提高幼儿观察力和表现力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
纤变墨画
“琵琶”和“枇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