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探微
——以《牧羊姑娘》为例
2020-12-06李珍广东省东莞市商业学校
李珍 (广东省东莞市商业学校)
一、中职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意义
声乐是中职学前教育的专业素养之一,提高中职学前教育声乐的延长与表演能力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点。声乐教育不仅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文化内涵,对发展他们的智力与增强审美能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毕业之后将进入各个幼儿园工作,他们面临的是对幼儿的教学,声乐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他们以后的声乐教学中,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而且可以在教学中使学生能感受到每首歌曲表达的情境与内涵。所以,在中职声乐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声乐的素养和技能,开阔音乐当中的感悟,才能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当中,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歌曲《牧羊姑娘》简介
《牧羊姑娘》的曲作者金砂,词作者邹荻帆。《牧羊姑娘》是金砂1946年在国立音乐院的毕业作品,也是金砂的处女作。
邹荻帆(1917—1995),湖北天门人,当代诗人和翻译家。代表作:《做棺材的人》和《没有翅膀的人们》。
《牧羊姑娘》歌词是诗人邹荻帆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由金砂谱曲,后广为流传。创作此曲的当时,19岁的金砂正在当时四川巴县青木关国立音乐院作曲系学习。歌曲如泣如诉地倾诉了对生活与知音的爱恋。《牧羊姑娘》表达出了作者的绵绵情思和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同时,也表达出了牧羊女的不幸与哀怨。
三、歌唱技巧
(一)气息
“我们吸气完成后,保持片刻,通过腰部的力量进行挤压,使气息慢慢地呼出体外,在呼气的同时要注意咬字是否准确。不过要注意的是,过分地控制气息,容易使歌唱气息不通畅,容易造成声音气息太过僵硬。”[1]声音强弱的对比,是演唱歌曲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而气息就是控制声音的基础、也是歌唱的基本动力。歌唱的气息和我们平常说话的气息有着根本的区别,那么,在学会如何运用气息之前,要先学会如何正确呼吸,对于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刚来学校时一般是没有歌唱基础的,在训练时需老师用通俗易懂的方法告诉学生怎么用气。笔者一般会先让学生把嘴巴和鼻子微微张开感受闻花香的感觉,然后用“嘶”字慢慢地、均匀的吐出。练习一段时间之后,再在面部前面放一张薄薄的纸,呼吸时如果纸张的摆动一会儿强一会儿弱,那么气息就不够均匀。应达到纸张在气息的控制下是均匀的摆动,气息的控制就会一步步加强,经过这个歌唱呼吸的锻炼后,学生慢慢的会从一个乐句到一个完整的作品用抑扬顿挫、强弱高低的声音给表现出来。当然在歌唱过程中正确的歌唱姿势,自然放松的歌唱状态都是歌唱正确呼吸的前提,更是歌唱感染力、表现力发挥自如的有力保障。比如最后一句“羊儿再没有食粮,主人的鞭儿举起了抽在我身上”,其中“羊儿”是一个二分附点音符,这个节奏型对于中职学生来说运用气息是很关键的,要做到气息沉稳且有灵动性,还有“上”字是二分音符,有两拍,又是最后一个字,就需要足够的气息支持与控制才能更好的完成演唱。
“语言是歌唱艺术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歌唱艺术的前提和基础。歌唱的语言艺术从古至今都是音乐人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之一。歌唱的吐字、咬字是否清晰直接决定一部音乐作品的好坏。”[2]对于中职学前教育的学生而言,学生的咬字吐字问题时不时的存在于歌唱中,每一首歌曲情感的表达歌词是最为重要的,想要清晰地表达作品的歌词与内涵,做到字正腔圆,那么首先就要学会如何咬字吐字。在声乐教学中笔者会让学生在演唱歌曲之前,先把歌词有情感的朗读几遍,然后再让学生打开口腔放松牙关,感受到歌唱状态的咬字吐字。把握好字头、字腹与字尾的读音,做到声、韵、调协调统一,自然配合,并且在歌曲训练《牧羊姑娘》要做到每字每句的归韵准、咬字清、吐字正,全面提高学生的咬字吐字水平。比如整个作品归韵的字是“娘”“羊”“裳”“凉”“伤”“旁”“庄”“黄”“粮”“上 ”,这些字都是开口音,并且都是后鼻音“ang”,归韵要做到准确无误,学生就可以先朗诵。在大声开口朗诵的基础上,慢慢的加进旋律,在最后一个字的归韵上先夸张一点练习,逐步形成自然的归韵。
(三)腔体的共鸣
“共鸣是指歌唱发声时,气息冲击声带振动产生的音波,通过声带附近的肌肉、软骨和空气的传递,使口、头、胸等腔体里的空气产生共振的现象。”[3]声乐演唱中,腔体的共鸣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自然声区(中声区)开始训练,培养正确的自然声区时高音共鸣腔体获得的基础。共鸣分为胸腔、口腔和头腔三大共鸣腔体,在歌唱中,由于音高的不同,使用这些共鸣腔体的比例是有所不同的。一般来说,唱低音时,胸腔共鸣发挥最大,唱中音时口腔共鸣应用较多,而唱高音时主要是靠头腔共鸣发挥作用了。如果我们能正确、合理地运用好这些共鸣腔体,并相互协调配合好,那我们就能获得圆润、悦耳、丰满、动听的歌声。在歌曲《牧羊姑娘》中,第一句话“对面山上的姑娘”就是整个作品的最高音,在开始的时候声音要集中在头咽腔,形成高位的共鸣效果,接着在中低声区保持这种效果,不能松垮下来,这样整个作品就流畅了。
四、课堂演唱
课堂演唱是重点也是难点,首先教师的听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听力好可以更好地辨别学生的音准与声音技巧的运用。马克思说过,没有“音乐的耳朵”任何音乐都毫无意义。从声音的角度做到有气息支持、共鸣协调统一、高音舒展、低音自然;从情感上说声情并茂、情景相融的烘托,再完整的演唱整首作品,并利用各种演唱形式来达到不同的体验。
(一)灵活多样的演唱形式
完整流畅地唱会全曲,唱准节奏旋律,了解全曲概貌,包括内容、形式、风格特点,曲式结构及作品中的难点等等,并能让他们认识在谱面上已做好的各种表情记号,第二步是表现歌曲的艺术形象,用抓重点、攻难点的各种对比和辅助方法,将作品中的高潮、感人部分表现出来。
首先是每一句话的最后一个音分开纯五度的歌唱,体现出一种声部的感觉,增强立体的效果,学生各自背好自己所唱的声部音高,然后进行二声部组合合成的训练。高声部和低声部声音要协和统一,在训练中注意声音和气息连贯性,注意换气的统一。同时在练习中学生坐着或是站着围成一个圆圈或是半圆,因为这样的队形让学生能互相听见自己或是对方的声音,方便对自己声音的控制和调整。高低两个声部音量大小要平衡,附点音符部分要节拍准确,换气的地方要整齐,通过多次练习,再整个组合对声音协调相融。
其次,分小组对唱与轮唱,这样主要的是活跃歌曲的趣味性,便于作品演唱的对比,可以灵活的分成几个小组或者两个大组,形成一种竞争或者比赛的课堂演唱氛围。尤其在一问一答式的演唱最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果是轮唱对学生节奏的准确性要求是非常高的。所有的这些演唱方式都是建立在齐唱的基础之上的,然后才能采取各种各样的演唱,增强课堂演唱的趣味与作品的感染力。在歌曲《牧羊姑娘》中,如第一句“对面山上的姑娘,你为谁放着群羊”,“对面”两个字是二分附点音符,轮唱时可以由一组开头唱完“对面”这两拍,后一组接着唱“对面”。就这样分组轮唱中后面一组开始再迟两拍进行,待第一组唱完第一句的二拍大附点后进来,在歌曲结尾时轮唱第一组在最后的两拍上重复,达到同时结束的目的。
(二)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
《牧羊姑娘》这首作品节奏规整,旋律流动性强,在演唱的时候给学生们加入适当的表演,用肢体语言来述说歌曲中需要表达的内容,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虽然,肢体的表演是歌曲的附属部分,起不到演唱的支配作用,但是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自然的、舒展的、恰到好处的表演不仅为整个课堂的演唱氛围打下了基础,也为学生们的情绪以及情感的调动埋下了伏笔。作为课堂上的整体效果而言是新颖的,学生的参与性不再是被动的,在学生的手势中、眼神里,甚至互相的手势交流下,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再放开一点儿,就歌唱与舞蹈相结合,动态的课堂就显得生动起来、活跃起来了。当然表演还需要学生们之间的配合,不是突出个人,整体的协调性也是班级集体团结能力的体现,通过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表达,形成学生之间一种默默的感情传递,明白的共同协作的团队精神。从另外一个角度,视觉的整体美感也就无形之中的达到了,学生的整体的演唱水平与各项能力都得到了体现与提高。
(三)声情并茂的情感处理
“歌唱,以表达情感、创造声音盛宴为行为目的,情感是歌唱的灵魂,声音是歌唱的表现形式,情感与声音的完美、有机统一是歌唱的最高追求。”[4]让学生深刻领会歌曲中歌词的内涵,理解词作家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歌曲情感处理是否到位的关键所在,同时,对旋律的熟练把握也是非常重要的。歌词是一首诗,曲谱就是一幅画,在诗画之间情感的表达一定要准确才能帮助学生融入作品的意境之中。声音是基础,情感的是灵魂,在歌曲《牧羊姑娘》中,首先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与词曲制作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创作动机是前提,其次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去体会,用心灵去体会身处那个时代下牧羊女的悲惨遭遇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才能把词曲作者需要表达的给情感生动地表达出来,感动了自己的同时才能感动别人,这样学生们才是真正的做到了声情并茂。
结 语
一首简单的歌曲看起来在课堂上是容易教会学生的,但是如果我们的教学仅仅是停留在此的话,这节课是没有生气与活力的,学生的体验是被动的,演唱是苍白的。只要从作品的整体性出发,在科学的声乐技巧的训练基础上,通过灵活多样的表演方式,与作品中准确到位的情感处理,还有各种形式的演唱等,才是真正的完成了这首作品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收获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