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通识课程教学探索
——以上海大学通识课《丝路音乐文化》为例

2020-12-06李芸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8期
关键词:通识丝路一带

李芸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大学通识教育的新使命

2013年,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提倡各国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2015年3月,我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一带一路”进入了全面推进阶段。2017年5月在京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会议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标志着“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果。2019年4月在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以“共促民心相通,共话民生合作,共创美好生活”为主题,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指出自该倡议提出以来,“一带一路”已经成为稳定、发展、繁荣之路,并提出未来5年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等各领域的人文合作的愿景。“一带一路”倡议也转向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发展的历史性新阶段。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也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16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通知,提出力争发挥教育“软力量”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实现“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事半功倍的目标,明确了教育定位。“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着眼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构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随着“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建设的推进,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服务于“一带一路”软力量的建设,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打造不同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成为高校的职责所在和必然要求。

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核心理念是加强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民心互通需要文化交融,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充分加强大学生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民心社情的理解、共情,才能更好的培养出服务于这一战略人才。高校的通识教育在此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角色。

通识教育是作为“全人”素质的培养提出来的教育理念,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通识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才培养的重要一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以多种形式开展通识教育,已形成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当下,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的新时代,大学通识教育要肩负起时代的新使命,在理念追求与教育宗旨上都面临着新的改变。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曾指出:“我们要让学生正真懂得世界,要以开放的心态学习和借鉴其他一切优秀成果,了解现实存在的世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了解世界格局,了解世界为什么会是今天这个样子。”这就是大学通识教育在当下的一个重要任务。“一带一路”倡议的新阶段,要求高校通识教育要从国家战略发展的层面出发,致力于培养大学生对国家、民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与维护,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文化的理解与人文沟通的能力,培养具有开放心态、尊重多元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跨文化的世界胸怀。

上海大学一直注重通识教育的课程的建设,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自2011年实施大类招生以来,学校坚持“聚焦一流本科教育,通过不断完善全人培养模式,为社会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公民意识、人文情怀、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并能应对未来挑战的人才,按照国际一流的标准,实现大学的核心价值”。的通识教育理念,构建了由“政治文明与社会建设”、“经济发展与全球视野”、“人文经典与文化传承”、“科技进步与生态文明”和“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创新思维与创业教育”等模块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了240门通选课、56门核心通识课和近400门教授领衔的新生研讨课。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上海大学的通识课程建设也很好的肩负起大学教育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培养责任担当人才的时代使命,努力打造体验不同文化交流、传播丝路精神的通识课程。2019年由上海大学音乐学院组成课程团队,开设了“丝路音乐文化”的通识课,用音乐讲丝路的故事,传播“一带一路”的声音。

二、《丝路音乐文化》课程的教学实践

《丝路音乐文化》(The Musical Culture of Silk Road)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一门通选课,20个学分,每周2节课程,共10周的教学。课程选用杜亚雄先生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和《海上丝绸音乐文化》两本著作作为教学参考书,课程分别安排8个教学专题和1次主题研讨,并辅助课外实践展开教学。

(一)课程教学理念

“丝路音乐文化”课程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主线,全面系统的介绍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以听讲、聆赏、讨论的形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沿线各地区各民族的基本音乐文化有初步的认知,掌握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音乐文化的形成脉络,感受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性,理解与尊重一带一路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了解一带一路东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增进对丝路沿线国家与人民的相互了解与认识,达到促进民心相通,达成共识理解的目的。

“丝路音乐文化”课程以丝绸之路沿线的音乐文化为载体,结合历史、民族、宗教等元素的阐释,通过课堂讲解、视听结合、专题研讨、网络交流、现场观摩等形式回望丝路文明、倾听丝路之音,使学生通过音乐文化的视点深入透彻的感悟到丝路到“一带一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进沿线多民族、多国家之间文化互动和民心相通的最直接方式。希望通过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对人类文明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理解能力,使学生理解和尊重各民族和国家之间的文化,能以包容和欣赏的态度接纳“一带一路”沿线不同的文化价值,并积极贯彻和推动“一带一路”文化建设的国家战略。

(二)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以课堂主讲、音视频聆赏、专题讨论的教学方式展开。“一带一路”沿线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音乐文化的种类非常丰富,课程精心设计了8个主要的教学专题,选择代表性区域最具有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品种,并融合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相关知识的渗透,达到民族理解和文化理解的教学目标。

课程专题:①千里古道寻乐:丝路的历史概况—大唐遗响。②从长安到阳关:长安古乐—关中乱弹。③横贯戈壁浩海:克孜尔石窟中的《西域乐舞》—维吾儿族木卡姆。④穿越葱岭:西部天山之歌—帕米尔的颂歌。⑤茫茫草原:长调与短调—悠长的呼麦。⑥天竺与安息:天竺之音—安息之乐—阿拉伯音乐。⑦一衣带水 一脉相承:日本的邦乐—朝鲜半岛传统音乐。⑧遥远的南阳:越南雅乐—柬埔寨舞蹈—神秘的佳美兰。课程还安排主题为“沿着祖国的海岸——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及对音乐文化的影响”的专题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宣讲的方式将自学成果相互交流。

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种类,必然与文化的各个方面紧密联系,同时,音乐也是传达思想的工具。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代表性音响,一定体现出其精神文化方面的要素,如审美观念、信仰、感知、世界观、价值观等。课程讲解中选取的代表性音响很好的体现出了这种价值取向。例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长安古乐”、“新疆十二木卡姆”;有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戏曲“秦腔”,民歌“花儿”;西亚古典音乐的典范声乐“阿瓦兹”、器乐合奏曲《木卡姆:色恰哈》;草原丝路上蒙古族的音乐文化的典范长调与呼麦;中亚民族音乐的代表柯尔克孜族的库姆孜和哈萨克族的冬不拉;南亚印度(天竺)的古老乐乐器西塔尔、塔布拉、维纳。丝路文化东端延续到日本的传统雅乐《越天乐》、《纳曾利》;海上丝路中东南亚音乐文化的代表印度尼西亚的佳美兰等。学生通过聆听音响,认知产生音响的文化编码,达到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音乐中并没有一种共同的世界语言,“丝路音乐文化”课程中呈现的众多音响是许多学生从未听闻过的,甚至带来了“耳界打开”的新奇感,这种听觉带来的冲击并非为了扩大民族文化的距离,而是为了更好的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多元性、差异性,从而达到理解与尊重,获得真正意义的交流。

课程还积极拓展学生的自学空间。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专题研讨“沿着祖国的海岸——海上丝绸之路形成的历史及对音乐文化的影响”的学习,通过小组课堂宣讲进行小组互评、组员互评,使课程评价多样化。课程依托上海“东方乐器博物馆”的物质资源积极组织学生课后的课程实践,通过直观体验的方式更加接近丝绸之路上的音乐文化的载体——乐器,更深入的理解其文化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体现国家教育意识、教育理念和教育方针的根本要求,提出了“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在当下,在“一带一路”倡议取得巨大成果的新阶段,上海大学的通识课《丝路音乐文化》用音乐作为载体,以民族理解文化理解为理念,力求做到讲好“一带一路”的故事,讲好文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的故事,为高校在“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中做出一点贡献。

猜你喜欢

通识丝路一带
丝路•山海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在敦煌,感受千年丝路的不同开放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丝路新政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