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评价研究
——以常州地方高校志愿服务为例
2020-12-06郭峥春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郭峥春(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高校是开展志愿服务的重要主体,随着志愿服务的社会需求变化,服务范围和服务效果更加受人关注,高校志愿服务的发展模式应该因地制宜,为地方服务。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高校志愿服务为例,研究居民的志愿服务评价与反馈,为地方高校更好开展志愿服务提供参考。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越来越多,服务范围也越来越广。长期以来,大学生一直是志愿服务主力军,是志愿服务的新生力量,走在志愿服务的最前沿,秉承“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在服务社会和帮助他人的同时,大学生也实现了自我完善和能力提升。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风险意识。”这是对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新准则、新期望。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为全面了解常州市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笔者进行了此次调查。
二、调查方式与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调查形式,深入各小区随机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78份,其中有效问卷450份。接受调查人员从性别看,男性占44%,女性占56%;从年龄看,20-40岁的占了48%,大于40岁的占了34%。
三、调查结果
(一)对我国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
本题中,选“学雷锋、做好事的个人奉献精神”有147人;选以志愿、无偿、服务他人为前提的、促进社会进步和实现个人价值结合起来的有229人;选慈善行为的有26人;选和国外的作为法定义务“义工”性质一样的有13人;选有适当报酬的志愿服务行为的有3人;选“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有28人; 选其他的有4人。
(二)是否了解青年志愿者服务评价制度
本题中,选“很了解”有26人; 选“基本了解”有146人;选“不太了解”有278人。
(三)对志愿服务内容的满意程度
本题中,选“非常满意”有155人;选“比较满意”有248人;选“一般”有55人;选“不太满意” 有2人;选“非常不满意”为零。
(四)对志愿服务专业性的满意程度
本题中,选“非常满意”有40人;选“比较满意”有208人;选“一般”有98人;选“不太满意” 有4人;选“非常不满意”为零。
(五)对志愿服务受众群体影响的满意程度
本题中,选“非常满意”有132人;选“比较满意”有231人;选“一般”有77人,选“不太满意” 有9人;选“非常不满意”为零。
(六)对志愿服务媒体关注度的满意程度
本题中,选“非常满意”有132人;选“比较满意”有231人;选“一般”有77人;选“不太满意” 有9人;选“非常不满意”为零。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看,目前志愿服务活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而且志愿者都是在校大学生,具备一定的志愿服务能力,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定偏差,对于志愿精神的宣传还不够到位,对于志愿服务尚缺乏科学评价。
在受调查的社区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接受过志愿服务的,对于志愿服务的质量大部分人表示满意,这既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力的认可,也是对高校组织方的认可。
五、今后活动建议
(一)加强和社区的对接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要走出校园,多和地方社区对接。一方面社区志愿服务需求较多,另一方面,社区经费较为充足,大型活动还可以采用政府购买的形式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志愿组织经费不足的问题。
(二)进一步做好活动预案
因为面向人群的不同,对志愿服务的要求相对较高,而且在志愿服务开展过程中,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要做好充分的预案,对一些特殊活动,还需提前向相关部门备案。
(三)加大志愿活动开展的宣传
开展志愿活动要提前做好宣传,重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影响力,利用他们对活动进行宣传,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四)关注社区特殊群体
对社区的一些特殊群体,如孤寡老人、农民工子女等,深入挖掘其服务需求,加强和社区的沟通,找到有效的志愿服务措施。加大力度开展目前社区需求较多、广受群众欢迎的活动,如大学生志愿者公益支教、爱心助教、关爱暖心活动等。
(五)注重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性
开展志愿服务要避免扎堆现象,尤其应避免和其他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发生冲突或重复,否则会降低志愿服务活动的质量和认可度。应该注重长期对接,坚持把某一项活动长期做下来,做成“亲情式”“信任式”的志愿服务。
(六)注重志愿服务的品牌化专业化建设
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应该加强为地方服务的观念,做好调研,按“需”供“求”,并结合学校特色,开展有特色的志愿服务,实施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提高服务的专业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