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与展望:晚清工艺局研究述评
2020-12-06任谢元
任谢元
近年来,晚清工艺局研究日趋受到学界的关注,不仅研究队伍日渐壮大,而且涌现出一批富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主要体现在文献资料的挖掘与整理持续推进,研究实践与聚焦主题不断拓展,并形成了较为鲜明的专题领域。然迄今为止,学界尚无专文对该领域进行梳理和总结。本文爬梳以往的研究成果,尝试进行分类、归纳,以主题形式阐明现状,兼论阙失并思考未来研究的新路径,以期对推进晚清工艺局的研究有所裨益。
晚清;工艺局;文献整理;主题述评
工艺局,又称习艺所、工艺所(院)、劝工局等,虽在各地的称谓不一,但都是晚清兴起的一种带有救济和职教性质的手工艺工场。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工艺美术行业的高度重视,有关近代的手工艺史也引起学界的关注。21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构,提出了“传统工艺振兴”“工匠精神”等有关传统手工艺复兴、保护的新政策,由此推动了学界对传统手工艺史的研究,进而有些学者将研究视角转向对晚清“讲求制造, 提倡工艺”样板的探究,一批关乎晚清工艺局的论著渐次出现。略显遗憾的是,迄今尚无专文对晚清工艺局研究进行整体的梳理和总结。有鉴于此,笔者拟根据搜集到的研究成果,尝试分主题地梳理总结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展望未来可供努力拓展的方向,以期推进晚清工艺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1.文献资料挖掘与整理持续推进
众所周知,学术研究的立足点即是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可以说其程度与范围决定着研究成果的成败。承袭既有的学术传统,有关晚清工艺局研究的顺利开展同样离不开先贤们史料整理的巨大贡献。因此,拟通过爬梳相关文献,择要进行介绍与总结。
其一,关于晚清工艺局文献资料的系统整理。目前,学界知名的手工业资料汇编是彭泽益的《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收录了近代百年间各种手工艺行业发展的史料,其不仅详载农工商部工艺局的概况、创办经过、扩创情况、试办章程,还囊括晚清各省工艺局的创办与经营状况,并附有清宫内女工艺局、各省民办(私营)工艺局的典型示例。此集基本上保存了古籍资料的原貌,成为学界研究者重要的资料来源。[1]鉴于此文献辑录在学界的重要地位,2016年,严中平等重新进行了修订。其后,彭泽益又辑录了《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利用晚清同光年间报纸的新闻报道和评述,将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活动分类编排,其中摘编各地有关工艺局的活动新闻百余条。[2]另外,汪敬虞的《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则另辟蹊径,辑录了中国近代工业在1895-1914年间的发展及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点,涉及工艺局的经费筹措、经营状况及手工业工人的生活情况,同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3]
其二,关于晚清工艺局个案史料的挖掘整理。直隶工艺总局是清末新政中成效较为显著的模范样本,成为当时各省效法模仿的榜样,学界对其关照研究较为密集。天津社科院历史所编的《天津历史资料》收录的“直隶工艺总局资料选编”,较为详细地梳理了直隶工艺局的发展状况,从直隶工艺总局的组建概况、组织结构、资本来源及其社会作用四个模块全面整理了相关史料,是研究直隶工艺总局的第一手资料。[4]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的《近代史资料》收录的“直隶工艺总局发展概略”,整理了直隶工艺总局及其所属企业的有关公牍、文书、档案、奏议及统计资料,为研究天津及直隶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5](清)甘厚慈编的《北洋公牍类纂正续编(四册)》是较为全面地收录清末光绪年间袁世凯在北洋执行新政的档案资料汇编,其第二册北洋公牍类纂卷十六工艺总纲教育、北洋公牍类纂卷十七工艺研究、北洋公牍类纂卷十八工艺实验售品,第四册北洋公牍类纂续编卷二十二工艺篇,成为研究清末社会最为原始的档案资料。[6]此外,其他省市有关工艺局的文献资料也不同程度地获得挖掘。苏州市档案馆等编的《苏州商会档案丛编》《苏州丝绸档案》,上海市档案馆编的《上海档案史料研究》等,都同样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其三,关于晚清工艺局代表人物的档案史料也得到整理。周学熙是清末民初著名的财经官员,既具体操办某些重要企业,又统筹领导直隶全省的振兴实业事务,成为“北洋新政”的主要领导人物之一,是故学界尤为重视对其档案的整理。虞和平、夏良才的《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周学熙集》,辑录了周学熙担任北京政府财政总长期间的主要实业活动。其第三编北洋工艺局所载批文、函件、专照、章程等类文献57篇,对研究清末民初的手工艺行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7]文明国编的《周学熙自述》选录了直隶工艺局的相关函电,使得周学熙在北洋工艺局的活动档案更加丰富。[8]郝庆元的《周学熙传》选录了周学熙总办直隶工艺局的相关活动,涉及自荐当总办、劝民兴工振商、扩销路、广流通等。[9]还有《周止庵先生别传》,以一定的篇幅回顾了周学熙创办直隶工艺局的往事。另外,还有对清末“新政”代表人物张之洞、袁世凯等档案文献整理中涉及工艺局的史料,如《张之洞教育文存》《袁世凯奏议》《袁世凯全集》等。
此外,还有部分期刊、报纸陆续刊载推出晚清工艺局的相关史料,同样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东方杂志》从1904年开始在其栏目中设立“各省工艺汇志”,不定期地登载各省有关工艺局与提倡实业的情形。全国知名的《申报》《上海新闻》《汇报》《新报》《字林沪报》《时报》《大公报》等在其报道中都不时地摘编工艺局的新闻与社评。总的来看,有关晚清工艺局文献史料的整理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无疑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2.研究实践与聚焦主题不断拓展
在研究实践中,有关晚清工艺局的研究论著渐趋丰富,并逐渐在劝工习艺、改革学徒制度、推广工艺技术、促进生产方式调整、转移社会风气等方面形成特色。兹选取代表性的成果,叙述其主要内容和观点,从中窥探晚清工艺局研究的演变轨迹。相关研究主题归纳如下:
其一,关于工艺局兴起原因及作用的研究。目前,学界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视角来评价研究工艺局的兴起及历史作用。张九洲指出,晚清官办工艺局的兴起与发展,虽然具体动因与侧重点各异,但主要都是着眼于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其官办工艺局仍然没有摆脱封建藩篱的束缚。尽管如此,应当肯定官办工艺局对缓和社会矛盾、推动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及传承传统手工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0]沈祖炜认为,晚清官办工艺局是对传统官府手工业的承袭与发展,其创办目的主要是振兴实业,呈现出与传统官府手工业迥然不同的意图。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工艺局与封建生产方式的矛盾,指出工艺局发展应该突破的方向,进而对工艺局的历史作用同样表达出积极肯定的观点。[11]池子华进一步以“振兴工艺”与“再就业”为切入点,通过三个层次评述工艺局。先是别开生面地以“鼓起”分析振兴实业引发晚清工艺局兴起,强调工艺事业在“再就业”工程中的作用;其次以“目的”来阐述工艺局在“消纳游民”方面的作用;最后通过“成效”来评价工艺局兼有的双重作用,及其具有的时代价值启示。[12]卫才华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清末“工艺养民”的思想不仅具有“工艺安民”的社会治理举措,更是蕴含着“工艺强国”的终极目标。进而指出,“工艺养民”的实践, 既体现着“技以载道”“格物致知”等传统的工匠精神,又契合了当前的国家战略,对新时代传统手工技艺的承续与社会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13]
其二,关于工艺局学徒制的研究。学徒制度是手工业技能传习传承的主要方式,历来为学界所关注。栾炳文认为,工艺局是对传统手工业学徒制的调整和革新,其通过论述学徒制的培训宗旨、管理方式及改革措施,阐述学徒制的调整对近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这是目前笔者见到的仅有一篇关于晚清工艺局学徒制的专论。[14]彭南生专门研究了近代学徒制度的有关问题,将晚清工艺局的学徒制置入行会制度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考察,认为工艺局学徒制是近代学徒制发展中的一个阶段,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失衡的产物,标志着学徒制近代化转型的完成。同时兼论学徒制在近代手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命运。[15]王翔借鉴了彭南生有关学徒制的观点,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晚清中央和各省“设局招徒”的发展脉络,认为晚清工艺局学徒制是一种特殊的官办手工业学徒制度,对中国手工业生产技能的传承和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16]袁熙旸则是从晚清工艺教育的视角出发,研究了“癸卯学制”颁布后的工艺教育与手工教育,对官办、民办工艺局艺徒学堂的授课课目、师资来源、学习方式、考核形式等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述论,并归纳出晚清工艺教育的历史特点。[17]
其三,关于工艺局的个案研究。晚清工艺局是一个庞大纷繁的复杂系统,不仅包含中央和各省市工艺局,还兼涉官私工艺局,选取典型的个案作为研究对象,有利于深入地探查其基本面貌和内部“腑脏”,历来为学界所青睐。邵秋菊对直隶工艺局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对其内部结构及经营管理理念的探究,着重论述了管理体制、生产管理、营销方式等方面。[18]继而认为,人本管理理念是直隶工艺局人事管理的重要一环,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不无借鉴意义。[19]陈美健的《直隶工艺总局与高阳织布业》、姜海燕的《直隶新政中兴工振商的运筹》、唐少君的《周学熙与北洋工艺局》等都是选择基于直隶这一区域或某一行业,来论述了直隶工艺局对天津、直隶、高阳地区工商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另有部分学者在其通史性著作中兼涉晚清工艺局与工艺传习所工场状况的探讨。[20]
此外,还有学者从宏观上论述手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演变时,亦有部分论及晚清工艺局,但其研究的重点仅是对工艺局的历史审视,并未深入地挖掘研究工艺局工艺传习特征、组织形式及管理样态。武晓媛指出,工艺局虽由封建的清王朝主办与创立,但在传统技艺传承、传统工艺组织形式及工艺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实施了根本性的革新,迈出了向资本主义发展的关键步伐。[21]冯峰则是从梳理晚清“局”的历史演变脉络着手,论述“局”与晚清近代化的关系,文中兼论工艺局的组织结构。[22]国外、港台地区学者对晚清工艺局的关注相对较少,但也出现了一些著作和论文或多或少地牵涉晚清工艺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思考晚清工艺局的不同视角,其所论亦不乏精当之处。以上梳理的相关主题,仅是笔者所见归纳,难免挂一漏万,亦无法避免遗珠之憾,尚祈同行与方家补阙。
3.启示与展望
由前述的相关介绍梳理来看,晚清工艺局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历史学的视角来编录相关文献资料,及展开对中央或地方工艺局经济政策、历史作用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对晚清工艺局作坊制度、技能传习、工匠(艺人)来源与构成等艺术学视角的关注与研究,并且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性整理和理论研究更是不足。可以说,晚清工艺局是目前近代中国手工艺史研究中一个较为薄弱的环节,有必要亦有余地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其一,要扩大文献资料的来源。从前述研究成果来看,不难发现其主要利用了已刊论著或已整理的资料汇编,对档案、古籍史料、报刊资料、公文函电、文人笔记等史料的利用不足。一直以来,学界始终坚持以原始资料为首位,笔者在学术探索的道路上也遵循此原则,务求充分利用学界推出的相关数据库及赴国家、有关省市档案馆、图书馆捃摭相关史料,力求最大限度地占有晚清工艺局史料,以便于后期的解读和利用,从而提出较有创新的观点。具体来说,可通过三个途径来扩大资料的搜索场域:一是获取最为原始的档案资料。通过国家档案馆及相关省市商会档案的查阅,获得晚清工艺局经营、管理等资料,为研究奠定最为基础的工作。二是挖掘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华经典古籍库、鼎秀古籍、书同文古籍库、《清实录》《清会典》等学界征引较少的典藏文献。据笔者目力所及,晚清工艺局的有关史料主要分布在《春在堂杂文43卷》《英轺日记12卷》《忘山庐日记》《西巡大事记》《东华续录(光绪朝)220卷》《清续文献通考400卷》《大清光绪新法令》《清实录》《十通》《清外交档案汇编》《晚清洋务运动史料汇编》《清代法律法规各部规则》《清代名臣奏疏文稿汇编》《清代外交档案三编》《外交报摘译汇编》《袁氏文献》等古籍钞本、刻本、印本中。这些文献因分布零散、形式多样,学界尚未进行汇集整理,正因如此也是笔者努力的方向所在。三是获取近代期刊、报纸的文史资料。充分利用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晚清期刊篇名数据库、近代报纸数据库等文献资源。唯如此,方能较为全面地了解晚清工艺局的文献资料,才有可能站在先贤们的肩膀上作出较有价值的研究。
其二,要拓宽研究视界。从前述归纳的相关研究主题来看,有关晚清工艺局的研究较为零散、不成体系。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成效显著的直隶工艺局,缺乏对农工商部工艺局和其他各省市工艺局的关照研究。尤其工商业经济发达的江浙一带工艺局尚未出现专门性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工艺局的发展也离不开关键人物的推动,目前学界主要聚焦于周学熙与工艺局关系的研究,而对张之洞、袁世凯、盛宣怀、端方、张謇等“新政”人物与工艺局的关系研究较少。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学界有关的工艺局研究成果基本上是围绕官办工艺局展开,对官商合办或商办(私办)工艺局尚未触及,这是应亟待加强研究的领域。此外,要进一步拓展工艺局研究的辐射范围,譬如工艺局与近代化关系、工艺局与手艺传承等多维视角的探究。概言之,要给予晚清工艺局一个客观、整体、全面的剖析,考察重点不仅是工艺局的技能传习制度和经营管理方式,还应关注到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艺人(学徒)”从业状况,及其群体的近代化问题。同时,要深入探究工艺局人才培养模式,对当时和后来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产生的影响,也是亟须研究的重中之重。
其三,要采用多学科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晚清工艺局内行业的发展、变迁是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它不仅仅是艺术学、历史学研究的范畴,它还包含社会学、经济学、营销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研究晚清工艺局必然会涉及多学科的有关理论,正是这些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启发和理论基础。据前述及,可以发现晚清工艺局研究主要是基于历史学的视角和理论来展开论述,缺乏多学科方法与理论的协同应用。尤需强调的是,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马克思主义手工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及艺术学相关学科理论方法,通过深入发掘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并辅之以地方志、日记资料,在重构晚清工艺局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着重从行业自身和技能传习制度方面来解释其兴衰递嬗的历史原因,展示晚清工艺局组织形态、手工业机构、工匠艺徒机制、经营方式等方面发展演变历程,进而探讨工艺局手工艺行业发展与城市社会经济变迁的关系,从而改变本领域资料零散、挖掘不够的状况,为艺术史的研究添加新内容。
其四,要倡导理论研究与现实关照相结合。晚清工艺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缩影,通过对其进行研究剖析,增强对传统手工艺传承、演变、革新的认知与研究,或可揭示出一些不为以往传统手工艺研究所关注的新鲜面相,抑或可补缺近代中国传统手工艺史研究之不足。不可否认的是,晚清工艺局中的培训科目很大部分涉及传统手工技艺的培训,这对于赓续传统手工工艺以及特种手工艺起到的进步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此种形式技能传习的提倡,正契合当前国家“重视传统工艺以及工匠精神的复兴与发展”的现实需要,对领悟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中蕴含的工匠精神,进而弘扬中华传统造物造型文化传承体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此外,晚清工艺局通过“振兴、普及工艺”作为“再就业”工程的重要举措,对当今实施的“再就业”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部分传统工艺的振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创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价值。
综上所述,晚清工艺局的研究取得了较大发展,特别是在文献资料的整理方面,推出极具里程碑意义的资料丛刊,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有些许不足,诸如多聚焦成效显著的直隶工艺局,对其他地方工艺局关照不够;侧重于工艺局宏观发展脉络的梳理,对其内部微观的探究不够;个案研究较多,整体考察缺乏等。展望未来,相信随着国家“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不断推进,会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挖掘、阐释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观念、工艺理念和实践经验的传统工艺项目,那时有关晚清工艺局的研究也必将相伴推进,实现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的新突破、新发展,进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研究成果。
注释:
[1]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1840-1949)》,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年。
[2]彭泽益:《中国工商行会史料集》,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
[3]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 1895-1914年》,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
[4]天津社科院历史所编:《天津历史资料》,第16期,1982年。
[5]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部编:《近代史资料》,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年。
[6]甘厚慈:《北洋公牍类纂正续编(4册)》,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7]虞和平,夏良才:《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 周学熙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
[8]周学熙著,文明国编:《周学熙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3年。
[9]郝庆元:《周学熙传》,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张九洲:《论晚清官办工艺局所的兴起和历史作用》,《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11]沈祖炜:《略论清末官办工艺局》,《史学月刊》1983年第3期。
[12]池子华:《“振兴工艺”:清末“再就业”工程的一个断面》,《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5期。
[13]卫才华:《晚清“工艺养民”思想及其实践的历史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期。
[14]栾炳文:《清末工艺局对学徒制的改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
[15]彭南生:《行会制度的近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
[16]王翔:《中国近代手工业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17]袁熙旸:《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18]邵秋菊:《直隶工艺局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9]邵秋菊:《论清末直隶工艺局的人本管理理念》,《学理论》2013年26期。
[20]陈绍闻,郭庠林:《中国近代经济简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祝慈寿:《中国近代工业史》,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年;贺润坤:《中国经济简史》,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阮怡帆:《近现代工艺美术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8年。
[21]武晓媛:《晚清民国传统工艺发展策略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2019年。
[22]冯峰:《“局”与晚清的近代化》,《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