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研究
2020-12-05丁乙雪郁修敏
丁乙雪,郁修敏,殷 悦
(沭阳县人民医院,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沭阳医院手术室,江苏 宿迁 223600)
在目前临床上手术治疗是一种十分常用的治疗方案,在对患者进行手术时,需要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麻醉,但由于患者个体状况和个人体质存在差异,工作人员难以对麻醉药物的应用剂量进行准确把控,所以很多患者在手术完成后有可能会出现麻醉药物残留的情况,这种现象会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以及血压造成影响而引发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1]。故而在进行麻醉后,患者都需要进入麻醉恢复室内接受观察直至苏醒,所以麻醉恢复室内的护理工作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来说极为重要[2]。在目前临床研究中发现,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对于麻醉后患者的输血以及确保患者术后安全来说极为重要;通过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能够帮助医务人员掌握患者的麻醉深度,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合理的干预,这样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麻醉康复质量[3]。本次研究中,探究将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应用于麻醉恢复室工作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用价值,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0月~2019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录入该时段我院资料库中登记有效的骨伤患者的基本资料60例作为实验样本,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单组样本量设置为30;对照组中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6:14),年龄介于56~81岁之间,平均年龄(71.8±5.4)岁;实验组中共患者的男女性别比为(15:15),年龄介于55~79岁之间,平均年龄(72.2±5.8)岁。
患者基本资料由我院统计学人员进行资料分析录入Excel表格,完成资料统计后,由数据统计人员进行资料分析,确认患者基本资料可进行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本次实验提交医学伦理委员会,经审核后审批通过。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有医务人员根据患者的体征适当调整患者的麻醉药物应用剂量以及流速。
在开展一体化护理前,需要在医院内部建立完善的麻醉护理管理小组,小组内成员需要具备较强的责任意识以及丰富的工作经验,根据麻醉恢复室内的工作内容,做好成员的情况优化和岗位安排。
实验组患者在进入手术室后需要连接Narcotrend麻醉监测仪对患者的NI(nacotrend Index)指数进行监测,直至患者的生理指标稳定后为患者常规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进行静脉吸入复合麻醉,根据患者的NI指数数值对患者的麻醉深度进行调节。在患者手术期间,患者的NI指数需要控制在45~55,在完成患者的缝皮时,NI指数需要维持在60~70。
待患者手术完成后,两组患者均需要进入麻醉恢复室内进行持续监测观察。在患者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护理人员需要每隔15分钟对患者的心率和呼吸进行一次观察,并留意患者手术后的肢体运动以及出血状况,而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护理人员还需要准备常用的抢救药物以及监护仪器,保证患者的转运质量。
1.3 评价标准
治疗完成后,对所有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记录,不良反应主要包含:恶心、呕吐、意识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实验数据由SPSS 21.00 for windows进行统计学分析,各项统计学数据处理操作由专业数据统计人员进行,t、x2值分别检验计量、计数数据,确认结果P<0.05则视为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实验组患者并发症产生率较低,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产生率比较
3 讨 论
麻醉后恢复室是观察患者手术完成后恢复的主要场所,并且在麻醉药物的影响下,患者的机体保护性反射还未恢复,所以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是保证患者康复的关键。在手术后24小时的患者恢复期内,患者具有较高的可能性,出现各种并发症,所以医护人员应当重点关注[4]。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治疗时丙泊酚的用药剂量相较于对照组来说明显更低。究其原因是由于一体化麻醉护理方案在应用过程中能够有助于减少患者手术中麻醉药物的应用剂量,并且在患者的麻醉用药剂量得到控制后,患者的拔管时间以及麻醉恢复室留置时间则会大大缩短,这样不仅能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还能保证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对患者进行有效的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能够有利于麻醉恢复室内的工作开展,降低患者在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