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满族单鼓的校园沿袭

2020-12-05

北方音乐 2020年16期
关键词:满族音乐课程

肖 艳

(哈尔滨市阿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300)

【关键字】满族单鼓;校园;沿袭

音乐课标中指出:“地方和学校应当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1]

黑龙江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着丰富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它们是“历史的缩影、民族的画卷、时代的回音、大众的心声”[2]。这些都是宝贵的音乐课程资源,在人音版教材的最后一个单元就收录了124首黑龙江地区的民族民间音乐作品。而作为三级课程管理中的地方课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是国家课程目标在特定社区条件下的具体化,也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而且地方课程也是研制学校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依据,校本课程其实就是将地方课程资源和社区发展实际具体化、详细化,以此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而我们区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有着上千年的渊源历史和厚重的金源文化,所以,我们依托教材中的地方课程,以第一册中第九单元《黑龙江好地方》为基础,将满族音乐文化进行开发,编创了系列校本教材,作为我们区的校本课程进行广泛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文化遗产,有很多优秀的满族民间音乐作品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资源闲置和浪费真得很让人心疼,我们真的不缺少资源和美,我们缺少的是“善于发现资源和发现美的眼睛和心灵”。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开发、整理、传承并发扬光大。

单鼓,属于满族传统的民间乐器,属于萨满所用依姆钦的另一种类型,是握执型的单面鼓,以其形制特征而名之,亦称“单面鼓”“单环鼓”“太平鼓“等。因为满族信奉萨满教,单鼓则多在满族祭祀仪式上使用 ,权威著作《柳边纪略》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作为满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们认识它,了解它,知道我们的家乡、我们的民族还有这么宝贵的民间瑰宝。

一、发挥单鼓的伴奏功能,让它在课堂上活起来

单鼓,顾名思义就是用金属弯曲圆,再用皮革鼓单面,手握的鼓柄带环(或“钱”),用鼓鞭击奏。由于单鼓被鼓鞭敲击的声音清脆,同时会伴着鼓环碰撞的“哗啦”声,无疑是一件很好的伴奏乐器。满族乡的老艺术家关老师传授给了我们经典的单点、双点、老三点、快三点、匀四点、老五点、花七点、碎点等多种鼓点,(《满族民歌选集》中也有相关记载)于是我们根据满族歌曲的风格特点,用单鼓给歌曲伴奏,效果出人意料。

(一)实践

满族人在喜庆的日子里总会即兴敲起单鼓唱喜歌,也叫作“拉空齐”,是对唱的一种形式。2002年,阿城参加了《全国农村艺术教育评价体系》课题的研究,笔者就尝试着用单鼓为《喜歌》伴奏上了一节地方课,这是一首2/4儿童歌曲,活泼欢快 。最初的想法只是让学生认识一下单鼓,可是试讲下来,学生演奏的欲望很强烈,索性整节课以单鼓为线索,先出示满族风情的视频,截取了关于满族单鼓的片段,《喜歌》音乐做背景渗透音乐,再出示单鼓,认识并探索单鼓的演奏方法,然后为喜歌音乐伴奏,学生水到渠成地会演唱歌曲了,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单鼓的伴奏音型。在这节课中,单点、双点、快三点都是学生自己跟着音乐的节拍探索出来的,充分体现了学生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的理念。这节课,在我意料之外拿了一等奖,从此,坚定了我将满族音乐做到底的信心,单鼓演奏也就成了校本课中重要的内容和特色项目。

(二)探索

历史上,凡阿尔泰语系的民族多信奉萨满教,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和动人的故事以及独特的风俗,可是个别现象被认为是搞封建迷信,其实,宗教信仰是很神圣的,只不过是被一些人利用了而已,我们要给学生正确的是非观。

《巴音波罗》这节课,融进了两首《巴音波罗》,分别是传统和创作的。传统的《八音波罗》虽然短小,但风格明显、韵味突出,加上单鼓的伴奏,更能体现满族民间为祈祷风调雨顺、祈太平的场景;创作的《八音波罗》融进了很多现代音乐的元素,却还包含着满族音乐的传统风格,不规整的乐句、典型的节奏、装饰音的运用,教师开口范唱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他们不由自主地敲起了单鼓,慢板时洋洋洒洒,快版时扣人心弦。

二、发挥其道具功能,让它在舞台上美起来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满族也是一个能个善舞的民族。而传统的满族萨满乐器的演奏都是以舞蹈伴之。因此,民间传下来的单鼓演奏大多数不是单纯“器乐式”的,一般都带有强烈的“表演性”,而且演奏方法多与萨满的舞蹈姿势密不可分,常说的“歌、舞、乐统一体”就是这个意思。

(一)单鼓祈太平,在于形

满族尊奉“海东青”,是世界上体积最小却飞行速度最快的鹰,被满族同胞奉为图腾。每逢过年过节或祭祖时,都要身着民族盛装,敲着单鼓边歌边舞,屋里院外,一是悼念祖先的功德;二是保佑天下太平;三是祝愿风调雨顺;四是祈祷病除灾消。

2000年,在首届金源文化节上,一首《敲起单鼓祈太平》吹响了满族舞蹈走出去的第一声号角。气势宏大的音乐、热烈奔放的舞姿、绚丽多彩的民间服饰、上下翻滚的单鼓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眼球。由于动作幅度大,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再此之后,满族乡学校将单鼓作为道具,和传统体育项目“报马鞭”一起作为大课间的一项内容。

我们要让孩子们知道,这不仅是我们的一件乐器,还是一件健身的器具和娱乐的道具 ,同样可以带给健康的身体、愉悦身心。

(二)单鼓传技艺,在于神

单鼓的舞蹈动作有多种,鼓和鼓鞭以及鼓柄处的铁环均可以做文章,可在胸前、后背、肩上、头顶等多处敲响,还有抖、颤、压、托、甩等多种技巧。当左手持鼓,右手扬起鼓鞭时,人立刻精神十足,脚下的十字步、太平步、磋步、马步等步法如行云流水。

课外特长小组的孩子们,走圆场、穿十字、别杖子、龙摆尾等,舞蹈场面宏大有气势,个个神清气爽,眼睛里都是音乐和舞蹈。那一举手、一投足,一个转身,一个亮相,活脱脱专业的小演员,不得不由此感叹,他们的鼓韵是骨子里带的,真是让人欣慰!

三、发挥其娱乐功能,让它在生活中乐起来

满族有很多节日,像颁金节、添仓节、二月二、中元节等,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像生日、祭祀仪式,还有类似莫勒真大会表演。这些都是让学生展示的舞台和实践的场所,我们鼓励学生将在学校学到的表演技巧和方法带到校外的各个角落,一是让孩子们学有所用,他们会从中体会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二是满族单鼓来自于民间还要回到民间,让他们在山野村落、田间地头都可以听到鼓声, 让他们在清晨傍晚、茶余饭后都能自娱自乐。

如同《音乐课程标准》中的“将民族民间音乐运用到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我们在做一件有利于子孙万代的事。

除了单鼓,还有很多来源于生产劳动的号子、山歌,来自于孩子们的儿歌、游戏歌曲和摇篮曲,都具有原生态的内容,为东北二人转、龙江剧和东北秧歌提供了很多音乐元素。开发满族音乐文化遗产,我们任重道远,传承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责任在肩,单鼓能从历史走到今天,能从幕后走到台前,相信其他的民间文化瑰宝同样可以与它齐头并进,辉煌灿烂。

猜你喜欢

满族音乐课程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浅谈呼和浩特市满族文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音乐
满族风俗图谱(民间信仰)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尼山学”的出现与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