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基础课”教学中爱国情怀的培养*

2020-12-05韩迎春齐艳娟陈敏黄鲁玙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教书育人 2020年18期
关键词:基础课爱国情怀

韩迎春 齐艳娟 陈敏 黄鲁玙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作为大学思政课的入门课程,大学生爱国情怀的培养是其教学中的重中之重,是大学生放飞青春梦想、铸就青春华章的不竭动力。

一 爱国情怀是“基础课”的重要内容

(一)“基础课”中爱国教育注重“情怀”的培养

“基础课”中的爱国主义位于第三章,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品格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不竭动力,成为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悠久辉煌文化的重要源泉。上承人生价值、理想信念,下启核心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指出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基本方向。“基础课”中的爱国教育更加侧重于爱国情怀的教育,以情怀引领人生价值目标,规范日常行为,以此激发大学生勇担责任,践行核心价值观,做重道德、守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基础课”中爱国教育与其他课程的衔接

高校思政课承载着爱国主义传播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学科系统。其在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方面具有一致性,均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从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门思政课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在爱国教育方面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当前,中国要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需要青年大学生具有爱国情怀,有理想、有担当,具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放飞青春梦想,做社会主义时代新人,这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基本任务。各门思政课之间相互衔接,共同传承,为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胸怀梦想、勇担使命、信念坚定、本领高强的合格人才共同努力。

(三)“基础课”中爱国教育的重点是情怀的培养

在“基础课”教材中对爱国这样表述:“爱国主义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家园以及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和荣誉感的统一。“爱国是一种质朴的情愫、纯正的情怀,可以炽热如火,也可以静如溪流。这种情感来源于个人对于民族及文化的归属和认同,迸发出强烈的国家尊严和荣誉感。“基础课”中爱国注重于这种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让学生在有温度、有风度、有硬度的表达中接受爱国之情的感染,内化为自身的一种情怀。因此,“基础课”中爱国教育要重“情”,不仅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更要以“情”化人,使大学生意识到国家对于自身的意义,做忠诚的爱国者。

二 爱国情怀与“基础课”的融合

(一)爱国情怀与“基础课”人生价值部分的结合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不仅从生理跨入成年人的行列,在思想上也日趋成熟,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时期大学生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具备一定的辨别能力,思想上走向成熟,对人生价值进行不停地探寻。在这一时期,受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享乐、拜金、功利等错误思想对大学生造成巨大影响,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本章的教学重点。回溯历史,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无不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自觉把国家兴衰、民族命运同自己的人生目标紧密相连。对国家爱之愈切,责任愈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可能性愈大。因此,爱国情怀是个人价值实现的力量源泉,体现着个人生存发展与祖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国家是个人物质利益和精神家园的寄托所在。爱国情怀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认清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更有利于将个人的自我价值同国家民族目标相统一,在奉献中创造无悔人生。

(二)爱国情怀与“基础课”理想信念部分的相结合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理想信念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一个人没有理想信念,就会陷入精神的荒漠,就会得'软骨病”。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当代大学生应承担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使自己的成长成才同祖国繁荣相结合,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中国的繁荣发展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空间,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同国家复兴的社会理想相结合,才能成就事业辉煌,铸就青春华章。大学生只有具备爱国情怀,才会自觉把自己的前途命运同祖国的兴衰联系在一起,树立奉献社会的理念,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践行者。

(三)爱国情怀与“基础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结合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永远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奋勇向前的精神纽带。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化,但是永恒不变的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以及由此激发的无限动力。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那么以后就会步步错,影响今后甚至一生。在知识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大学生更易受到情感的影响,受情感的左右,因此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对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思想多元、意识文化交锋的背景下,爱国情感往往是定心丸、强心剂,可以使大学生在激荡的思想文化大潮中始终站在国家人民一边,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爱国情怀与“基础课”道德法治部分的相结合

拿破仑认为爱国之心是人类最高的道德。爱国“是道德接受主体对道德文化的信息反映、理解与解释、整合与内化以及外化的求善过程”。爱国情感的培养是通过一系列世情、国情、党情的学习、感染和传递,激发情感共鸣,满足情感归属,培养情感力量,避免道德失范行为。爱国情感不仅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善良意志,而且可以培育正确的道德意识和法律责任感,自觉提高社会规则践行能力,尊德、守道、向上,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三 爱国情怀在“基础课”中的培养

(一)以理服人

在大学中,“基础课”向来被认为是最简单的课程,没有深度,理论性不强。其既不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强调科学性、理论性,也不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那样具有较强的时间主线和逻辑主线。“基础课”的内容看似浅显,简单易懂,但要让学生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则非常的困难。学生往往把“基础课”当作休闲娱乐课程,随意逃课请假课程。这种态度产生的原因一方面是从小到大形成的观念以及周围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基础课”不像数学和物理那样公式推理实验证明具有严密的科学性。目前“基础课”尚存内容强供给的价值输出,而缺少娓娓道来、理据结合、润物无声的说理。因此,“基础课”的课堂必须增加理论深度。爱国的话题,可以说是从小学讲到大学的,学生觉得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面对湖南城市学院大一新生王某网上发言称“不可能爱国”,被取消入学资格一事,很多学生表现出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做得对,有人认为属个人道德领域,学校不应开除。对此,可以从爱国的内涵以及国家相关法律规定来进行解答,指出其不仅是道德要求,更是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经过论证、分析、解答,让学生明白爱国不是自己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中国公民必须遵守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理论不仅要感染人,更要说服人,上升为理性认识的爱国认知才更有说服力。以真情感动人。

(二)以情感人

“爱国情感的产生首先要有一定外部力量的刺激与激发。其次,通过他人或群体的爱国情绪散播产生情感集聚效应,强化个人的爱国情感体验。”当前“基础课”存在着两个极端,一方面是为贴近教材进行高大上形式的宣讲,导致课堂“无聊、无趣”,另一方面又存在着过分迎合学生口味,导致落俗、“泛娱乐化”。因此,要使“基础课”生动,首先应触动,然后感动,最后才会感化。在教学过程中要紧跟时代,以当代潮流为坐标,不仅要从纵向——中华民族爱国传统角度阐释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爱国壮举,更要从横向——当代青年、学者、工人、农民等普通中国人勇担道义、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娓娓道来。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老师必须接地气,尊重突出学生个性,用学生常谈的人、用学生常说的话去同学生交流讨论,而不是讲了理论少了有趣,多了幽默少了深刻。“能否有效地传播一种思想和理论,不仅取决于所传播的内容,也取决于传播方式。”与学生交流要“找对路子”,爱国教育的千篇一律让学生厌烦,耳熟能详的事例让学生表情麻木,要“触动”学生的神经,不仅事例要“新”,语言更要“真”,老师只有先触动自己,才能触动学生。因此,老师必须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寻找与学生情感交融的契合点,共振点,只有先走近学生的心,才会激起学生的情,进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怀。

(三)以文化人

2019 年是五四运动10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再次强调:当代青年不仅要在培养爱国之情上下功夫,更要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因此,让大学生拥有爱国情怀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能让大学生在爱国情怀的指引下同,能够胸怀祖国,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以纯粹价值灌输为底色和基调的课堂,不管你的结论有多正确,但只要缺乏“完美剧本”的严密支撑和逻辑佐证,都难使学生产生参与感、享有获得感,更勿奢谈层次更高的课堂幸福感。”为此,在以情感人的同时不能落入假大空的俗套,一定要注意情理交融,有理有据,在保证政治性、思想性的同时,注意人文性、逻辑性和理论性,只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撑的情感才会演化为情怀,才会让学生真正入心,入脑,生根,开出行动之花。只有大学生将对祖国的情感认同上升为自觉行动时,教学的目的才算真正达到。

猜你喜欢

基础课爱国情怀
渗透式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中的开展及探讨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少女情怀总是诗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论
职业技术院校应如何提高基础课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