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20-12-05卢军孟春莹聊城大学文学院

教书育人 2020年18期
关键词:重音汉语言师范生

卢军 孟春莹 (聊城大学文学院)

口语表达是教师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手段,贯穿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1],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因而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然而,当前高师院校的师范生普遍存在对普通话训练不够重视、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教师职业用语的驾驭能力有限,教学语言缺乏文采、感染力不强等问题。为切实提高师范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合格教师,本文以聊城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为例,尝试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策略。

一 普通话训练是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前提

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字作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2]从入职资格开始,国家对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做出了明确规定: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是教师资格认定所需的材料之一,大部分省份要求教师资格证申请人或是报考教师编制的人员普通话必须达到二级乙等及其以上水平,而报考语文科目的人员普通话水平必须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可见,对于汉语言文学师范生而言,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他们未来走上从教岗位的必备技能。然而,当下师范生的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方言口音重,二是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较差、表现力不强。

语言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过程。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在普通话方面所出现的问题,需要将普通话的训练贯穿到学习生活的始终。首先,应当正视自己的发音问题,了解方言与普通话的相异之处,正视不足,明确目标,树立纠正方言的信心。其次,积极进行“正音”训练,咨询专业指导老师,明确自己在声、韵、调、儿化,或是轻声等方面的不足,进行专业指导,对自己发音难点逐字逐音地纠正,有针对性地训练,“听”“说”结合,口耳并用;在生活中尽量减少方言的使用,并有意识地对发音偏误加以注意,同学间,尤其是一个宿舍的同学应互相监督指正;同时定期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再次,积极通过朗读、演讲等方式,提高对普通话的驾驭能力:注重朗读技巧的学习,明确不同题材类型在语速、语气、语调、重音、停顿等方面的综合运用;努力提升普通话演讲水平,可先通过跟读、模仿,将他人的演讲内化于心,配合语音语调训练、思维训练等。此外,为提高普通话的学习兴趣,可以编排练习口腔操,学习趣味绕口令,让普通话练习变得“活泼”起来。

二 教师职业口语训练是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

教师职业口语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使用的行业用语,具有教育性、科学性、口语性、启发性的特点,是一门表达方式独特的语言艺术,师范生在真正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应当系统地学习、掌握并熟练运用这门艺术。

(一)对顿歇的训练

师范生模拟讲授练习时,语言要有急有缓,充分利用顿歇的语言表达手法:在对情感色彩比较沉重的文章解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在某些特殊语句朗读上、某些特殊情感体味中采用顿歇的手法,有意识地中断语链,留给学生较长的思考、咀嚼、感悟时间,创造时间的“空白”地带。它并非单纯的“空无”,而是利用停顿来表达说话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变化,让学生体味说话者的言外之意,以增强渲染力。例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我”在得知“爸爸”可能已经离“我”而去时,在文章的末尾这样写道:“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在读到这里时,需要朗读者进行一定的顿歇处理,让学生体味到亲人故去时的无助、悲痛和揪心的感觉,领悟到亲情的重要性,进而让学生们明白: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

(二)对重音的训练

师范生模拟课堂讲授时,应注意避免平铺直叙,语言要有轻有重,有意识地练习“侧重点”的表达,进行“重音”的确定和处理:重音是指在朗读、说话时句子里某些词语念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强度来体现。师范生在日常的练习中,应加强以下四个方面的重音训练:其一,在提问、讲解或总结时,往往会对某些重点词语或重点知识点进行加重语气的处理,起到突出语言重点及引起学生注意的作用。例如:在薛法根老师执教的《剪枝的学问》一课中提问到,“‘我’在走进桃园之前的心理活动是怎么样的?”[3] 这里重音放在“心理活动”,这也是问题的中心和关键所在。其二,在朗读中对某些词语进行加重语气,不仅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强情感的意义。例如:戴望舒《雨巷》课文的朗读中,“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又彷徨”,其中,“颜色”“芬芳”“忧愁”“哀怨”“彷徨”需要重读且读得深沉舒缓,既能够将丁香姑娘的妩媚刻画得淋漓尽致,又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同时也表达出了诗人的淡淡愁绪。其三,在一句话可能产生“歧义”的情况下,需要在口语表达中通过重音的处理加以明确和区分。例如:“他去过上海。”重音位置不同,意义就会不同。其四,在课堂上,当教师发现有同学走神或交头接耳时,语句重读还可以起到委婉提醒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且不会影响到上课节奏。师范生应在模拟课堂讲授时有意识地反复练习重音的处理,逐渐使重音突出成为一种习惯。

(三)加强局部教学用语的练习

教学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是由多种话语要素构成的,根据课堂教学不同环节的作用和方式,教学语言可以分为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结束语等几种。对师范生职业口语的训练可以分阶段来进行,先进行局部教学用语的练习,进而完成一整堂课的试讲。

将一整堂课分环节进行练习,化整为零,逐个击破:巧用导入语,导入语即为课堂的“第一印象”,师范生应总结多种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导入方式:或承上启下、温故知新,或设疑布阵、引发悬念,或幽默诙谐、活跃气氛,或娓娓道来、创设情境……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以最佳状态投入课堂;细化讲授语,讲授语以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培养情感为主要目的,讲授语的训练有明确的要求:清晰明了、严谨科学,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启发点拨、画龙点睛……妙用提问语,提问设计的好坏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师范生提问语的训练要注意紧扣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把握时机、要点明确……锤炼结束语,在结束语的表述中,力求简明、准确、精炼、升华、耐人寻味。通过各个环节的反复试讲实践,提高师范生的专业语言素养。

三 培养文学素养是提高师范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补充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语言运用往往是平铺直叙与起伏跌宕并存,以使课堂充满“语文味”。基于此,特级教师王崧舟提出了“诗意语文”的概念。[4]简言之,就是透过诗意的文章,运用诗意的语言,感受诗意的情感,品味诗意的人生。从教学语言中品味语文的魅力,在还原感性语文、真情自然流露的基础上,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地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敏感度。“诗意语文”是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的文学素养水平提出的较高层次要求,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5]师范生要想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就需要丰富自己的内在文学素养,具体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丰富知识储备

一个人的语言是其知识储备的直接表现。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不仅要能够讲出“文采”所在,更要讲得富有文采。因此,师范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库:广泛阅读,扎实积累,学习语文专业知识;不断涉猎,了解历史、哲学、自然科学等相关知识;关注学科发展新动向,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知识体系;关注现实,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鲜活的语言素材。只有“满腹经纶”,才能在走上三尺讲台时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才能让课堂教学变得诗意盎然、趣味横生。

(二)研读作品,领悟情感

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吃透作品。可将“课前的备课”阶段提前至师范生的学习阶段:阅读大量经典作品,充分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及作品写作的相关背景,逐字逐句品读全文,在理解文章表层含义的前提下,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只有“诗化”教学用语,善于灵活运用高亢、低沉、激情等语言艺术手法,将作品的情感内涵准确传递给学生,使之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口语表达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是师范生教育素养、专业知识、逻辑思维等的综合体现。口语表达能力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长期日积月累的训练。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应当反复实践,不断锤炼、优化自己的语言,为成为新时代优秀语文教师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猜你喜欢

重音汉语言师范生
基于多模态学术英语口语语料库的中国理工科大学生单词重音位移研究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阿基与乌龟之重音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重音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研究
单词重音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