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学业形成性评价的思考
2020-12-05周小冬唐维兵
周小冬 唐维兵
(1 南京医科大学儿科学院;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形成性评价越来越多地被医学本科教育课程所采用。2016 年版《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在学业成绩评定体系中特别强调,要建立包括形成性和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学生学业成绩全过程评定体系和评定标准[1]。形成性评价已被确定为一种对学生学习过程有高影响力教学实践,是一种增加学生学习效果的最有效的教学和评价手段。一些研究提示,在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中使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成果有促进作用[2]。但是,形成性评价的定义并不明确,实施过程没有统一的标准,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条件下以及怎样进行形成性评价才会对学生学习起到积极作用还需要进行研究。
一 形成性评价的内涵
(一)形成性评价的提出与发展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assessment)和总结性评价(Summative assessment)是1967 年由美国学者Scriven 在《评价方法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形成性评价是收集信息对一门课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教师编制课程的过程[3]。1968 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Bloom)首次将形成性评价运用于教学过程,认为形成性评价改变了后续的教育决策。随后形成性评价逐步在欧美国家教育中应用和研究[4]。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Crooks 提出形成性评价实质是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评价程序,教师们通过这些程序在教学过程中修正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英国国王学院教授Black 和Wiliam、Cowie 和Bell、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教授Nicol和Macfarlane-Dick 指出,通过形成性评价能产生对学生学习有益的反馈信息来辅助教学,通过对学生课堂表现或作业完成情况进行反馈,使学生能够完善学习能力或技能,从而提升学习效果[5]。
(二)形成性评价的定义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创建反馈循环,通过不断地反思或“对话”,教与学的双方归纳和使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证据,来监测学习的效果及进展并持续改进,以实现教学目标[6]。形成性评价作为一个可以重复和向前推进的循环,支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完成学习成果。随着以证据为基础的教学实践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普及,形成性评价的范式必然从教师单向的独白向学生和教学团队成员之间的交互式多向的评估、对话转变。因此,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性评价既被视为正在进行的学习的衡量标准,也被认为是支持学习的过程。
(三)形成性评价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形成性评价于20 世纪80 年代传入我国,并应用到中学教育中。直至2007 年,以李井泉全文翻译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贝尔教授题为《医学生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运用》文章为标志,我国医学教育才引入形成性评价[7]。近几年来的文献表明,医学的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中都有形成性评价的研究。院校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微生物学等,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等的研究也有,但数量较少。研究结果显示,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形成性评价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形成性评价提高了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其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加强了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意识,同时也体现了以人为本、教学相长、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临床实践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医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医学生能力的培养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 对医学生实施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与现状
(一)医学课程的特点
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专业性、精英型教育,其学程长,包括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要终身学习[8]。就院校教育而言,医学学科体系严谨,课程多、学制长,有很强的系统性、科学性、实践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思维与技能、沟通技能、信息获取能力以及个人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等素质水平有非常高的要求。
1 医学课程的阶段性明显。世界各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知识与技能的教学采用三段式,即按照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及见习、临床实习三个阶段序贯进行。课程之间也有先后顺序的要求,先形态后机能,先正常后疾病,先基础后临床。这符合人类认知的规律,符合医学教育规律。
2 医学课程以学科为基础。以学科为基础设计教学计划,设置标准课程,以信息收集传输为目标,教学活动采用班级制,以教师为主导、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总结性评价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模式;临床实习以医院为基础,采用师带徒式的方法带教。这种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符合医学教育的规律,便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便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以及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9]。但是也存在着弊端,容易造成部分知识的重复讲授或疏漏,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脱节,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容易使得学生进行表层学习,被动的获取知识,采用死记硬背、刷题等办法被动的获取答案,不利于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
3 医学课程的改革趋势明显。随着医学知识的迅速增加,以及对医学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模式的弊端逐渐显现。美国西余大学医学院于20 世纪50 年代,率先提出了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课程整合模式。随着全球医学教育的发展,以问题为中心的课程模式、模块化整合课程模式、核心课程、螺旋式课程、以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逐渐在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被提出,医学课程改革的新发展、新理念不断更新[9]。伴随着医学教育模式的发展与变化,医学整合课程因其较好的学科融合性和对医学生培养的有益性,逐渐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日本、新加坡等地被广泛应用,我国于20 世纪末期也开始进行医学课程整合的改革。
(二)现行医学课程学业评价的方法与弊端
国内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大多采用期末考试来对医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是以衡量知识水平为评价内容的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易于组织,对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不大,能够快速地获取评价结果,有较好的客观性、权威性和公平性。但是,仅有总结性评价或以总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
1 总结性评价不全面。由于课程期末考试的时间有限,考试的内容必然受限,不可能涵盖课程的所有内容,所以就不能全面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对教师而言,由于医学课程的专业化程度高,一门课程往往有许多教师讲授,期末考试对教师的教学情况体现不全面。
2 总结性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产生消极影响。总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其滞后性往往使学生产生学习倦怠,学习兴趣逐步降低。忽视对学生学习的监督,容易使得学生进行表层学习,被动的获取知识,采用死记硬背、刷题等办法被动的获取答案,采用功利主义的应试。
首先,成立高校经费管理专门小组,并以推进科研活动发展及经费管理精细化为双重主导,组建专门的管理人员团队。在管理人员构成上面,应遵循放管服所要求的服务性、科学性与精细化要求,将财务管理负责人、科研活动负责人都纳入管理团队当中,同时也要积极邀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与管理,实现管理效能均衡,发挥管理团队作用。
3 总结性评价对师生的反馈不及时。期末考试结束后,学生已放假,该门课程的成绩已经确定,并且该门课程的学习已经结束,对学生的反馈作用有限。同理对于教师而言,其反馈用于改进后面的教学,但授课对象已经改变,其改进是否有效很难及时评价。
4 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严重缺乏。由于总结性评价的滞后性,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仅限于课堂,而且以教师的单方面传授为主。学生课后提问、咨询有限。学科分科越来越细,同门课程由多个不同教师担任,缺乏对学生的连续观察反馈。师生之间往往只见一堂课的时间,学生不认识老师,老师不认识学生,缺乏相互了解、互动。
考试评价是一个指挥棒,在以总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引导下,教学双方容易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不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教与学存在的问题,更不用说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改进了。
(三)医学课程形成性评价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对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对医学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为此,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2018年9 月17 日,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 的意见》,对医学教育提出了目标和方案。2019 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学习过程管理。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
上述文件对我国的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应将形成性评估纳入日常教学评价活动中。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改革发展,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正在得到正视和重视,逐步在医学教育过程中推行、实践。
三 贯彻系统理论思想开展医学生学业的形成性评价
在医学生的学业评价中实施形成性评价,需贯彻系统思想,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而言,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整体规划:做好形成性评价的顶层设计
做好教学过程的系统设计,把形成性评价作为教学过程安排进课程设计,培养目标、实施路径和评价标准要认真细致的研究和确定。形成性评价本质上是教学过程,因此在设计教学计划时,要把形成性评价设计好。在大学本科五年培养方案中,要设计好形成性评价,如在基础医学阶段、临床教学阶段以及实习阶段均设置阶段性的考试或评价并及时反馈给学生,使得教师和学生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医道路在所处的位置,前进的困难度,是否能继续或者需要分流[10]。由于我国本科医学教育都是高中直接进入大学,学生的心智并不成熟,对医学的忠诚度还须进一步加强。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要做好形成性评价,而不是仅仅通过毕业考试、毕业技能考核来描述学生的整个培养结果。在基础医学学习结束之后,进行评价,评估学生的信念、态度以及能力,进行反馈,使不适合不愿意学医的同学适当分流。对继续学医的同学指出其优势、弱点以及需弥补的不足。
(二)要素提升:做好形成性评价各环节基础工作
1 教师的理念更新与技术培训。开展形成性评价,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们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设计,在做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有更多的课后指导。同时教师们还要通过形成性评价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学生学习。这些工作,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导致教师工作量的增加。
2 学生的培训。由于形成性评价引入中国医学教育时间较短,教师和学生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具体做法上的认识参差不齐。需要请教育学专家、医学专家进行培训,切实的使形成性评价起到作用,保证实施的保真性。通过宣传、试点、实践培训等多种角度、手段去培训,让学生从中获益,主动要求这种评价模式。
3 加强教学资源保障。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运用好精品资源课、慕课及其他资源,知识传授、识记放在课后,课堂主要用来评价、交流及反馈。改变临床课程教学的地点,以教学医院的教室和科室为教学地点,使得临床理论与临床实习密切联系起来,把临床教学和形成性评价交给医院和科室[11]。要充分利用教辅人员、研究生助教、教研室脱产带教老师、对教学感兴趣的临床教师和主讲教师一起参与到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来,做好调研、考察、反馈、再考察的循环PDCA 过程
4 完善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现代医学教育不再是单个教师的职责,应把临床各科室作为最基层的教学小组,把教学工作当作科室的一项工作。形成性评价不再是单个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护理人员、病人、同级同学以及高年级同学的评价。
(三)动态管理:做好形成性评价的过程管理与持续改进
1 做好形成性评价成绩记载
在现阶段,各门课程的成绩以及毕业考试的成绩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对于评定奖学金、推荐免试研究生十分重要。因此,各门课程的形成性评价要做到公平公正,对评价的方式方法以及严谨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形成性评价把学生学习过程记录下来,做到了学习的可见性,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保护也需要注意。此外,在临床实习时,大部分学生将参加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实习教学中形成性评价的开展。因此,在开展形成性评价时,要考虑到学生的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和诉求,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9]。
2 落实反馈、整改与持续改进
形成性评价的关键,是落实反馈,调整策略,进行持续改进。反馈要及时,教师、助教和同学之间,要及时把反馈信息传达到学习者个人,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反馈要有针对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方法各不相同,反馈信息一定针对具体同学,要准确并有方法。反馈要注意激励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士气,保持学习的劲头。
四 结语
形成性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方法或者说一种教学理念,想要起到积极作用,必须使之整合到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教师、学生、管理者在理念上要统一,通过顶层设计,在文化、技术、组织、保障等各个方面做好支撑,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