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模式探讨*
2020-12-05张迪任瑞瑞樊清华于晓霞孙玉芳山西医科大学
张迪 任瑞瑞 樊清华 于晓霞 孙玉芳 (山西医科大学)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与世界的联系、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全球胜任力”(Global Competence)的理念也应运而生并且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2010 年发表的《新世纪医学卫生人才培养》对未来百年的医学教育做出了展望,提出将胜任力的培养作为未来医学教育的要求之一,号召各地区医疗工作者开阔国际视野。同时,国家于2015 年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推动了我国医学教育迅速走上国际化的道路[1]。随着“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不断深入,医药卫生事业对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医疗卫生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这都要求医药卫生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广泛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临床专业技能,还需要具备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竞争力。因此,新时代医学教育要以担当民族复兴伟大重任为着力点,站在高远的历史角度,拓展国际化视野,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 全球胜任力的发展
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可追溯到20 世纪二战结束初期,为稳固其战后的世界领导地位,美国先后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通过《富布莱特奖学金法案》、五十年代通过《国防教育法》等条例来支持对具备优秀外语能力的人才培养[2]。到冷战中后期,美国意识到要培养具备国际适应力的人才来应对世界多元化的趋势。于是,在八十年代末期由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CIEE)发表的《为全球胜任力的教育》首次应用了“全球胜任力”的概念,并强调其培养的必要性。1993 年,美国国家外语中心主任在美国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上对全球胜任力进行了进一步的解析,将其内容总结为认同、外语能力、知识、同理心和任务表现五个维度。21 世纪初期,美国政府签署了《国际教育政策行政备忘录》,要求各大领域开展国际教育。2012 年,《美国教育部2012-2016 国际战略》将全球胜任力定义为,个体能够在全球化的世界上取得成功,并且有能力参与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全球事件并且充分发挥作用的素质和能力[3]。2017 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为包容和可持续的世界培养我们的青年》提出,全球胜任力由知识、态度、技能和价值四个元素组成。同年12 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出了比较正式的概念,将全球胜任力定义为“对全球、地区和跨文化事件的多方位分辨解决能力,对其他世界观的欣赏和包容能力,与不同教育环境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的交流的能力,以及为国家民族可持续发展做出行动的能力”,并在哈佛大学正式构建了国际学生“全球胜任力评估(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PISA)框架”,即具备全球胜任力的人一定需要掌握国际认知的知识,了解世界相关规定与原则,在面对差异、面对困境时可以表示同情理解,自如进行无障碍交流等[4]。显然,全球胜任力是当今国际化人才必需品,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也正成为教育核心任务的重要组成。
在国际教育影响下,国内对全球胜任力的关注度也有所提高。2016 年,清华大学在其全球战略中首次使用“全球胜任力”理念,并将其作为办学目标,科学地将其定义为,在多元化国际环境中开放得体学习、工作和与人交流的能力,包含“全球议题与世界文化”“沟通与协作”“母语与外语”等六个核心素养。2017 年,北京大学以培养优秀的与国际组织接轨的治理人才为目标开展了引领未来国际组织人才起航计划[5]。随后,众多高校都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先后引入“全球胜任力”的理念,不断改良教学模式,推进学生国际化素质的培养。近年来,山西医科大学也顺应国际教育趋势,为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在调整教学目标、优化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 医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的实践与研究
(一)树立全球胜任力理念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深入,加强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医学教育也应与时俱进,紧跟国际趋势。为此,山西医科大学在构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明确了国际化、多方位的培养任务,立足于本校的学科建设并根据现有的师资水平、合作交流开展情况等方面,将国际胜任力培养融入本校培养体系中,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全球胜任力的意识[6]。并通过入学教育和日常班会,努力使学生尽早树立起全球胜任力的观念,建立国际化意识。
(二)调整课程结构
提升全球胜任力,不等同于学校要开展一门叫作“全球胜任力”的课程,而是将其作为所有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让现有课程实现“全球化”。首先,语言是跨文化交流的关键一环,是提高全球胜任力的基础,是当代学生必须要具备的硬实力。因此,我校不仅聘请外教教授医学英语专业课程,在多门课程启动全英文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而且开设了多个语言培训选修课程,包括雅思,日语等,为本土学生跨文化沟通奠定语言基础;此外,美国等国家教育体系的培养目标重在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能应对局势变化的公民,即在传统的科学和技术能力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思维能力、批判性解决问题能力等。而我国目前的医学教学方式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远远跟不上国际的步伐。鉴于此,我校实施国际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法、讨论法、合作法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的兴趣爱好,支持学生组建讨论小组,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主动开阔国际视野的能力。
(三)拓展国际合作
组织医学生赴海外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者相处交流是培养其全球胜任力必不可少的环节。为此,学校积极拓展海外合作机会,与近百所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开展多种形式多个地区的暑期交流项目。这些项目融合了专业课程学习、临床实践与文化体验,有助于学生对国际卫生医疗体系、临床医学知识等有更系统的认知和直观深刻的体会;同时,学校积极创造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通过演讲汇报、与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交流等方式拓展学术视野,增进学术交流,体会文化差异;另外学校还鼓励组织医学生赴国外参加各类国际竞赛,例如由俄罗斯远东联盟主办的国际大学生外科奥林匹克竞赛、沃罗涅日国立医科大学国际语言竞赛等。通过参赛,不仅使学生们加强了临床技能,更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跨文化的理解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从而提升了全球胜任力。
(四)营造交流环境
旨在把世界带进校园,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山西医科大学举办多种形式中外医学生交流活动,创造自由的、开放的跨文化交流的环境。通过交流座谈会、英语角活动等,为中外学生共同学习与生活提供交流和文化融合机会,不仅提升了国际学生的中国体验,也提升了中国学生的本土跨文化体验。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国际学生新年晚会等活动将全球胜任力的教育目标有机地与物质环境进行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国际环境、开阔国际视野、形成国际理解,使其具备参与国际竞争、展开国际合作的能力。
(五)转变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医学教育要着眼于国际人才需求,根据国际要求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拔尖创新医学卫生人才。在培养模式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学的办学优势,在医学人才培养过程中融入国际化课程的创新思维与优势资源。将全球胜任力作为医学教育体系的核心要求之一,大力推进课程的国际化,不断提升医学生的全球竞争力。同时,加强多元化语言的学习,多层次推动学生跨文化适应力的培养。
(六)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
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全球胜任力的环境是实现医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重要保障。因此,坚持一带一路“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改革方式,医学教育不仅要鼓励国内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交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研成果,提升整体教资水平;而且要大力引入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外籍医学专家,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吸引高水平人才来国内工作、学习,使学生的国际视野不断拓宽,对医学基础专业知识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同时,把提高国际交流能力作为医学院校教师的要求,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三 医学生全球胜任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国家“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需要
2015 年,国家卫计委等部门提出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做好医疗卫生服务交流工作,以提高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健康体质水平为目标,积极打造健康丝绸之路。为此我国积极援助沿线医疗卫生水平低、条件差的国家,建立了多所国际医院,例如陕西省在哈萨克斯坦合作建立的“陕西村”医院[7]。国际医院的成立受到了沿线各国人民的支持与认可,不仅促进了我国与沿线国家医疗卫生服务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与沿线各国的友谊,也加快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走出去的步伐。随着越来越多国际医院的建立,与沿线国家人民交流互动的次数逐渐增多,具备外语沟通能力与文化适应性的医生的缺乏也成为制约健康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问题。坚实的英语基础和精湛的临床技能是与沿线国家患者交流以及进一步治疗的先决条件,是促成医疗合作的必备能力。因此,健康丝绸战略的推进需要一批外语精、专业强、素质高的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高水平医务工作者,来增进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以切实可行的策略解决国际事务。
同时,“一带一路”政策的提出给传统医学的振兴带来了新的机会,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国际搭建了广阔的平台。目前为止,我国相关部门已与沿线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际组织达成了近九十个中国医药卫生方面的合作关系,传统医学文化逐渐走向国际化。推进传统医学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需要医药卫生工作者密切关注国际医疗走向,积极与各国交流,加深世界各国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知,并大力促成医疗合作。只有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跨文化交流能力,才可以紧跟国际趋势,抓紧宣扬中华传统医学文化的机遇,达成与多国的医药合作,真正推进传统医学的国际化。因此,培养具备国际胜任力的医药学人才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需求。
(二)适应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的必然举措
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民健康是体现民族富强昌盛的主要表现。因此,医学教育担负着培养合格医疗卫生人才和提升人民健康的重任。为了实现更好的医学教育,要求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和专家学者及时更新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了解国际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开拓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未来[8]。从众多世界知名大学的发展实践可以看出,实现高校教育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国际化的教学目标和发展理念、全球范围内的合作网络、多维度的合作交流平台以及国际化的合作项目。因此,医学院校应当以全球视野自足于本校优势,依托国际化的交流平台,汲取国际先进的科研成果与医疗技术,将医学教育国际化落到实处。而只有具备扎实的文献研读功底和外语沟通能力,才可以掌握世界前沿医疗成果和技术,因而现代医学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科研敏感性,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全球胜任力,才能够实现与前沿医学的衔接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
(三)提升医学毕业生能力素质的现实需要
由于医学院校连年扩招,加之医疗岗位要求不断严格,医学专业毕业生面对着更为紧张的就业市场。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具备市场竞争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是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国际化,医院同步需要一批具备一定国际认知、专业素养、外语水平的高技能医学人才,特别需要能够与外籍专家、患者无障碍交流的高素质医生[9]。即使我国每年医学毕业生数量很多,但真正接受顶尖教育、满足要求的毕业生数量却极其有限。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国际化,医院同步需要一批具备一定国际认知、专业素养、外语水平的高技能医学人才,特别需要能够与外籍专家、患者无障碍交流的高素质医生。因此,推进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就是全面树立医学生的国际意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学生具有符合就业标准的能力素质,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赢得主动。
四 结语
在“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全球化时代,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国际化医学人才的重任[10]。推进全球胜任力的培养,顺应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医疗卫生水平差距的积极举措。因此,医学教育当以国家政策为支撑,以提升医学生全球胜任力为目标,全面树立全球胜任力理念,积极调整课程结构,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并且大力营造国际交流环境,培养出具有全球胜任力、可持续竞争力的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同时,在医学模式逐步从“以治疗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维护健康为中心”,医疗方式逐步从“诊断—治疗”转变为“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的大背景下,健康服务业给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医学生不仅需要具备精益求精的临床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以及前沿的医学研究进展和技术要求。因而一名合格的医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全球胜任力,能够实现与前沿医学的衔接并在此基础上开拓创新。通过广泛的科研学术交流不断增加知识的维度,吸纳先进的科研成果与医疗技术,提升医疗行业的服务质量。因此,需要不断推进医学生全球胜任力的培养,完善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当下,“全球胜任力”仍属于国际新概念,将其与我国医学模式结合仍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