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CT 检查对纵膈内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效果
2020-12-05刘扑琼
刘扑琼
(富源县人民医院 放射科,云南 曲靖 655500)
0 引言
纵膈内淋巴瘤是发生在淋巴结附近的全身性恶性病变,临床症状可表现在全身。因此纵膈内淋巴瘤的临表现主要为胸骨后隐痛、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面部浮肿、盗汗、发热等[1]。该疾病在早期时,临床表现并不明显,但是随着病情的加重,以上表现逐渐突出,病情还会呈现出气短、胸闷等严重症状[2],与此同时,该疾病的预后难度也越来越大,给患者的生命健康将会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做好早期诊断与准确鉴别就显得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CT 技术的出现,其在临床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其价值也越来越突出[3]。CT 能准确且清晰的显示出纵膈淋巴瘤的位置、大小以及形态等情况,能准确的为患者提供与病情相关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预后质量[4]。临床上CT 对纵膈内淋巴瘤检查影像中可呈现中纵膈孤立、融合成块、不规则形状的软组织肿块等成像。如今在纵膈内淋巴诊断活动中,该诊断技术亦被广泛应用,因此,本研究就CT 检查对纵膈内淋巴瘤的诊断与鉴别效果进行展开分析,探讨其临床诊断与鉴别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我院42 例患有纵膈内淋巴瘤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病例所选时间范围为2018 年1 月至2019 年12 月份。其中,男性25 例,女性17 例,患者年龄为28-68 岁。这些患者存在明显的吞咽困难、面部浮肿等临床症状,经过穿刺活检诊断后,均确诊患有纵膈内淋巴瘤(本次所选病例不包括有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患者,也不包括病情严重者)。另外,42 例患者对本研究均表示知情,且配合诊断。通过比较这些患者临床资料得知,他们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对比意义。
1.2 排纳标准
纳入标准:①CT 检查确诊后再用病理学进行再次诊断,确诊患者为纵膈淋巴瘤患者。②患者或患者家属自愿签有知情同意书。③患者无传染性疾病。排除标准:①患者患有精神障碍或语言障碍。②患者的心、肝、肾等器官的重大疾病。③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1.3 方法
本研究所选患者均接受多层螺旋CT 扫描检查(仪器为美国GE16 排螺旋CT 扫描仪)。所有患者的检查均由两位经验丰富的CT 医师协同进行扫描检查。首先,参数设置:管电压120 kV,层厚5 mm,层间距为5 mm、螺距1.2;其次,指导患者取仰卧位,从胸廓入口扫至双肺后肋膈角;第三,待扫描完毕后,再对所有患者进行增强,选择碘海醇注射液作为扫描对比剂,注射速率为每秒3 mL,待注射完毕后静等20 秒后扫描[5];最后,将扫描的影像图传到工作站,由两位医师共同进行阅片,并进行同步确认,若意见相反,可由其余的专业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分析,且根据图像总结诊断结果。
1.4 观察指标
将这些患者的CT 影像学资料作为回顾性分析对象,随后将分析结果与临床病理诊断结构进行对比,以了解CT 诊断与鉴别效果。
2 结果
2.1 CT 表现
这些患者经过多层螺旋CT 诊断后,其均存在明显的淋巴结肿大情况。首先,从病变大小与位置来看;单发淋巴结肿大患者有12 例(肺气管旁或血管前间隙),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有30 例(分布在肺气管旁及血管前间隙,有3 例延伸到双侧肺门);其次,从结构与形态来看:单发淋巴结肿大患者其形态要以全部融合为主,其次为圆形或椭圆形,而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其主要以形状以不规则为主;第三,从密度来看:42 例患者密度都较均匀,不存在明显钙化和坏死病变;另外,增强扫描时,以轻度强化为主,均匀增强有37 例、中心坏死区有2 例、环形增强有2 例;第四,从其转移情况来看:患者血管前、肺气管旁淋巴结明显增大,出现血管位移的患者有31 例,无脂肪间隙,其他患者则无出现转移,扫描发现血管被包绕。
2.2 关于CT 检查结果
这些患者经过CT 诊断后,确诊患有纵膈内淋巴瘤疾病患者有39 例,其他3 例为纵膈胸腺。随后,这些患者经过穿刺活检或者手术后,发现这些患者均为纵膈内淋巴瘤疾病,由此可见,CT 检查的准确率为92.8%,误诊率为7.2%。
3 讨论
纵膈淋巴瘤属于原发性恶性病变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位置在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上,其中淋巴结肿大是该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以纵膈肿块为主[6]。纵膈淋巴瘤在临床病理上分为霍奇金病与非霍奇金病两种。其共同临床症状有无痛性的淋巴肿大、发热、消瘦、声音嘶哑等症状。就纵膈内淋巴瘤疾病临床特点而言,其早期临床症状并不明显,因此,很多患者并不能及时察觉异样,但是随着病情的恶化、肿瘤病灶面积扩大,则患者就会出现胸骨后隐痛、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面部浮肿、盗汗等临床症状[7]。纵膈内淋巴瘤疾病的发展迅速,且前期不易察觉,出现临床症状后在进行检查,已经为纵膈淋巴瘤的中后期。该病可能与纵膈淋巴结、颈部以及周围淋巴结的病变的并发,且在CT 检查中会出现中纵膈增宽的成影,在临床治疗活动中,纵膈内淋巴瘤疾病的后期治疗不佳可能会出现上腔静脉压迫症、心包积液以及“大纵膈”的现象,增加了治疗难度,且预后效果也差,因此,做好早期体检、临床诊断显得非常重要。
在纵膈内淋巴瘤疾病临床诊断活动中,要与胸内甲状腺瘤、结节病以及纵膈内胸腺瘤等容易混淆的疾病区分开来,常见的纵膈内淋巴瘤诊断方式有以下几种:X 线诊断、病理学诊断、CT 诊断[8]。其中,X 线诊断费用不高,且操作简单,但是在早期病情诊断中并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价值,并不能对患者进行定性诊断[9];病理学诊断指的是穿刺活检或者手术检查等,这种确诊率为100%;而CT 诊断,则是指应用美国GE16 排螺旋CT 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诊断,该诊断不仅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10],而且还能清楚的将患者肿瘤位置、结构、肿瘤大小以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进行准确显示。同时,在后处理技术的支持下,还能清楚的识别患者的肿瘤钙化、囊性密度以及脂肪密度等情况[11],在CT 诊断成像中的影像无重叠,能准确的分辨纵膈、血管、淋巴结以及附近软组织等位置以及病变情况,还能与位置相近或类似疾病进行区分,提高准确率,降低了误诊率的情况,从而为临床治疗与预后提供了有力参考依据。
在2017 年,莫森林,靳仓正二人在《纵膈内淋巴瘤的CT 诊断鉴别分析》一文中指出[12],多层螺旋CT 诊断技术不仅可以将肿瘤病灶的位置、结构、肿瘤大小以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进行准确显示,而且其拥有强大的后处理及时,能够将患者的肿瘤钙化、囊性密度以及脂肪密度等情况进行清楚识别出,这样一来,则为临床治疗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参考。另外,其也指出,CT 诊断技术相较于传统X 线诊断而言,其不仅诊断率水平较高,而且鉴别疾病效果较高。在次基础上还对患者进行了增强扫面技术,可以更加反应纵膈内淋巴瘤的具体血供情况,为之后的治疗可以提供更可靠的依据[13]。因此,其建议,在今后纵膈内淋巴瘤疾病临床诊断活动中,CT 诊断技术值得应用,可以准确的提供纵膈内淋巴瘤的具体情况。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本研究结果可以了解到,CT 诊断可以确定患者肿瘤病变大小及位置,如单发淋巴结肿大患者有12 例(肺气管旁或血管前间隙);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有30 例(分布在肺气管旁及血管前间隙,有3 例延伸到双侧肺门);另外,CT 诊断还可以清楚的看到肿瘤结构与形态,如单发淋巴结肿大患者其形态要以全部融合为主,其次为圆形或椭圆形,而多发淋巴结肿大患者其主要以形状以不规则为主;此外,CT 诊断还可以检测出密度情况,如本研究有42 例患者密度较均匀,不存在明显钙化和坏死病变,且通过增强扫描时,以轻度强化为主,均匀增强有37 例、中心坏死区有2 例、环形增强有2 例。因此进一步确定了CT 可以准确的显示纵膈内淋巴瘤的大小、位置、结构、形态以及血供情况,与上述资料中的结论一致。
最后本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经过CT 诊断后,确诊患有纵膈内淋巴瘤疾病患者有39 例,其他3 例误诊为纵膈胸腺;相较于穿刺活检或者手术诊断而言(这些患者均为纵膈内淋巴瘤疾病),CT 检查的准确率为92.8%,误诊率为7.2%。由此可见,CT 诊断技术不仅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而且还能将肿瘤病灶的位置、结构、肿瘤大小以及其周围组织情况进行准确显示,而且其拥有强大的后处理及时,能够将患者的肿瘤钙化、囊性密度以及脂肪密度等情况进行清楚识别出,这样一来,则为临床治疗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参考。因此,本研究认为:在纵膈内淋巴瘤疾病临床诊断活动中,CT 技术该诊断技术值得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