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教学模式下高校艺术设计实践与实验教学研究
2020-12-05张建设
贾 洁 张建设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实践与实验课程是高校艺术设计教学重要环节,是在“教师指导下,在一定实验环境中学生参与或独立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随着科技不断发展,设计领域涌现出各种新理念、新思潮、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设计者了解掌握此类新事物,能更好完成产品设计,而实践与实验是掌握新思潮、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有效途径。艺术设计专业以理论教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才市场需求,因此将包豪斯“工作室”教学的理论经验与时俱进地应用于我国艺术实践与实验教学研究,对教学质量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具有现实意义。
一、“工作室”教学理念的形成
20世纪初,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创立成为世界艺术设计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当代艺术设计实践与实验教学体系的雏形。如今,它对艺术设计教育仍有重要启示。包豪斯存在于1919至1933年间,是国立包豪斯学校的通称,是德国最早一所艺术设计与建筑学校,聘请大批著名设计师探索并研究设计艺术教育[1]。
包豪斯学院最早提出并倡导“工作室”教学,是第一所推行现代设计教育理念、教育宗旨和教学体系的设计学院。包豪斯坚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在教学设置方面,推行手手相传的手工艺作坊式的师徒制与艺术设计能力训练方式相结合;在工作作坊中,通过手工技师亲身指导和现场演示,不仅让学生直观认识和了解各种材料和结构的差异性,还可学习和掌握产品材料肌理、工艺原理等技术理念和方法[2]。
“工作室”教学模式最大优势是参与性、体验性,学生参与实践与实验,亲手制作、体验,对内化所学知识及培养动手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工作室”培养目的是将艺术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引导学生不仅专注于理论学习,同时提高动手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二、国内高校“工作室”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包豪斯“工作室”教学模式影响,近二十年国内一些美术院校及综合性大学艺术专业相继开设“工作室”。“工作室”教学模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在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将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转化为在实践与实验过程中体验以“学”和“用”为主。国内高校“工作室”教学取得一定成绩,但尚存以下问题。
(一)教学形式以传统授课为主,缺乏实践实验课程
我国多数院校的“工作室”教学模式处于辅助教学或教学参考层面,教学目标、内容和训练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尚未实现以“工作室”教学为主的实践或实验模式。传统设计专业注重艺术理论传输,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和对实际操作的培养[3]。在课程设置上,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在实践实验方面,虽有相应实习实训环节,但与企业所需人才和发展现状缺乏紧密联系,培养效果欠佳。
以目前国内高校室内与景观设计专业为例,大多数相关专业均开设三大构成、家具设计、CAD、PS、3DMAX、效果图表现技法、室内设计原理、建筑环境经典赏析、建筑制图、建筑装饰材料、照明设计、工程预决算、人因功效学、家居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娱乐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广场设计、景观小品设计等专业基础课与设计课。专业基础课几乎皆为理论课程,专业课主要开展虚拟项目或真实项目的设计训练,但设计训练内容几乎无法实现从设计方案到设计实物转换,学生无法感受设计从意向转变为实体作品的一系列过程。因此,学生对施工工艺、建筑装饰材料、照明设计等专业基础课的理解认知均处于浅显感知层面,理论学习与实践脱节。但毕业生就业时,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设计施工经验。为完成人才与市场对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加强“工作室”实践与实验板块的训练势在必行。
(二)缺乏规范的“工作室”教学体系
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陈旧,课程内容无法满足市场要求,不利于培养高质量设计人才。很多学校虽改革基础课程内容,但对本土艺术设计领域缺乏深入了解与探索。艺术设计课程内容未能体现地域和学校所处环境的优势与特色,师生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4]。大部分高校设计艺术专业“工作室”师资力量普遍不足。一些高校“工作室”聘请的兼职教师大多未经专业教学培训,教学时间不固定,同时高校在教学管理中对其教学质量缺乏评价约束。专任教师教授每门课程均需接受学生评师、督导评师、同行评师、领导评师等四个模块课堂教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兼职教师因不在高校编制之内,评价并不影响其经济收入、职称晋升等,导致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大多数高校“工作室”任职教师是硕士或博士毕业后经高师培训直接进入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仅有少数教师具有相关行业从业经验,因此大多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指导教师在理论与实战经验对接方面有所欠缺,无法有效指导教学实践。一些高校鼓励教师深入企业,以期积累实践经验,但又因教学任务、地缘关系、家庭因素等多重原因制约,真正进入企业的实践者寥寥。
(三)缺少实际应用项目
以往学校在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培养基地,一方面解决技能型师资缺失问题,另一方面摆脱“与行业脱轨”的教学困境[5]。弊端在于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因人员分散,指导教师奔波于各企业间,而企业兼职导师又因自身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学生。某些实习企业对学生管理松弛,指导效果差强人意,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均不满意,未达到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目的。
“工作室”具有理论实践结合的特殊优势。目前国内除一些知名院校“工作室”外,大多数高校“工作室”因缺少实际项目,导致学生无法参与感受设计从方案到成品的系列工序流程,不利于客观感受和评价,无法在后续设计中扬长避短、积累实践经验。大多高校“工作室”创立初始阶段因缺少知名度,在市场竞争中举步维艰。加之“工作室”教师忙于日常教学、科研,疏于“工作室”管理经营,教师教学、科研与“工作室”任务脱节,“工作室”缺少以实际应用项目为核心的团队凝聚力,很多“工作室”就此搁置。
三、基于“工作室”教学模式优化的思考
(一)强化实践实验教学
包豪斯学院成立初期,教学采用“双轨制”,每门设计课程设置一位“造型教师”和一位“技术教师”,两位教师共同教授形式内容、绘画、色彩与创作等造型课程。“造型教师”负责教授学生形式美法则的相关课程内容。“技术教师”负责教授学生技术、手工艺和材料学等技术相关内容。“双轨制”注重基础课理论与实践并举。
包豪斯学院通过开设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壁画、舞台、书籍装帧、陶艺、建筑、策展等不同专业工作坊,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进校后先开展为期半年的基础课训练,然后进入导师的“车间”学习实际技能。如在家具车间,设计导师布劳耶通过自行车把手所用钢管获得设计灵感,经过一系列力学实验、材料实验,成功设计出现代简约设计典型代表的钢管椅系列产品[6]。包豪斯通过实践与实验教学模式把一向注重“外型设计”的教育理念转换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上,更注重科技与艺术、艺术与工艺的完美结合,为现代设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这种“双轨制”教学模式不应随包豪斯的消失而失去生存空间,而应不断发展完善[7]。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学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明确专业定位,不仅培养具有一定设计能力,也需熟悉甚至掌握专业设计流程、工程、工艺、材料、工程预算的综合型设计人才。也要关注人才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设计人才。
(二)完善教学体系与团队建设
对大多数设计院系而言,“工作室”教学体系和团队建设与完善很难短期完成,需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并有序推进。在“工作室”发展初期,可在实验室基础设置上逐步建立以高职称导师为带头人的教学“工作室”,其介于专业课教学与实际设计项目之间,比普通课程实训更具针对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工作室”教师和行业专家、设计师指导下更好地完成对接课程和实际项目的专业训练。
1.“工作室”教学体系建设。“工作室”教学方式可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和团队凝聚力。学生所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材,而是与市场需求挂钩,以实际设计项目为主,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师是“工作室”教学体系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对“双师型”教师的选拔与培养是“工作室”教学建设过程的首要任务。“工作室”在教学建设上注重教师个人能力及业内影响力,既体现技艺传承又实现创作产出最大化,有效提升教师和学生技艺水平[8]。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理论知识,在工作室实践教学中指导实际项目创作,实现课堂与实践有效对接。“工作室”教学体系建设将教师和学生推向市场,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也能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提升。
此外,工作室应邀请或聘请业内专家或优秀设计师参与“专业课教学”,与本专业教师形成优势互补,鼓励本专业教师整合资源、承接项目、相互合作,发挥个人优势和团队精神为“工作室”教学服务。
2.“工作室”师资团队建设。“工作室”师资团队建设是“工作室”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部分,首先一个好团队需优秀专业带头人、志同道合的参与者,团队力量才可能最大化发挥。其次通过“工作室”师资团队建设,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开发各类教学实践实验资源,提高实践实验教学质量也是有效途径。“工作室”建设也是教学团队建设中重要一环,应以专业教授与相关专家为主导,由专业教师或设计师管理,带头人应具实现专业建设目标的能力。
为保证教学稳定性,在“工作室”发展中后期,可邀请业界专家和设计师作为导师,实践导师具备优良专业素养与丰富实践实验经验,通过专业短期教师资格培训即可胜任“工作室”导师[9]。为保证实践导师教学质量,可参照高校在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实践评教标准,并以合同形式规定实践导师教学质量与报酬并规范奖惩约束。“工作室”发展中后期,还可邀请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专家或企业家组建工作室。此类工作室以专项实践实验为学习基地,学生以“实际项目”作为学习训练和科研课题,学习过程中由权威专家指导和训练。
(三)开展拓展式训练
拓展式训练是针对学生开展的学习体验方式。针对企业对人才不同需求和学生个体差异,设置与心理学、社会学、美学等相关课程。拓展式训练是依靠虚拟空间或实训环境,让学生参与项目设计流程,激发个人潜能、开拓意识和团队精神等,亲身体验实践课程[10]。
“工作室”开展拓展式训练主要是设计相应实践与实验内容,各专业指导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优势和特点分类并组成团队,针对虚拟项目或实际工程项目现场指导、培训和考核,组织行业专家或专业教师评审并提出修改意见,指导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和手段,设计培训调查问卷,以团队为单位分析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想和体会,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更好结合。
拓展式训练方式实施过程简单,但对指导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要求指导教师具备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将专业理论知识融合于拓展训练并分析解答项目出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工作室”弥补传统艺术设计课程模式的缺陷,有利于整合高质量教师团队,提升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工作室”以解决问题为先决条件,对学生而言,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要求更高也更具挑战性。“工作室”教师和工作人员可依托自办公司或与其他公司联合参与设计投标或工程投标,获得实际工程项目,并将具体项目带到“工作室”实践实验课程,组织学生和工作室团队人员开展项目开发、设计,用实际项目拓展学生实践能力。
(四)开设综合型批判思维课程
批判性思维教学近年在国内逐渐流行。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在中小学课开设批判思维课程,一些学校甚至将其设为必修课。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而国内大多数艺术设计类学生接受的大学教育专业局限性过强,缺少逻辑思维深度与高度。鉴于此,“工作室”教学可增加批判思维、项目设计、文案设计等综合课程,提高学生逻辑分析能力。“工作室”教学也可将批判思维课作为常规课程的一部分,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导入设计批判思维主题。
四、“工作室”教学对提升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质量的作用
东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农艺建筑装饰工作室,简称农艺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是以艺术学院院长为负责人的导师工作室。工作室本着以项目为导向、教师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培养学生艺术设计创新实践能力。以此为例,可窥探“工作室”教育对提升艺术设计实验教学质量的作用。
(一)优化基础设施,提供学术研究与科研实践平台
“工作室”拥有使用面积90平米的工作空间,计算机30余台,图书及各类音像参考资料400余套,拥有丰富的专业培训资料、材料样品、项目成果资料、优秀学生作品等。吸收一批在设计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作为导师。实行团队制,每个团队由2~3名专业教师任负责人,团队组建以5~10名学生为宜,在年级结构上以老带新。
“工作室”坚持择优录取原则,低年级本科生进入工作室初期主要以观摩为主,学习设计基础知识、先进设计理念和设计软件,后逐步参与专业工程项目与科研课题、实际项目设计实训。“工作室”以课题负责人、各专业骨干教师和外聘专家管理、指导学生,带领学生参与纪念馆、图书馆、餐饮空间等工程及雕塑、包装、标志等相关设计。工作室师生同时参加各类比赛,以赛促学,以奖促学,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取得一定成果,完成《方正中国稻作博物馆》《伊春马永顺纪念馆》《伊春带岭张子良纪念馆》等项目展馆设计与施工。获国家级、省级等奖项近80个,完成国家、文化部、省级各类科研课题60多项。较好完成学生理论学习与专业实践实验对接。学生因提前介入专业设计的优势,就业率显著提升。在“工作室”学习、工作并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学生,有的刚毕业就在公司担任主要设计职务。
(二)合理配置资源,提倡协同合作精神
“工作室”要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配备优秀师资力量。鉴于此,农艺“工作室”在指导教师选拔上注重专业互补、师资互补。每个团队在组建时充分衡量师资搭配及学生学年、专业素养、性别、性格、特长等情况,确保团队具有独立设计及科研能力。艺术学院常选派“工作室”教师不定期到国内外艺术院校观摩、学习,把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设计理念、实践经验引入教学。农艺“工作室”与黑龙江省工艺美术协会签订合作交流协议,定期邀请优秀工艺美术大师指导、培训。不定期举办工艺美术大赛,激发学生设计能力,与艺术家共同创作。选择优秀作品参加工艺品博览会及院校设计展示活动,增加影响力、扩大知名度。
农艺“工作室”将专业方向细致分类,在专业课程背景下与其他实验教学工作室合作,如视觉传达专业陶艺工作室和动漫工作室、影视传媒专业影视剪辑工作室、环境艺术专业装饰构造工作室等。为协调“工作室”实践与科研工作,农艺“工作室”主体及配套实验室总使用面积达400多平米,配备3D打印机2台,可完成家具、景观、雕塑、冰雪雕等模型打印,更有利于学生完善、修改设计方案,学生在实验老师指导下可完成室内模型及景观设计沙盘高品质制作。
(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项目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造力是综合思想、才智及个性品质等因素产生新思想,发现、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学生通过参与“工作室”实践项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创新创业意识,使创新成果得到市场认可。“工作室”通过激发教师和学生创造力,与企业联合开展项目开发设计,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东北农业大学农艺“工作室”以参赛项目服务企业,在设计项目完成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协作。在酒店、展览馆中大型项目设计中,指导教师先向学生解读需求方风格、特殊要求、费用等具体要求,经团队集体讨论设计方案,在效果图绘制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特点与优势,分区完成设计工作。通过项目实训,不仅有效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也使其全面了解设计、施工及市场需求,激发创新创业热情。
五、结语
艺术设计具有专业特殊性,对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工作室”教学模式有助于提升学生创新力和学习兴趣,促进师生在实践中平等深度交流。鉴于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现状,应引入并优化“工作室”教学模式,弥补师资建设、教学环境、课程设置、实验与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不足,提升艺术设计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