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成长的原动力来自哪里?

2020-12-04

父母必读 2020年11期
关键词:原动力小乔邮差

孩子真的是我们教育出来的吗?如果我们把教育的重点放在“爱”上,那么这个答案也许是对的。孩子成长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动力,愿我们都能珍惜和重视它。

在我为幼儿园的老师以及家长们讲绘本时,《小乔逃跑了》是听众发出由衷的笑声最多的绘本之一。中国人一向比较矜持,我想,《小乔逃跑了》能让我们中国听众情不自禁地发出笑声,可以说,这是这本绘本的幽默具有相当大的艺术力量的有力证明。

笑点在哪里?

绘本是融合语言和绘画这两种媒介的艺术。与有插画的儿童读物不同,绘画在绘本创作中,具有主体性,从某个角度来说,绘本的绘画是一种美术设计,在表情达意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乔逃跑了》这本绘本,在营造、表现幽默方面,与文字语言相比,绘画的表现更为抢眼。

小乔逃跑了

故事的一开始,小乔在放风筝。妈妈手叉腰(表示严厉)要求小乔整理自己的房间,还说:“我跟你讲过几百次了!”小乔小声地纠正妈妈——“8次”。他真的数过,就是8次。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孩子,我们是不是都熟悉,是不是觉得好笑?小乔的房间很乱,虽然妈妈说的“几百次”有些夸张,但房间还得整理啊!可是,小乔“一看到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他觉得还是逃跑比较简单。所以他逃跑了”。过了一会儿,小乔妈妈问房间整理好了没有,不见回答,就开始找小乔。在这一处,文字语言是:“小乔不在床底下,也不在柜子后面。到处都找不到小乔。”画面画的是,袋鼠妈妈把小床、柜子以及小椅子和多种玩具都从育儿袋里扔了出来。这真是出人意料的有趣设计,不仅令人莞尔,而且引起大家对小乔的年龄、爱好乃至日常生活的想象。

妈妈的空房间

妈妈找不到小乔,却发现了小乔留下的字条,知道小乔离家出走了,就哭了起来,然后出发去找小乔。“大家都听说小乔的妈妈有个空房间”,“好几个家伙都来打听”,但是,小乔的妈妈说,“这个房间不出租”。我讲到这里时,大家总是要发笑,因为作家竟然画了棕熊来查看小乔的房间什么样,打算租这个房间住,还有大象也来查看,吓得袋鼠妈妈赶紧捂住育儿袋,老牛和长颈鹿也坐进育儿袋里“试来试去”,连一大群小兔子也进来试了。这时,作家写下了很重要的一句话:“最后他们觉得这个房间不适合任何人。‘这是小乔的房间!妈妈说。”

小乔找住处

再说逃跑了的小乔。“小乔正在想办法找个新地方住”。小乔想找地方住,要找什么地方呢?作家紧紧抓住袋鼠孩子的习性,让小乔找袋子住。可是“每个袋鼠妈妈的口袋都客满了”。小乔看到这个情景,心里会不会有些触动呢?会不会想起妈妈温暖的袋子呢?接着,让人忍俊不禁的设计出现了——“小乔找到了一只鹈鹕,他的袋子是空的。于是小乔搬了进去”。鹈鹕的袋子里非常舒适,可是,他一飞起来,小乔可就吓坏了,他只好再去找新的地方。新的地方什么样?没错,还得是袋子。接下来,作家的構思真是巧妙而有趣,他让小乔住进了老牛邮差的装信件的袋子里。为什么说这个构思很巧妙?邮差要挨家挨户地送信吧,“快到傍晚的时候,邮差先生送信给小乔的妈妈”,邮差先生说,“你有一些账单。”“一封信,一本杂志,一些垃圾邮件。”,“还有,哦,对了!我想这个也是你的!”“他一边说着,一边把小乔从邮包里拎出来”。妈妈对小乔是又亲又抱,问他跑到哪里去了,小乔说,“我在找一个住的地方。”,妈妈就说,“我刚好有个空房间,你觉得怎么样?”小乔立刻跳进去。又回到家了,他觉得好高兴。

我在讲这个故事时,讲到这里,我会停下来,问大家,故事到这里可不可以结束。总有人说可以结束,也总有人说,不能结束。说可以结束的人,没有很好地理解作家写这个故事的用意。如果在这儿就结束,问题并没有解决,下次房间乱了,小乔还是不想整理,不还是会离家出走吗?那么作家的用意是什么?我在听到有人说不能结束时,就会追问,为什么不能结束,就会有人说,小乔还没整理他的房间呢!结果,结尾果然是——“‘这里只需要整理一下就行了。小乔说。于是他立刻动手清理了起来。”作家写这个故事的用意,就在这个结尾上,他要写出小乔这个孩子的成长。

孩子是怎样成长的?

我在前面讨论了《小乔逃跑了》的幽默表现。真正的幽默故事,里面一定有严肃的东西在,有智慧的东西在。《小乔逃跑了》的严肃性、智慧性不仅在于写出了小乔(其实就是一个孩子)的成长,而且更在于对小乔成长的动力的来源作出了形象而生动的揭示。

在故事的开始,小乔嫌打扫房间太麻烦,也就是说,他惧怕困难,然后以出走来逃避打扫房间。在故事的结尾,小乔变得不把打扫房间当成难事,说一声“这里只需要整理一下就行了”,接着“立刻动手清理了起来。小乔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或者说这样大的进步?显然,这不是大人耳提面命的“教育”的结果。我在讲演中提出这个问题时,有听众回答:是小乔经历的生活教育了他。我认为,这是一个十分正确的回答。在故事里,我们的确看到,小乔出走后游历了一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不到有人来教育小乔,而小乔一回到家就完全改变了。

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思考,真的能说小乔的成长动力来自“生活”吗?生活本身就有这种能动的力量吗?

教育是人的事业。我们要寻找儿童成长的动力只能在人的身上来找。事关教育,就是两种人,一种是成人,被称为教育者;另一种是儿童,被称为受教育者。儿童成长的原动力来自哪里?是来自成人,还是来自儿童自己?

妈妈给小乔的成长动力是什么?

儿童的健全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帮助,对这一问题,《小乔逃跑了》作出了很出色的表现。故事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小乔的成长转变与他的妈妈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小乔出走以后,袋鼠妈妈的表现:先是哭了,然后马上出发去找小乔,好多人想来租小乔的房间,妈妈的回答斩钉截铁:“这个房间不出租!”“这是小乔的房间!”她要给自己的宝贝儿子留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妈妈深爱着小乔。正因为有这样的妈妈,小乔在体验了鹈鹕口袋里的危险,尝到了老牛邮差口袋里的颠簸之后,才“好想家”。

有了妈妈这样的爱,小乔最终一定会回到妈妈的身边。《小乔逃跑了》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问题——成人在教育儿童的时候,什么最重要?是耳提面命的说教吗?不是!甚至也不是成人的经验和知识。什么最重要?是爱!爱才是最重要的。

俄国大批评家别林斯基在论述儿童文学时说过,儿童文学作家在创作时,不能一拿起笔就想着孩子的缺点和毛病,通过批评这些缺点和毛病让孩子进步,而是要给孩子爱。别林斯基说,有了爱,一切的缺点和恶习都能克服。我深信别林斯基的话。

更重要的成长动力是什么?

下面我介绍的两位教育哲学家的观点,也许可以给我们更多关于孩子成长原动力的思考和启发。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成人必须认识到,他仅处于一个次要地位,他应竭尽全力地去理解儿童,支持和帮助儿童发展其生命,这应成为母亲和教师的奋斗目标。如果需要帮助而得以发展的是儿童的个性,而儿童的个性较弱,成人的个性较强,因此成人就必须抑制自己,不要对儿童好为人师,而要以能够理解和追随儿童的成长为荣。”蒙台梭利说的成人“不要对儿童好为人师,而要以能够理解和追随儿童的成长为荣”这句话不仅发人深思,而且值得记取。

如果如蒙台梭利所言,儿童成长的原动力不在要“追随儿童的成长”的成人那里,那么,是在儿童这里,在这个受教育者这里吗?对这个问题,德国的教育家福禄培尔在他的教育学名著《人的教育》里,有明确的回答。福禄培尔把教师比作“园丁”,把儿童比作“葡萄藤”。在教育中,“园丁”和“葡萄藤”之间是什么关系呢?福禄培尔认为,“给葡萄藤带来葡萄的”是葡萄藤本身,而不是园丁。福禄培尔告诫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园丁”反而要加小心,“如果园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地顺应植物本性的话,葡萄藤可能由于修剪而被彻底毁灭,至少它的肥力和结果能力被破坏”。我们的教育之所以能获得成果,离不开教育者,但最大的功臣是孩子自己!儿童成长的原动力来自于他自己,来自于他内心向善的愿望和向好的方向前行的动力。

孩子可以不知道、说不出绘本里的思想,但可以感受并吸收,可是,作為教育者的大人却不能不知道,因为我们担负着为孩子选好书的责任。如果自己看不出来,就听听值得信赖的童书专家是怎么说的。

朱自强

学者、翻译家、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朱自强学术文集》(10卷)以及《儿童文学概论》《亲近图画书》等个人著作10多种。

猜你喜欢

原动力小乔邮差
老邮差帕哩的故事
小乔的平底鞋
第二个喉咙
充电盆栽
大黄蜂当上“背包客”
培养思维能力
邮差H2
念奴娇
意大利邮差偷懒 400公斤信件藏家中
情人节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