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

2020-12-04王琼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52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王琼

摘  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和进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学开始。小学数学是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尊重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环境,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自发性在自主探究性课堂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在提高学生主动性的过程中,让他们有学习的收获,不断积累数学知识和基本能力,获得更多的提高。文章从“创设情境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四个方面分析了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教学策略

作为理科,数学具有较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虽然它和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但小学阶段的学生很难完全掌握数学知识,也很难理解数学知识。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现在的教学理念越发重视对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培养。陶行知先生曾说:“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营造自由民主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动力,方可引导学生开启自主学习的大门,充分贯彻“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

一、合理创设情境,促成学生把握数学概念和特征

情境教学主要指在教学中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或多媒体合理地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例如,轴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请会折叠衣服的同学上台来展示一下叠衣服的方法,从而引出课题。接着:(一)出示轴对称物体:天安门、飞机、奖杯、让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学生观察发现,它们的两边都是一样的。(二)剪小树:通过不同剪法,师生共同评价得出这些图形两边都一样的,所以先把纸对折,然后再剪,剪定后再展开,就是这棵小树了。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观察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操作中初步感知轴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交流,能初步感知到两边一样的图形可以对折起来再剪,这就是轴对称图形特征的初步感知。通过有序、有层次的操作,更加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以认识,充分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二、引导学生思考和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是探索教学的重要手段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可作了如下的設计:“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

我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一)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二)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三)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四)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可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

三、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让学生联系生活,主动参与小学数学法则和算理的形成,从而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使用算理和法则。例如,在教学“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时,教师先出示例题: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3/5公顷,3/4小时耕地多少公顷?提问:如果把已知条件换成整数或小数应怎样计算?接着让学生根据整数和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给例题列式,这样学生就能明白,分数乘除法的算理和计算法则是从整数和小数的计算法则中演绎过来的。然后教师出示下列三幅图,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并演示计算过程,最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分数乘以分数的计算法则,这样,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法则。引导学生得出: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这样教学,学生得到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文字概念。

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意识,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高

思维决定探究方向和力度,只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探究能力的提升。因此,坚持启发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经常注意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乐于思考的习惯。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时,要关注学生观察、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以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学习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一定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

总之,如何在数学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好引导作用,多元化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多维度地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广和.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3,(08):49-50.

[2]黄泽阳.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0):247.

作者单位 :四川凉山布拖县拖觉镇石咀小学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