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 千年药香润一城
2020-12-04梁静雅
梁静雅
亳(bó)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安徽西北部,是安徽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其西北与河南省接壤,西南与阜阳市毗连,东与淮北市、蚌埠市相倚,东南与淮南市为邻。当地盛产药材,是我国最大的中草药集散地,素有“中华药都”的美称。
说其历史,可追溯到5000余年前,那时人类便在此耕作、繁衍。自3700年前商汤王在亳建都以来,亳州曾三次成为古代都城。说其文化,历代人才辈出,载入史册的有商汤王、老子、庄子、曹操、曹 丕、曹植、华佗、花木兰……亳州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大量的历史遗存被学术界视为“中原文化宝库”。
三朝古都与天下道源
亳州,古称谯城,地处中原,一向有中州门户、徐兖咽喉之称,且盛产中草药,为我国古代四大药都之一。涡水绕流其城东北,上接大河,下通江淮,水运极为便利。这里历史悠久,名士辈出,自古为群雄角逐之所。商朝第一位帝王成汤建都于此,三国鼎立时为曹魏之陪都,元末小明王韩林儿也于此称帝。
当地现存众多历史遗迹,特别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遍及境内,主要有亳州傅庄、青风岭、钓鱼台、大寺、黛台、利辛伍奢冢、禅阳寺、蒙城尉迟寺、涡阳龙山等。尤其是尉迟寺遗址,被学界称为“中国原始第一村”。该遗址是淮河流域重要的大汶口文化聚落遗址,在此发掘出了大量重要遗迹、遗物,显示出村落经过精心设计与合理规划,且严格按照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或某种制度建设房屋、广场、墓葬等;红烧土排房采用先进的烧烤技术,是原始社会房屋建筑的典型代表;儿童瓮棺葬的流行也突出了尉迟寺遗址的地方特色;大型广场和鸟形“神器”的存在,更表明尉迟寺遗址是一个等级较高的聚落遗址。在尉迟寺遗址发掘的鸟形“神器”,是我国考古发掘出的第一件图腾实物。这件器物是在图腾崇拜过程中,经过升华后的更为象形的标志物。它的出土证明了我国古代史籍记载的有关先民的传说是真实的。
在亳州城西南20千米的梅城,为商之梅伯国故地;城南35千米的古城镇为东汉思善侯国故城,城东南3.2千米的城父为古楚公子弃疾古城遗址。和其他地区的古村落遗址相比,古亳州村落遗址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明显地表现出融合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中原文化的痕迹。
由于皖北古亳州的特殊位置,孕育出许多先哲名流,产生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老庄道家文化。生于斯、长于斯、活动于斯的老庄在诸子争鸣中吸收各家学术所长,熔铸成深邃恣肆的道家文化。其后,道家人物层出不穷,亳州成为道家学派的生长地,留下许多道家文化遗迹。亳州市内的道德中宫是祭祀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庙祠,其门前的问礼巷是孔子当年求教于老子的地方。在亳州城南,有对老庄之学颇有研究的宋代易学家陈抟老祖庙。在老子的出生地涡阳,遗存有汉代老子庙和唐宋时修建的天静宫,现有老子庙碑、流星园碑、九龙井等遗迹。在涡阳天静宫之东约2千米处,有关尹墓、范蠡村和范蠡墓。距离老子故乡涡阳西南方向的颍水岸边的颍上,乃是先秦重要的政治家、军事家、道学家管子的故乡,当地有“管鲍祠”“管仲衣冠”等遗迹。庄子的故乡在今蒙城境内,有漆园、庄子祠、庄子台、庄子钓鱼台等体现庄子个性精神自由的景致。
亳州也是曹操故里。曹操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终成霸业;后来,其子曹丕废汉自立,亳州作为魏“五都”之一,成为帝王之乡。亳州市内现存有曹氏家族墓群、谯陵寺、运兵道、饮马坑、观音山汉墓、古井遗址、高炉遗址等与曹魏有关的历史遗迹。其中,曹操运兵道堪称古代军事史和建筑史上的奇迹,被誉为“中国最早、最完整的地下长城”。
美轮美奂“花戏楼”
历史上,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兼水陆之便,物产丰盛,亳州城内商贾云集,会馆林立,明清时期即有“小南京”之美誉。商业的繁荣自然吸引各省商人在此淘金。亳州市面上,除了说着土话的本地人外,更是挤满了操着不同口音的外省商人,其中以药商居多。身处异地的各地客商纷纷集资修建具有同乡会性质的商务会馆。据不完全统计,亳州的会馆和公所最多时曾达到30余处,多建于清朝。这些会所中,完好保存至今的首推山陕会馆。
山陕会馆,民间俗称“花戏楼”,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亳州北关的大地桥南端,坐北朝南,高大宏伟,现存山门、戏楼、钟楼、鼓楼等多座建筑。
会馆的前身是大关帝庙,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王璧、朱孔领二人行贾于亳,仰慕关公,于此创设会馆。在此后的百余年中,山陕会馆历经数次修缮;到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形成如今的规模。因其中的戏楼建筑秀丽玲珑、雕绘精湛、彩绘鲜丽,故而俗称“花戏楼”。它集装饰雕刻和彩绘于一体,以古朴的砖雕艺术、华丽的木雕工艺、精美的彩画工艺闻名于世,对研究我国戏剧的发展、雕绘艺术的精华都具有重要价值。
清代的山陕会馆皆供奉关圣帝君,亳州的山陕会馆自然也不例外。一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额上饰以金色的四个大字—“大关帝庙”及其上端镶嵌的“参天地”三个金字。山门为一座仿木结构,砖雕牌坊,中间为三间四柱五楼式门楼,两侧为二柱单楼式门楼,分别挂有“钟楼”“鼓楼”两个匾额。大门外,两侧有铁旗杆一对,高耸入云,据说重1.2万千克,为陕西药材商人敬献关羽之物。牌坊为水磨青砖墙面,全身嵌满砖雕,有《郭子仪上寿》《三酸图》《达摩渡江》《甘露寺拜乔国老》《老君炼丹》《吴越之战》《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鲁隐公观鱼》《文昌帝君》等图案。钟楼、鼓楼上亦雕有《大梁城范雎逃秦》《白蛇传》《蟠桃孝母》等雕饰内容。
走近观之,一方方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人物写照传神,顾盼生姿,花卉翎毛生动有趣,殿宇庭院层次分明,均为镂空精雕,风格古拙,刀法洗练。以最大的一出戏文砖雕《郭子仪上寿》为例,在不盈二尺的砖石上雕刻了四十多个不同性格的人物,各具形态。整幅构图气势恢宏,采用多层透雕技法,在1.5寸厚度的砖面上,人物、建筑的层次感、立体感非常强,多达七层,把给郭子仪祝寿的喜庆场面表现得惟妙惟肖,其构图之巧妙、造型之生动、雕技之精湛,称得上是砖雕艺术中的精品。
从砖雕牌楼往里走,即是戏楼。戏楼坐南朝北,雕梁画栋,富丽堂皇。戏楼外围垂檐,绕以大型木雕,柱、枋上饰垂莲、悬狮、螯鱼等,全部为彩雕,古色古香。枋间环镶三国戏文木雕,与整体建筑群相互映衬。木雕作品有《空城计》《上方谷》《长坂坡》《七擒孟获》等共计18幅,内容皆出自三国故事。通过能工巧匠之手,木雕人物形象之逼真、神态之鲜活自不必言;就连树之静、花之艳、马之嘶鸣、火之猛烈,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幅幅平日里为人们所熟悉的三国戏文,犹如一张张精美的明清版画在观者面前徐徐展開。
除了采用多种雕刻技法外,“花戏楼”木雕最大的特色是施以彩绘,人们称之为“彩雕”。戏楼的彩雕以圆雕、镂空雕、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雕刻技法相结合的形式呈现,镌刻效果异常细致精美,包括《伯牙碎琴谢知音》《三借芭蕉扇》《渭水访贤》《蟠桃大会》等,其中仍以三国故事居多。这些作品都是在创作者完成规划后才进行选材雕刻的,之后再与建筑构件进行衔接。每一幅作品间都采用山与树组合的小景进行分隔。
与皖南古建筑木雕相比,亳州“花戏楼”木雕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通体的彩绘,具有强烈的色彩对比,展示了其独特的形式美感。戏楼整体色彩以蓝、绿、黄色为主,既有色相大面积的运用,又有不同色相之间的对比。就人物的色彩处理看,人物头部、手部等的色彩明显带有模仿真实肤色的倾向,衣纹、头饰等色彩以黑、群青、红、赭色等进行装饰美化。
“地下长城”曹操运兵道
在亳州,除了“花戏楼”,还有一个景点,人们必定会去,那就是曹操运兵道。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地下大型军事设施。
该地道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位于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区地下,以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别通达城外。整个地道纵横交错,布局精妙,立体分布,结构复杂,长达4000余米。它的存在已远远超过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价值,因其历史悠久、规模浩大且留存完整,又被称为“地下长城”。
当年,曹操主持建造的这条地下运兵道结构复杂,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 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并设有猫耳洞、障碍券、障碍墙、陷阱、拌腿板等设施。古地道结构有四种:土木结构,即土道木顶,为早期修筑;砖土结构,即土道砖砌券顶;砖木结构,即砖道木顶,这种结构往往与砖土结构互相交织,砖、土、木三者并存,没有规律;浑砖结构,即全部用砖砌筑,这种结构在现存古地道中最为常见,可分为砖券、砖墙、砖墁三部分。
据说曹操修建运兵道有两个原因,一是,他在招兵买马时只招到了少量的兵,但为了让诸侯们信任他,便叫诸侯们观赏他的士兵演练,曹操让士兵穿红衣服出城,再从地道中回来,换黄衣服再出城,如此反复多次,迷惑诸侯;二是,打仗时可以起到反包围的作用,出奇制胜。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
唐宋时期,运兵道经过多次修葺,仍作为军事战道使用。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黄河泛滥决口,亳州城被淹,运兵道被淤泥堵塞,从此深埋地下700余年。
运兵道内出土的文物颇为丰富,既有直接用于作战的铁刀、铁剑、弹丸、铁钉、衔枚等军事器械,也有用于生活的铜镜、铁灯、瓷盏、陶瓷等器物,还有用于娱乐休闲的围棋子以及当时流通的货币铜钱等。大多是东汉、三国、唐宋各时代的遗物。
穿行在阴冷的古道内,虽说逼仄不便,但有一种穿越至冷兵器时代的感觉,不免生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感叹。走出地道,天空豁然明亮,那战场上的刀光斧影也渐渐退去,犹如消逝的梦。
中华药都与华夏酒乡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医术全面,尤其擅长外科,被后人称为“外科圣手”。有关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为曹操疗头疾的故事广为流传。华佗是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其故里就在今天的亳州市谯城区永安街。从唐宋时期起,那里就建造了一座华祖庵;1962年,改建为华佗纪念馆。
华祖庵为三进院落,第一进是正殿和东西偏殿,第二进为元化草堂和东西偏堂,第三进是古药园。
步入庵内,其正殿庄严肃穆,正中门匾是“燮理通微”四个大字,殿中有华佗塑像。东偏殿是华佗纪念活动图片展,殿前有一自怡亭,亭柱内倾,翘首昂然。西偏殿展示的是华佗行医图,殿前有“华佗纪念馆成立记”石碑一通。
二进院正中为华佗故居—元化草堂。堂中的华佗塑像飘逸洒脱,颇具个性。东偏堂为“益寿轩”,是华佗当年诊病的地方。西偏堂为“存珍斋”,是药房。
第三进院为古药园。古药园的正中为“课徒馆”,馆门前是硕大的洗药池。作为第一位带徒弟的医学教育家,华佗徒弟众多,其中最有名者为樊阿和吴普。樊阿善针灸和饮食疗法,吴普善运动疗法,华佗的五禽戏就是通过吴普传承下来的。至今,在古药园后边还有一处百姓晨练之处—五禽戏坛。
或许是因为华佗的关系,亳州的药材也闻名全国。自东汉末年华佗开辟第一块“药圃”始,当地种植、经营药材之风经久不衰,至今已有1800多年。
“小黄城外芍药花,十里五里生朝霞,花前花后皆人家,家家种花如桑麻。”清代诗人刘开的诗句,就是对当时亳州广为种植中药材情景的生动描绘。亳州目前拥有全国最大的药材种植基地,占全国的1/10;拥有药材种植专业村800多个;当地中药资源计有171科、410种,地产药材130余种,其中在《中国药典》上被冠以“亳”字的有亳芍、亳菊、亳花粉、亳桑皮4种,以地名入药名,在药史上并不多见。
“药不过亳州不灵,药不到亳州不齐。”据说,只要有中医院的地方,就有亳州人推销的药;只要有中药厂的地方,就有亳州人送去的货;只要产中药材的地方,就有亳州人去收;只要有中药材市场的地方,就有亳州人在经营。在亳州,“没有买不到和卖不出的药”。这里拥有国内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中药材交易市场和现代化的中药饮片物流中心。全国中药饮片“三分天下,亳州有其一”。在亳州,人人都能讲出几味药,户户都能与药联上姻。
亳州不仅是历史悠久的中华药都,而且是同样历史悠久的“华夏酒乡”。
在漫長的历史长河中,亳州始终与酒相伴;在重要历史阶段的关键当口,都留下了美酒难以散尽的醇香。在尉迟寺遗址中,考古人员发现了大量的觚形杯、高柄杯、筒形杯等饮酒器具,说明当时这里就有了富足的农业生产,并由此催生了中国最早的酿酒工艺,“酒乡”之名由此而来。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老子就在亳州高炉镇一带开坊酿酒,并由此缔造了“守雌、退让、逍遥、纵情”的东方酒神精髓。196年,曹操把家乡亳州的九酝春酒敬献给汉献帝,并上“九酝春酒请奏”的奏折。“古井贡酒”之名便是由此而来。
九酝春酒的酿制方法被收录到贾思勰所著我国古代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中,这是关于中国酿酒技艺最早的文字记载。到了宋代,亳州的酒税已达到十几万贯,其酒业的繁荣盛况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