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动机,使孩子主动做枯燥又重要的事情
2020-12-04黄馨
黄馨
“孩子,你主动把桌子擦干净了!真的一点灰尘也没有!棒极了!”
“孩子,你今天又考了100分,妈妈带你去吃必胜客!”
“孩子,今天下午你回到家就主动写作业,我在墙上给你贴一个小红花,还差2朵小红花,你就可以得到一款玩具了!”
……
很多细心的家长都积极地培养孩子养成主动做事情的习惯。可是,很多事情对孩子来说有些枯燥却十分重要,比如:按时完成作业、主动收拾家务、中途即将放弃家长却感知到孩子天赋的兴趣班……面对各种枯燥的事情,很少有孩子一开始会主动完成。为此,许多家长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他们不停地鼓励孩子,通过奖励或严厉地督促孩子,希望孩子主动去做这些事情。
可是,很多看似有效的方法,随着次数的增多却渐渐变得不凑效。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即使,孩子在家长的督促下,明白了“应该如何去做?”他们更多的是:在意家长的看法,做着“家长希望他们做的事情”,却并非“他们自己发自内心的愿意去做”。一切,都停留在“外在动机”的层面。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真正发自内心愿意主动去做重要的事情?
很多看似有用的方法和手段,实际上削弱了内在动机。
很多时候,我们为了鼓励孩子主动做一些事情,会采用各种看似有效的方法,比如,奖赏、威胁、设置强加的目标、监督和评估、最后期限等等。然而,这些“手段”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孩子的内在动机。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索玛拼图”的实验。实验人员让2组成员一起玩索玛拼图,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拼图很好玩,全身心投入进去。不过,这两组研究对象是有区别的,其中一组,他们每次通关都会获得金钱奖励,另一组,却没有任何奖励。
结果,在尝试类似拼图的其它游戏的时候,没有收到奖励的小组成员,依然兴趣盎然,接收奖励的那组成员,却纷纷不愿意尝试。
后来,实验者不再奖励他们金钱,有奖励的那组成员瞬间对拼图失去了兴趣,但是,另一组依然对拼图感兴趣。由此可见,奖赏是不可取的,它能够暂时激励孩子的兴趣,却不能长久培养他们的兴趣。长此以往,孩子往往会将注意力更多地关注在“奖励”上,却忽视了事情本身的过程,他们自然也无法培养出对事情的兴趣。
同样,像“惩罚”“最后期限”“强加的目标”等等也是如此,长久以往,孩子会将事情关注在各种结果之中。也许,这些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形成“好习惯”,却也在无形中使他们变得在意别人的看法,过度关注于结果,也就增加了他们内心中的焦虑,会是他们变得更加渴望获胜,难以接受失败的现实。
很多善意的手段,实际上却充满着控制,也误导孩子错误的认知。
上述方法如果使用不當,还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有些手段看上去是爱孩子、为他们好,实际上,却在无形之中控制着孩子,也在向他们灌输着错误的认知。
有时候,有些看似聪明的策略,实际上却是变相的控制。就像你考了100分,认真完成作业,我就对你好。如果,你不认真听课,考了60分,对不起,你就需要受到冷漠……类似方法在不经意间向孩子传达着:“我对你的爱是有条件的,只有达到预想中的结果,你才能够获得想要的东西,才能得到应有的尊重。”
渐渐地,这些孩子长大了,他们却总是过多地在意于各种成功与失败,拼命努力,却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他们在做各种事情的时候,总会比周围人更多地焦虑。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没有做好,很可能会失去做人的尊严,失去周围人的友善,自己就是糟糕的人,受到周围人的冷眼和嘲笑……人活在世,似乎一切都是有条件的:要么,你变得格外优秀;要么,你就无比窝囊,不配做人……
但是,他们却不知道:生活中,存在着不同思维方式的人。在他们拼命为自己的结果努力,渴望赢得别人的看法的时候,却有一些人,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着手上的事情。尽管,这些事情看上去枯燥无味,却在他们看来依然兴趣十足。也许,保持两种不同态度面对人生,两者都干劲十足,却在效率和结果上,截然不同。
发自内心做事,不在意周围人看法,才能拥有真正的高效。
家长不经意间的一个态度,也许就能影响一生。对于枯燥而重要的事情上,不同引导,不仅会使孩子对事情拥有不同态度,也会使他们未来做事情的时候,有不同的效率。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孩子,他们也许会非常努力地做事情,也会取得一定的成绩。可惜,多数情况下,他们为了目标而努力,看似将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却忽略了事情本身的兴趣。相比全身心投入事情的人,他们依然会觉得事情格外枯燥,难以融入进去。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生活中,很多时候皆是如此。也曾有人做过类似的调查发现:人们在专门为了测试而复习的时候,往往没有专注准备,突然测试的时候分数高。
都说,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真正全身心投入进去,进入一种忘我境界,对某件事情感兴趣的时候,他才能够发挥出最大潜能,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更深入地去处理接收的信息,更加投入地参与活动,更积极主动做事情,也会在做事情的时候,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内心也会获得满满的幸福。
那么,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呢?
面对孩子觉得枯燥乏味的事情,家长应该这样做:
引导孩子,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在此也给大家一些建议:
家长要真正放下控制,将自主权交给孩子:激发内在动机,我们需要将自主权交给自己的孩子。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的自主权在他自己手上,他就会感觉开心、惬意,也更愿意主动做许多事情。实际上,每个人内心都渴望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家长平日只要向孩子点明正确的方向,他自然也会向着期望中的方向努力。不过,也难免发生家长必须控制的情况。这时候,家长不妨给孩子设置一些闭合式问题,让他在有限的情况下进行选择。千万不要变相要挟孩子,也不要将各种关爱变成有条件的。而是要努力让孩子做主,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能够做一些决定。
真正投入精力,与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兴趣使培养的,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努力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有了家长的陪伴,解决问题也会变得顺利很多。而你投入的状态也会影响到你的孩子,在共同的经历中,他也能够留下美好回忆,留下了好的情绪体验,也就会更加愿意去做这些事情。
努力激发孩子的兴趣,安排一些略有挑战的小任务:此外,家长还需要科学引导孩子。
你不妨设置一些对孩子来说略微困难,但是,只要有人稍微搭一把手,他们就能够完成的小任务。也可以将看似宏大的任务拆分成这样的任务。孩子在完成这些触手可及的小任务之后,一种成就感就会油然而生,他们也会感到格外开心,能感觉到自己完成一项挑战之后,对自己产生了一种肯定。对此,家长也需要留一点心,多寻找一些类似的小任务,让孩子尝试。
引导孩子做事的时候,不忘给他一个合理原因:面对看似无聊的事情,没有人愿意主动去做。所以,我们在引导孩子做这件事情之前,一定要告诉孩子一个合理的原因。如果,你想让孩子收拾房间,不要生硬地对他说:“快去打扫房间。”你不妨对他说:“房间干净了,玩具就不容易丢了。”也可以反问他:“如果住在脏乱的房间里,会怎么样?然后我们一起收拾吧!”当孩子得知理由之后,让他决定自己该先收拾房间的哪一块。即使,他暂时不愿意也莫要过于着急,耐心引导很重要。
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承认他的感受,尽量不要施压:多倾听孩子的感受,让他们述说自己的难处与不情愿的地方,减少命令的语气或者变相方法嘗试控制孩子。我们家长可以多尝试解决孩子的困难,疏导情绪,让他在拥有一定决定权的情况下,参与家庭会议,主动承担起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孩子们想要拥有真正自由的生活,内在动机能够使你变得更加接纳自己,跳出思维陷阱,拥有更多的创造力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