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研究
——国际同步在线课程建设与实践

2020-12-04毕海普杨国萍王凯全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0年6期
关键词:视野跨文化火灾

毕海普,杨国萍,王凯全

(1.常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2.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明确了国际视野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形成的重要性[1-2]。国际视野是指国际眼光或者国际视角,我国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的要求是“全体学生”“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3]。培养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最直接的途径是借助留学来实现,如目前高校中常见的交换生、短期交流等项目,但通过此方式受益的学生较少[4-5],已有数据显示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注册的所有学生中,只有1.6%的学生参加了留学项目[6],因此留学项目不能惠及全体学生。另一种途径是通过增加外教、增设双语课程等来加强对学生专业外语的教育[7-8],以此来扩大受众面,但是学生与老师接触的时间有限,学生之间的交流大部分不使用英语,视野狭窄,不能实现实际意义上的跨文化交流[9-10]。此外,还有通过邀请国际著名学者、专家给学生做讲座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但此种形式只能提供单向交流,而且讲座之后的交流时间、机会、深度有限,学生实际上得到国际交流和沟通的锻炼机会更少[11-14]。针对传统培养方法不能惠及全体学生、视野狭窄和交流单向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国际在线同步课程的建设方法,通过组建由英语语言国家学生与国内学生组成的在线同步课程班级,可实现不同文化、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教育体制下班级全体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

1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课程建设方法

以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建设须面对语言、文化、学科、教育体制等方面的考验,本文从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平台建设、课程建设内容几个方面提出国际同步在线课程的构建方法。

1.1 课程建设思路

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为出发点,课程建设需综合考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国际视野的要求和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建设特点,形成以跨文化交流为核心的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建设中跨文化交流一般伴随着跨语言和跨学科交流,而实现跨学科和跨文化交流实质上要克服跨教育体制下班级学生交流的障碍,见图1。

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和跨教育体制交流之间又会相互交叉、共同提升。其中,跨文化交流要求参与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如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跨语言交流要求参与课程的学生的第一语言是不同的,如中国学生和英语语言国家的学生;跨学科交流要求参与课程的学生专业和学习背景有一定的差异,从而提升学生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和综合信息处理的能力;跨教育体制交流要求参与课程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习和生活区域,从而加强跨文化和跨语言设计的效果。

根据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毕业标准中“3.10沟通:能够就复杂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需要覆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跨文化交流差异性和包容性的理解能力。因此,课程的培养目标是:①了解专业领域的国际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②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理解在国际交流中与业界同行和社会公众交流的差异性;③能够在跨语言、跨学科、跨教育体制条件下进行有效地沟通和交流(见图1)。

1.2 课程平台建设

课程平台建设包括确定合作课程、制定课程教学大纲、搭建物理平台三个步骤。

以“火灾安全导论”课程为例,本项目选择了火灾安全为课程合作主题。火灾和消防是安全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燃烧和爆炸的基本理论,而且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安全工程问题的能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就火灾安全问题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火灾安全问题也是其他专业和社会公共安全共同关注的问题,不同国家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火灾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都很重视。因此,选择火灾安全作为国际同步在线课程的主题切入点。

合作课程教学大纲需要充分考虑双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专业课程特点,经双方认真、细致地讨论和

图1 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的课程建设思路Fig.1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ultivating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交流而确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特殊教育专业要求学生具备火灾风险意识和防、灭火安全教育能力,同时专业课程教学中强调社会实践和社会调研能力的培养,这与中国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火灾安全导论”课程的要求完全一致。在此基础上,确定以火灾安全文化、教育、预防和控制为主要教学内容,以网络资料收集整理、社会实践和调查分析为课下作业,以教师专题归纳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为授课形式开展课程教学。

合作课程的物理平台是借助互联网,双方学校具有面对面视频交互功能的网络教室,可实现双方师生充分的线上交流和课堂讨论。考虑到两地的时差,课程安排在北京时间晚上8点开始;考虑到两校学期的差异,课程长度设置为6周,每次课由30%在线课程和70%线下课程组成。

中美合作课程“火灾安全导论”是具有开创性的教学改革尝试,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事先对课程大纲、作业内容和考核方式等进行了认真的交流和商议,双方教学管理部门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配合。该课程平台的建设和实践充分体现了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跨教育体制下的国际交流。

1.3 课程建设内容

以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为目标,课程建设在培养目标、课程目标、课程评价体系方面实现正向指导和反向修订的闭环提升(见图1)。

结合课程的主题选择、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在培养目标指导下建立相应的课程目标。以“火灾安全导论”课程为例,形成以下课程目标:①了解火灾安全文化的历史和国际发展趋势,并能够用英语书写和介绍自己及专业观点;②理解消防安全文化在不同国家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理解不同专业、不同学历背景的公众在安全教育、火灾事故预防、事故疏散等方面的差异性;③能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跨区域的书面和口头的沟通、交流。

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达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学生课堂表现、学生课外表现、学生作业与出勤、学生双方互评,见图2。

图2 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达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Fig.2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图2中,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达成度的评价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达成、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外表现、学生的作业与出勤、参与在线课程的两个国家学生之间的互评六个方面进行。其中,培养目标包括理解跨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跨文化交流能力、跨语言观点表达能力、跨语言沟通能力、跨学科知识交叉应用能力以及在完成双方学生分组任务中体现的团队合作能力;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火灾安全导论”课程目标的考核包括中美学生课堂上的自我介绍和专业介绍、火灾安全文化知识及应用情况、火灾安全教育知识及应用情况、火灾事故预防知识及应用情况、火灾事故应急知识及应用情况;学生课堂表现的考核包括课堂上观点的英语展示、讲述过程中英语表达的准确性、双方交流环节的参与度、课堂思考练习的参与度、课堂交流的记录、课堂纪律的遵守情况;学生课外表现的考核主要从小组任务完成过程中中文交流和英文交流情况、完成任务过程中资料收集和准备资料的前沿性、有效性、全面性以及课后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总结提升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作业与出勤的考核包括课程进行过程中作业提交的及时性、提交作业的完成度、作业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问题分析和火灾安全知识的应用情况、课堂和课外小组活动的出勤率;中美双方学生互评的考核主要从对方语言表达水平、对方的沟通意愿、对方表达中对文化差异的包容性、双方的仪表和仪态四个方面打分。

2 “火灾安全导论”课程建设与实践

“火灾安全导论”课程在“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跨教育体制”课程建设思路指导下形成培养目标、课程合作平台和课程目标,以中国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和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社会特殊教育专业的40名学生组建课程班,实现安全和教育的跨学科、中文和英语的跨语言、中国和美国的跨教育体制及跨文化交流,课堂时间采用中国时间晚上8点和美国时间早上8点同步开课。

课程内容设置为:①中美双方学生相互介绍和认识,建议学生除了名字和专业外,用3个关键词或短语表达自己的特征,并就对方城市的印象、对方国家的美食、对方国家常使用的语言等展开双方交流;②中美双方学生交流各自国家火灾安全文化及其发展历史;③中美双方学生交流自己国家的火灾安全教育体制和实施效果;④中美双方学生共同讨论火灾防范措施和火灾事故应对方法。课程任务如下:课堂分为5组,每组8位美国和中国学生,每组选择一个类型的事故案例,如家庭火灾、森林火灾、地铁火灾、大学校园火灾和中学校园火灾,通过课下准备资料和课堂讨论交流,从文化、教育、预防和控制等方面分析火灾事故案例,最终每组形成十分钟左右时间的任务进展合作汇报。

课程考核从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学生课堂表现和课外表现、学生作业与出勤以及学生双方互评六个方面综合计算学生的课程得分,具体分两步进行:

(1) 指标权重的计算:基于图2课程评价指标体系,邀请课程双方教务和课程组老师、参与课程的学生,根据层次分析法的标度表分别对各个评价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打分[15],并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处理,获得两两指标间的标度值,进而计算各项评价指标在课程考核中所占的权重(见表1),并将一致性比率计算结果CR值与标准值0.1进行对比,对打分的合理性和计算方法的可靠度进行验证。

表1 课程评价单项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结果Table 1 Calculated weight of single index in curriculumevaluation system

由表1中课程评价指标所占权重的计算结果显示:培养目标中“理解跨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大(0.108),体现了课程参与打分师生对跨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课程目标中“火灾事故预防知识及应用”评价指标的权重(0.099),因此可以说在“火灾安全导论”课程中关于火灾预防知识方面的内容受到师生共同的认可;评价指标权重最低的是课外表现中“组内中文任务交流”(0.004)和“组内英文任务交流”(0.004),主要是教师认为这两项评价指标的定量化较困难,不同学生的表现相似且区分度太小。

(2) 课程得分计算:根据课程结束学生提交的课程作业得分、学生课堂和课外表现得分、学生作业和出勤情况得分、双方学生互评得分,给出每个学生在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中每项评价指标的得分,然后乘以每项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值,并将每项评价指标得分加和计算出每个学生的课程得分。

“火灾安全导论”第一期学生课程考核结果显示:中国常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26名学生中,得分在80~90分的学生人数占63%,较好地达成了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并在课堂和课外有良好的表现,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均有提升;得分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占22%,很好地完成了课程任务,并且在美国学生的互评中得分较高;只有1人得分43分,主要是因为其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交流和课外交流,在双方互评环节其得分较低,没有有效完成课程任务;有25名学生拿到了双方学校认可的课程证书(见图3)。

图3 国际同步在线课程证书Fig.3 Certificate of international synchronized online course

与课程前摸底测验相比,中国课程班所有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均有所提升,学生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意愿有大幅度提升;课程班双方学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火灾安全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双方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能有效消除文化差异障碍。另外,学生国际视野和国际信息搜索与处理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对某个安全问题收集相关事故案例信息、筛选有效信息、分析和总结事故经验等方面的表现优秀。

3 结 论

本文基于对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培养的分析,提出了能惠及全体学生的国际同步在线课程的建设方法,并以“火灾安全导论”课程为例,探讨了课程建设的实施过程与效果,主要结论如下:

(1) 国际同步在线课程的建设克服了传统培养方法不能惠及全体学生、视野狭窄和交流单向的问题,通过跨文化、跨语言、跨学科、跨教育体制的同步在线课堂交流,实现了全体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的提升。同时,课程建设思路、课程平台建设和课程建设内容形成了正向指导和反向修订的闭环提升,课程评价指标体系包含32个二级评价指标。

(2) “火灾安全导论”第一期学生课程考核结果显示,双方学生通过课堂交流能有效提升其国际视野,并能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逐步理解跨文化交流的差异性和包容性。课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显示:“理解跨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大(0.108),体现了师生对跨文化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高度关注;由于区分度太小和定量困难,“组内中文任务交流”、“组内英文任务交流”评价指标的权重最小(0.004)。

(3) 本课程建设成果在2019年欧洲评估和升级远程协作教师教育国际会议的交流和展示中,学生参与、内容设置、交流充分性等方面受到普遍认可,可为高校大学生国际视野和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提供经验与借鉴。

猜你喜欢

视野跨文化火灾
居· 视野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掌握火灾逃生知识
视野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真相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视野
离奇的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