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万人的背井离乡与寻求新生
——初探百色枢纽云南库区移民搬迁工作

2020-12-04

珠江水运 2020年20期
关键词:百色库区枢纽

文|本刊记者

两个剥隘,古镇水下,新镇水上,一个有千年历史,一个被重新定义;她们,一个作为一个的背影,一个是一个的前景.....15年前,一万余名富宁县剥隘镇及周边村寨的居民,为支持百色水利枢纽的建设,离开家乡,舍弃故土,举家迁往移民安置点,寻求新生。从此,他们多了一个新的身份“库区移民”。他们为百色枢纽建设付出了哪些牺牲,搬迁工作中又有着怎样的艰辛与困难,面对通航曙光,移民们又有着怎样的期盼与想法。本刊记者通过采访原移民工作副总指挥郑德义,初探15年前的百色枢纽云南库区移民搬迁工作。

提起百色枢纽库区移民工作,当年担任总指挥的郑德义依然有着说不完的故事,每每想起那一万多库区移民,郑德义都会不住感叹,“牺牲最多的是他们,受益最少的也是他们。”在他看来,当年移民工作的困难早已随着时间流逝变成了回忆,但移民如今依然较为清贫的生活却是每天都在上演的日常。当通航的梦想照进现实,移民们又将何去何从。

“三大难题”困扰移民工作

“移民工作是一件做起来很让人内疚的事情,让居民们离开自己的宅基地,抛弃田地,迁移祖坟,这每一样都让我们难以下手。”经手过两三次移民工作的郑德义表示,正因移民群体在整个枢纽建设工程中所需要付出的巨大牺牲,移民工作尤其是百色枢纽库区的移民工作存在的“三大难题”,让移民工作者倍感煎熬与艰辛。

最直接的困难,便是一户一户移民的沟通协调和每天都少不了的上访与抗议,这些压力与挑战无时无刻考验着移民工作者的心性与耐力。不理解、不沟通、甚至暴力抗拒都成为每日常态。

更给工作人员“火上浇油”的,便是突如其来的“临时搬迁”,在以往,枢纽库区建设和移民搬迁工作都是同步进行的,规划建设好永久性移民安置点,移民一次搬迁。但这样的经验在百色枢纽云南库区上并没有重现。

“我们是在移民搬迁工作开展之初,才收到了枢纽要在2005年5月下闸蓄水的消息。”2005年年初,富宁县常务副县长,兼任百色枢纽云南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副总指挥的郑德义刚一上任,便接到了这样的急切消息,下闸蓄水的时间已定,但永久性安置点却仍在建设过程中,郑德义无奈,只能和团队们先行开展“临时搬迁”工作,即在移民搬进永久安置点前,先迁入临时安置点,配合枢纽下闸蓄水。

百色水利枢纽工程的云南库区涉及富宁县剥隘镇及桑乡、谷拉乡等周边32个村寨,涉及人口近1万余人,临时搬迁意味着一万余人的移民群体要进行两次搬迁工作,沟通协调的工作量大大提高。

如果说以上两个困难可以通过加大力度的沟通协调和走访安抚予以缓解,那么“同地不同价”的困扰则更加难以妥善解决。

“在2010年以前,库区、公路和铁路的移民补偿标准是完全不同的。公路的补偿标准往往是库区的3倍左右,铁路更是库区的5倍。”郑德义表示,百色枢纽云南库区就有一个三百多人的村子遇上了这样的情况,该村各有三分之一的土地分别属于库区、公路和铁路的范围,同地不同价的赔偿标准,让该村的移民工作难以推进。最终,只能通过州政府财政支持,让该村所有地段全部按照最高补偿标准进行补偿后,才推动了该村的移民搬迁工作。2010年,“同地同价”移民补偿政策的出台,让郑德义在往后的移民工作少了许多阻力,但再回想起百色枢纽的移民工作,他仍然心有余悸。

“千人千面”的移民群体

移民工作困难重重,在锻炼工作团队能力素养的同时,也造就了太多令人感动的瞬间和值得怀念的故事。移民群体千人千面,如今细说起来,郑德义滔滔不绝。正是这些淳朴善良的移民群体,才让工作团队保持着最大的包容与理解。

在临时搬迁的最后一天,郑德义曾发现一位老渔民仍然固守着自己的房子,他倍感疑惑,所有的沟通与协商工作都已经大体结束,库区移民们也都在相关文件上签了字。他不禁有些战战兢兢,难道是临到搬迁期限了,又要反悔抬价?

经过工作人员的接触了解,这位已有近70多岁的老渔民表示,今天是他的生日,他希望在这个他再也不可能回来的家中度过自己的生日。

搬迁后的新剥隘与永沉江底的剥隘古镇。

郑德义了解了事情原委后,安排工作人员为老人送上了生日礼物和祝福。第二天天亮,当工作人员再次来到老移民的家中,便发现老移民早已经收拾行李离开,想起昨夜老人守着房子沉默不语,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一不有所动容。

“尽管时过境迁,移民们的身上还是有着当初的淳朴与善良,即便做出了那样的牺牲,他们依旧饱含着对新生活的向往。”郑德义不无感慨地表示,尽管移民工作中有着些许不愉快和难以开展的艰辛时刻,但再回想起点滴往事,留在记忆深处的,还是他们的淳朴与友善。或许也正因如此,郑德义更觉得对移民亏欠许多。

“大江未通”让移民生活没有明显改善

如今的富宁港,依旧被定位为“云南珠江第一港”,但因百色水利枢纽未同步建设过船设施,从2005年下闸蓄水以来,右江云南段已断航15年之久,不仅让富宁港无奈沦为库区航运港口,错失一轮又一轮的发展机遇;也让移民们无法获得更多的收益。“除了从茅草屋搬进混凝土房子之外,相比于过去,移民在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并没有明显改善。”

郑德义坦言,在当时的移民工作中,他们也曾向移民们许诺,同步建设过船设施的百色枢纽,将明显改善右江云南段的航运条件,届时,移民们可以依托右江开展和从事航运物流、特色餐饮、休闲旅游等收益较高的产业工作。但如今通航设施未见踪影,移民们也只能在一人每年600元(共发放20年)的库区移民补助之外,通过库区渔业、果树种植及外出务工等方式维持生计,曾经为库区建设做出过贡献和牺牲的移民们,并没有因为百色枢纽这一国家西部大开发示范性工程的建设,拥有更好的就业从业环境,从而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生活水平。这也成为了郑德义如鲠在喉的一大遗憾。

当百色枢纽项目法人成功组建的消息传来,早已不再从事移民工作的郑德义不无喜悦,想到移民们能够重新回到这条他们世代为生的江河,能够获得原本属于他们的收益,郑德义心中对于过去的遗憾便少了许多。“通航枢纽建设迎来曙光,移民是最直接的受益人,同时也是落实了我们当年没有完成的许诺。”郑德义如是说道。

剥隘古镇移民搬迁。(视频截取资料图)

猜你喜欢

百色库区枢纽
丹江口库区加强文物保护(之一)
红色情 百色梦
枢纽的力量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突变理论在库区移民后期扶持成效评估中的应用
库区防护工程社会稳定风险识别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百色水利枢纽首次蓄满泄洪
百色
善于抓枢纽的指挥艺术——析直罗镇战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