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植根于生活
——小学科学生活化教学尝试
2020-12-04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吴林林
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心小学 吴林林
传统的教学气氛之所以沉闷、无趣,在于教师过度依赖课本,认为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划重点、记忆知识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忽略了师生之间的双向互动,缺乏学习反馈,这样的教学无法唤起学习兴趣。随着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现如今小学科学这门课,常常令学生们充满期待,学生渴望教师把生活中点滴的科学知识搬进课堂,同时也期盼着在各种科学小实验中大显身手,在动手实践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因此,教师只有打造出生活化的小学科学课堂,才能活跃学生思维,让他们有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深入思考的机会。我做出如下教学尝试:
一、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
小学科学知识领域较广,涵盖了各学科知识。学生在生活中看见的科学现象,常常积累起来作为生活常识,却不知道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为此,教师只有把教学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很近。
例如:在学习“观察与比较”这节课内容时,为了提高孩子们的课堂专注力,我让学生做了一个闯关游戏,游戏规则是在多媒体所呈现的各个关卡图片中找到一处不同的物体,找到之后点击就会闯下一关,这个游戏主要考察学生的眼力,看看哪位同学的观察力较强,之后教师引导每个学生闭上眼睛,站起来向前走一走,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有学生说如果不借助眼睛观察,向前走,心里很害怕,没有安全感;还有学生说眼睛是人体重要器官,能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顺势我把生活中家家户户都离不开的醋、白酒、辣椒油拿到了课堂上,让学生闭着眼睛闻一闻气味,再让学生尝一尝醋和白糖、白酒、辣椒油的味道,当学生注意力非常集中时,我故意把装醋的瓶子摔在地上,此时班里静悄悄,只听见瓶子摔碎的声音,之后我引导学生:你听到了什么声音?在生活中你经常听到的声音有哪些?鸟叫声、汽车鸣笛声、歌声等等。最后,为了让学生认识触觉,我把毛绒玩具和一块砖头拿出来,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这两个物体,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学一致认为毛绒玩具摸起来很柔软舒服,而砖头摸起来很硬,而且粗糙。整节课,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感官系统,把所学习的内容和生活进行连线,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观察,获得关于生活事物的信息。
二、用教学情境解读生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对抽象的、复杂的科学问题只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如果探究其原理,对他们而言有难度,因此,为了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教师要利用教学情境来给学生解读生活中的科学知识,这样不仅唤起学生热情,而且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离我们很近,不是虚无的,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另外运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更能“身临其境”,让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在以往的教学方式中,教师会把所有重要的知识点一 一列于黑板上,多媒体课件的加入,省去了陈列知识的时间,让知识内容的呈现更加形象,能较为突出地展示学习重点,从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学习效率。
例如:在学习“风向和风速”这节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火烧赤壁的故事,给学生构建这样的故事情境,让学生知道历史上的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主要是因为借助了风向,诸葛亮才在火攻中将曹操打败。接着再把教学镜头转向生活,人们在广场放风筝,当我们用手拉风筝线时会感觉到风的大小和方向;俗话说:“一日东风三日雨”,在夏季,我们看风向就会观察出天气变化;可见用文字对学生解释抽象的科学知识,学生很难理解透彻,教师如果通过教学情境来折射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这样就会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具体化。
三、教学实践活动生活化
我们所学习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为了生活而服务,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在教学中解放学生的脑、眼、手,让学生大胆去尝试和突破,这样学生才能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经验,获得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简单电路”这节课时,教师给学生讲解了知识点之后,把课堂交给学生,把学生分成4 个小组,让每个小组仔细观察灯泡,然后把灯泡里面的构件列出来,再向学生抛出问题:灯泡亮起来,都需要什么?各组开始交流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在电路元件认知的基础上,动手实践,把灯泡点亮,在学生动手操作前,学生要思考如何正确地连接电路元件,如果连接错误,灯泡就不会亮,各个组攻克这个问题之后再进行实践。各组学生开始动脑思考,进行分工,有的学生负责画图、有的对电路进行组装、有的在一旁认真观察是否正确、有的用笔记录实验步骤,每组学生都很认真,配合得很默契,有很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同时也让我看到了学生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整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学生在亲自尝试中散发出了智慧。
四、走进生活充实教学内容
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小学科学这门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在认知能力上还不完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依赖课本,这样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感觉枯燥无趣。应该考虑小学生的年龄、性格以及对一切充满好奇新鲜的特点,再加上小学生有着充足的课外活动时间,应该带着他们走出课堂去学习。一是布置作业。让家长在周末带着孩子走进公园、走进农田、走进科学博物馆等地方,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感受到奇妙的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上课时再让孩子们交流发现了什么奇妙的现象,共享学习成果,对孩子来说,这一定是个快乐的过程;二是户外课堂。教师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尽可能做到因时而教,让教学内容更加符合孩子的实际生活。在适当的时间里教授对应的内容,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公园,让学生亲近自然,春看花、夏看雨、秋看果、冬看雪,让他们感受四季的变化,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对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和探索,了解大自然的奥妙。引导孩子观察各种植物和动物,学会收集动植物标本,带回学校进行观察,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识。
小学科学教育中将课堂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探究科学的机会,既可以培养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其创新精神。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近生活,融入大自然,进而为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五、开展科学实验课外活动
小学科学课的学习,课上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探究科学的需求,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科学实验课外活动,让孩子们积极参与,提升学生对科学现象及科学道理探索的兴趣。
活动一:教师带领学生观察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代步工具自行车,让学生把自行车上面的动力系统和刹车系统找出来,启发学生思考自行车运动的状态是靠什么来改变的?经过学生反复转动自行车脚蹬的位置,最后得出结论,自行车的运动需要依靠力来改变。
活动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做个“土电话”,体验一下声音传播的速度,学生搜集一些废弃的一次性纸杯,在两个纸杯的杯底处扎一个小洞,把线绳穿过两个纸杯,孩子们一个站在室内,一个站在室外,对着纸杯讲话,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声音在固体中是否会传播。
活动三:让孩子们把气球吹起来,然后用刀切几片柠檬,用手把柠檬水挤到气球上面,当时会发现气球瞬间爆炸了,很多学生在生活中做过这个实验,也有生活常识,但是仍会有一些学生弄不清这里面的科学原理,因为柠檬里面含有有机溶剂柠檬烯,柠檬汁挤在气球上,会溶解气球上面的橡胶,气球的受力被损害,所以气球会很快发生爆炸。
生活给学生提供了很多科学实践的舞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收看一些科学小实验的电视节目,看完之后,自己尝试动手操作,学生可以把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用手机视频记录下来,然后发到班级微信群里,和其他同学分享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督促其他同学在生活中要有一颗善于观察的眼睛,能捕捉一些科学问题。另外,教师引导学生多看一些科学探索书籍,让学生在文字中了解自己不知道的科学问题,让书籍开阔学生视野。为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家长和学生一起做一些简单的、或者比较复杂的科学小实验,比如说观察水的浮力、重量等让每个家庭都能动起来。这样的亲子活动,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参与,也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学生家长了解孩子擅长什么,在科学探索方面有哪些地方需要表扬和鼓励,有哪些地方需要家长去督促,一步一步克服,更有助于培养小学生学习的专注力、耐力及毅力。
总之,小学科学不能一味地依托教材,课堂不是学生学知识的唯一渠道,如果学生被束缚在狭小的学习空间内,不吸取来自生活的学习资源,那么,就无法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也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发展。科学植根于生活,我们要打破传统桎梏,与时俱进,让生活流进课堂,让课堂融入生活,使学生接触更多的科学知识,以促进学生思考、质疑、探究,最终从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