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要水火平衡
2020-12-04
水和火都是自然界中十分常见和重要的物质,如《尚书》所言:“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水与火各具特点,水主静,性寒凉,趋下滋润而闭藏;火主动,性温热,升腾炎上而温煦。中医水火学说中所说的“水”和“火”,就是用自然界中水和火的特点来打比方,以说明人体的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并指导临床辨证施治,它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
自然界中,水火是生命之源,所谓“天一生水,地二生火”,但同样可以带来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人体之中,水与火也有生理与病理之分。生理之水是组成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表现为人体的津液、阴精、血液等;生理之火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阳气,它温煦、推动着人体的脏腑功能,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成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在生理状态下,水与火维持着相互的统一与平衡,“不露声色”地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也就是中医常说的“水火既济”“水火平衡”的状态。而俗话所说的“水火不相容”则是强调了水火之间相互对立的一面,也就是“水火平衡”关系遭到了破害,出现了“水火不调”,临床可见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痈肿疮疖等“心火旺盛”之证,也可能会出现阳虚水肿等“水湿泛滥”之证。
五脏各具水火,但最常见的水火平衡或水火不调往往是指心与肾的水火关系。心主一身之阳,位居于上,其性属火;肾主一身之阴,位居于下,其性属水。这种火下水上、水火相交的关系谓之“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如果心阳不振,则水寒不化,就会导致“水气凌心”之证;若肾水不足,则会出现“心阳独亢”之证,均属“水火失调”“心肾不交”之证。明代医家李中梓所说“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则为既济,不交则为未济”,即是此意。
心阳独亢者,常见口干口苦、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少津、脉滑细数等症状,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上火”了,中医学调治以“清心火滋肾水”为治疗原则。为避免“上火”,应养成良好的生活起居习惯,早睡早起,调畅情志,饮食清淡,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少吃荔枝、榴莲、芒果、桂圆、狗肉、羊肉等一些热性的食物以及辛辣油炸的食品等等。这里为大家推荐一个清火食疗方——莲子汤:莲子30克(保留莲子心),栀子15克(用纱布包扎),可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具有清心泻火的功效。
水气凌心者可见心悸气短、眩晕、呕吐痰涎、形寒肢冷、胸脘痞满、渴不欲饮、小便不利、胸闷而痛、神倦无力、面浮肢肿,舌淡胖苔白润或白腻,脉沉弦或细滑,或细结代,或迟细等症。中医治疗常以温阳化饮利水为大法,临床常用苓桂术甘汤或真武汤加减,但需要有执业资格的中医师开具处方进行治疗。若有上述症状也可以将白茯苓等磨成细粉,每次取茯苓粉15克左右,加粳米100克煮粥,有利水消肿作用,作为水气凌心有水肿症状病人的辅助食疗。或者用花生(连衣)、生薏米、赤小豆、红枣适量,一起熬煮,每日早晚各服一碗,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总之,中医水火学说涵盖非常广泛,除了心肾水火关系,还有阴阳水火、五行水火、肾中水火、气血水火、三焦水火等水火关系。如以阴阳言,水为阴,火为阳,故水火间的关系,即是阴阳间的关系。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何种水火关系,都无外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而维持水火之间的平衡,则是机体健康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