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洱海鱼鹰驯养狩猎活动的复兴与文化再生产

2020-12-04刘德军

大理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鱼鹰洱海狩猎

曹 冲,刘德军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云南丽江 674199)

布热津斯基在他著名的《大棋局》一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大国应当具备4 个显著的特征:即经济发达、军事强大、科技力量雄厚以及文化极具吸引力〔1〕。《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也明确指出: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文化得以发展,根本目标是使其文化繁荣兴盛。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随着经济的逐渐发达,其深层蕴含的民族文化信息、标志以及密码都是将来要深刻研究的重要内容〔2〕。纵观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繁荣是一个国家发展壮大的重要标志。民族复兴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支撑,习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的自觉。如今,我国提出从国家战略资源的高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开辟了民族传统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的篇章。驯养鱼鹰捕鱼最早起源于我国,在白族聚居区洱海区域也广为盛行,是一项历史久远、民间根基深厚,深具代表性的渔猎活动。本文以洱海驯养鱼鹰捕鱼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项民族传统狩猎活动的文化复兴过程,解析洱海驯养鱼鹰捕鱼文化复兴的动力和有效机制。从而为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创新性发展及现代传承的相关研究贡献一份微弱的力量。

1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的历史沉浮与当代复兴

鱼鹰,一种生活在多水地带的常见鸟类,其学名叫做鸬鹚,在民间被渔民叫做水老鸦,这种鸟类临水而居,所以非常擅于潜水,由于长着一幅长长的带有弯钩的喙,捕鱼非常方便,就被渔民们驯养起来而成为捕鱼利器。这种驯养行为最早起源于我国个别地区的少数民族。洱海,云南省第二大高原湖泊,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的水质非常好,纯天然无污染,因此在洱海中有很多的水生资源,这些水生资源是世世代代白族人生命的依托。洱海以其著名风景闻名于海内外,每年都有很多的游客前去游玩。世世代代的洱海居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中鱼鹰狩猎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洱海驯养鱼鹰捕鱼是一项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族传统狩猎活动,是大理洱海白族聚居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追溯驯养鱼鹰捕鱼的历史可以从云南考古中发现的古滇国鱼鹰衔鱼铜啄以及鱼鹰铜杖首略见一斑。虽然鱼鹰衔鱼铜啄只是当时所使用的一件兵器,但是其外形充分而生动地刻画了古时候驯化的鱼鹰捕鱼的景象〔3〕,立体展示了鱼鹰驯养捕鱼的历史。在隋唐时期,生活在洱海的人们已经具备了能够与中原地区相媲美的农业以及手工业技术,该区域的渔猎文化也得到空前发展。驯养鱼鹰捕鱼的顶峰时期出现在唐宋及以后,明清时期更加普遍。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工具的不断更新,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加之近年来,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稳定的呼声越来越高,伴随着国家先后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管理条例》《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管理实施办法》颁布施行,明确指出应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保护水生态及渔业资源。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利用鱼鹰驯养捕鱼这一传统技艺面临巨大挑战。诸多因素造成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技艺逐渐被人们淡忘,将要被历史尘封。

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开发旅游资源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从游客需求的角度来说,相关的旅游开发项目是大势所趋,现在,鱼鹰驯养捕鱼这一古老的技术通过旅游的发展而被逐渐带动起来,逐渐恢复了生命力。洱海沙村鱼鹰驯化表演基地以旅游经济为主,通过鱼鹰的繁殖、驯养、捕鱼表演等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从某些角度来说,该传统技艺得到了一定的传承,其传承动力和条件的形成都离不开旅游项目的开发。然而,在游客沉浸在这一古老文化表演中的时候,其已经失去了传统文化的真实性,已经不再是当时富有文化底蕴的渔猎文化,而成为了持有者赚钱的工具。

2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文化觉醒与再生产的发生

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是在民众生活实践中存在的狩猎文化,在复杂多样和不断演变的生存环境中,文化始终处在一个适应——创造——发展的过程中。皮埃尔·布迪厄,一位著名的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以及人类学家,他曾经把这个过程叫做“文化再生产”。在文化变迁和再生产的过程中,探寻和呵护其活态因素,才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作为狩猎文化的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最重要的活态因素必然是人,必然是一个个能够承担文化载体的身体。

2.1 重新发现传统狩猎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明确说明,非遗是我们国家文化保护的重要对象,该保护工作的进行需要以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同时还应具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4〕。现在,洱海地区的鱼鹰驯养捕鱼是省级非遗名录内容之一。在非遗保护的呼声中,重新发现鱼鹰狩猎文化的重要价值。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充分说明鱼鹰狩猎文化觉醒先于商业利益的驱动,这是洱海鱼鹰狩猎文化复兴的重要因素。

皮埃尔·布迪厄认为:文化的创造以及进一步的再生产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存活动而产生的。日益繁华的现代都市生活,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环保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曾经孕育和支撑洱海渔猎文化的鱼鹰驯养捕鱼日趋没落。在经历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伤痛和商业社会高速的发展,洱海鱼鹰驯养捕鱼面临着消失的困境,从而造成洱海渔猎文化的断代。

据文献资料记载,始于两千多年前的洱海鱼鹰驯养捕鱼,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洱海民众,孕育了璀璨的洱海渔猎文化。洱海鱼鹰驯养捕鱼再现了洱海民众的历史故事,延续和强化了洱海区域民族传统渔猎文化的共同记忆。以洱海鱼鹰驯化表演基地为代表的洱海鱼鹰驯养保护单位,希望通过复兴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来连接过去,找到洱海鱼鹰狩猎的辉煌历史,以此凝聚人心,让传统狩猎活动在现代文化中获得归属感和身份认同。

洱海鱼鹰狩猎有值得夸耀的历史传统,兼具实用性和民族地域性,是集中展示洱海区域渔猎活动,营造民族认同文化的重要载体。从现在的消费文化的角度看,传统狩猎具有的社会经济价值远远低于其蕴含的文化价值。民族传统狩猎活动呈现出传统内在的强大生命力,称得上真正意义的传统再生。

2.2 传统狩猎活动的创新发展洱海鱼鹰驯化表演基地的保护者们选择保留和继承最能代表洱海鱼鹰狩猎文化生命力的部分,再对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鱼鹰捕鱼形式进行创新,形成了洱海区域特有的旅游表演产业。随着产业化的逐步推进,对洱海鱼鹰驯养捕鱼的传承以及保护离不开旅游开发,因为后者是其得以进行的动力,为其提供了物质基础〔5〕。这是洱海鱼鹰狩猎活动复兴过程中传统文化再生产的基本条件。

霍布斯鲍姆的研究说明:所谓“传统”并不是特指从古代就流传下来的一成不变的陈迹,而往往是在新的政治及社会环境下,经过重新建构的人为创造的文化事项。想要复兴传统的渔猎文化,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历史形式上的模仿与重复,还应该结合现如今的新环境在该文化底蕴以及价值取向上加强巩固。人类驯养鱼鹰来进行捕鱼的行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的演化进而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洱海沙村鱼鹰驯化表演基地在保留该文化结构要素的基础上,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对鱼鹰捕鱼的形式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的见证者认可并自愿参加,传统文化才能经久不衰。为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在传统文化再生产的机制下,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文化的现代复兴从狩猎活动的形式、内容及社会价值都进行了创新。传统的鱼鹰狩猎活动主要目的是从自然界获取生存资料,改善生活水平。而现在的洱海鱼鹰捕鱼活动,在捕鱼的同时,又增添了表演的色彩,博得旅游者的青睐。此外,在鱼鹰捕鱼表演的同时,将抓到的鱼进行加工处理后以款待四方宾客。

在社会多方面的努力下,持有者将曾经面临断代危险的传统狩猎活动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形成了旅游表演的商业模式逐渐被当代文化形式接受,也形成了人们对传统渔猎文化的认同。传统狩猎活动的保护和开发是协调统一的,有利于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延续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通过对传统狩猎活动形式的创新,让旅游观光者成为鱼鹰狩猎文化的传承者,促进民族传统狩猎活动的复兴与文化再生产。

3 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启示

3.1 文化觉醒是传统狩猎活动复兴与文化再生产的内在动力传统狩猎活动的不断演化和创新保持了其鲜活性,从而使传统狩猎文化能够承古存今。在我国众多传统狩猎活动中,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无疑是实施现代转型较为成功的项目。但是,在商业利润的背后,洱海周边区域照搬洱海沙村鱼鹰驯化表演基地的运营模式,造成恶性竞争,严重削弱了民族地方特色,引发不良后果;不仅如此,对水质以及水生资源的破坏也是不可小视的。因此,政府部门应对传统狩猎活动加以引导,收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注重文化的长远效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6〕。

现阶段,我们国家发展传统体育主要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模式进行。无论是传统的舞龙、舞狮、赛马,还是自行车赛、马拉松、冬泳等等,都演变成了当今的国际赛事,炒作现象越来越严重。高小康教授认为,文化是否能够再生产的关键在于文化自信,他指出:“传统文化从封闭性走向现代产业舞台,一种结果可能是因为不适应而被吞噬湮灭;还有一种结果就是那些有实力有潜力的传统文化经过产业化的洗礼,逐渐觉醒的同时增强了归属感,也就能够在复杂的商业化中保持自己鲜明的个性”。因此,我国当前的工作重点是避免鱼鹰狩猎文化的表演同质化现象的发生。民族传统狩猎文化的民族地域性特点,加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超越、创新,从而形成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的再生产。

3.2 加强传承主体参与制度化建设是传统狩猎活动复兴与文化再生产的外在推力我国传统狩猎活动更多的是流传于山野乡村,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狩猎活动大多分布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地区,政策、资金、参与群体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传统狩猎活动的传承困难。

在《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指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被大力弘扬,对于非遗的传承力度和保护力度也应当加强,各种民俗活动的举办应当被鼓励〔7〕。前面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全国各地都应当积极响应并且贯彻落实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8〕。伴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落地,表明我国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高度重视,与之配套的地方应结合实际推行措施和实施方案。

本土文化持有群体作为第一主体来进行对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必然的,这样做满足了主体对利益的诉求,有助于对当地民间社会组织的培育。洱海鱼鹰驯养捕鱼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政府的引导下,在满足持有群体利益和自主发展的同时,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因此,各地区各级政府和行政职能部门应在新农村建设、民间社会组织、传统文化教育等方面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在人力、财力、物力和行政上给予支持〔9〕。

通过对洱海鱼鹰驯养捕鱼活动的复兴之路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洱海鱼鹰驯养捕鱼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创新和重构。在旅游业和文化协同发展的框架下,传递着历史的记忆,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10〕。解析洱海鱼鹰驯养捕鱼的产业化之路,这对促进我国传统狩猎活动的传承和创新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我国通过立法,出台相关政策,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升到国家高度,始终坚持以创新的形式发展传统文化,从而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兴盛和民族的复兴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鱼鹰洱海狩猎
2022年6月8日,美国一架MV-22鱼鹰在拉脱维亚上空飞行
鱼鹰:超自我人生
开学第一课《洱海保护》教学设计
洱海太湖石
爱上洱海,只需要这十个瞬间
狩猎还是偷猎
恐龙是怎么狩猎的?
秀逗原始人④狩猎惊魂
洱海游兴
狩猎等